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講述張生鶯鶯愛情故事的《西廂記》

文辭華麗、文筆細膩、人物傳神

《西廂記》又有“花間美人”的雅稱

更因其在藝術上的近乎完美

故又被選為四大古典戲劇名著之冠

“西廂記天下奪魁”

“古戲扛鼎之作”

“北曲壓卷之作”的說法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王實甫是前期優秀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人,大概與關漢卿一樣由金入元。從他的散曲《退隱》中可窺知,他早年居官,後退職在家,至少享有60歲壽命。元末明初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裡有一首追吊他的【凌波仙】詞:

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詞中“風月營”、“鶯花寨”、“翠紅鄉”都是指元代女雜劇演員聚居之地。可見,王實甫經常出入這些地方,和雜劇藝人交往,併為她們寫戲。他的劇作詞藻華麗,風致優美,士林中無不歎服,代表作《西廂記》更是獨佔鰲頭。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的故事並不複雜,說的是唐代崔老相國去世後,老夫人攜女兒鶯鶯扶靈歸葬,丫環紅娘一路陪伴。因道路阻隔,暫停靈於河中府蒲州境內的普救寺,借宿西廂小院。

父母雙亡、書劍飄零的洛陽書生張生赴京趕考,為會朋友白馬將軍來到蒲州,遊佛殿時邂逅鶯鶯,為其無比的豔麗而驚喜。鶯鶯乍見翩翩少年,也不禁深情地回眸一望。經過隔牆吟詩,互表心跡。同做道場,增進了解,兩人開始默默相愛。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這時,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要搶鶯鶯做押寨夫人。危急之中,老夫人許下:誰能退兵救女,便招為女婿。張生投書白馬將軍,退兵解圍;但老夫人卻在酒宴上賴婚,堅持把鶯鶯許給侄兒鄭恆,讓張生和鶯鶯兄妹相稱。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張生以琴聲向鶯鶯傾訴相思之苦,又通過紅娘寄柬。鶯鶯假意鬧柬,同時又託紅娘給張生捎信,相約夜晚花園幽會。但當紅娘把跳牆而進的張生領到面前時,鶯鶯又突然變卦。張生又氣又惱,一病不起。紅娘同情,鶯鶯心疼,終於深夜來到張生書房,共度佳期。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老夫人發覺後,拷打紅娘。紅娘據理反駁,曉以利害,老夫人啞口無言,只好承認既成事實;但又逼張生進京趕考,求取功名。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深秋黃昏,張生和鶯鶯在十里長亭依依惜別,柔情繾綣。張生夜宿草橋,夢鶯鶯偕行,醒來唯見曉風殘月,倍感傷情。鶯鶯閨房揮筆,寫不盡縷縷情思。

張生高中,正擬榮歸完婚之際,鄭恆來到普救寺,謊稱張生已另贅別娶,脅迫鶯鶯成婚。老夫人再次出爾反爾,聲稱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虧張生及時趕來,再得白馬將軍相助,才與鶯鶯成就百年之好。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

《西廂記》取材於唐代大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宋代以後,《鶯鶯傳》曾被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思想內容逐漸有所變化。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人稱《董西廂》,它是王實甫《西廂記》的直接藍本。

在《鶯鶯傳》裡,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博取功名後另贅高門。雖然客觀上也揭示了封建宗法社會中婦女的悲慘命運,但露骨地宣揚了“女人禍水”的偏見,把鶯鶯看作“不妖其身,必妖於人”的尤物,把張生美化成能“忍情”、“善補過”的君子。斐然的文采令人激賞,明顯的侷限性卻叫人惋惜。

《董西廂》把僅有3000字的傳奇小說擴充為五萬多字的說唱文學,對崔、張愛情故事進行了徹底改造。改塑了人物,提煉了主題,結構宏偉,情節曲折,曲詞精美。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不僅把敘事體的說唱文學變成了代言體的戲劇,而且使崔、張愛情故事的思想內容有了提高和昇華,藝術形式趨於完美。《董西廂》還沒能完全擺脫“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以及榮華富貴的世俗觀念,王實甫《西廂記》則明確提出“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口號。這是《西廂記》的點睛之筆,表達了封建時代廣大青年的心願,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董西廂》枝蔓過多,人物性格不夠完整統一,《西廂記》裡的人物個個血肉豐滿,形神兼備。尤其是鶯鶯、張生、紅娘、老夫人幾個主要人物堪稱典型。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始終圍繞著有情人能否成為眷屬這一主線展開,巧妙地將幾組矛盾衝突(老夫人、鄭恆與鶯鶯、張生、紅娘之間,鶯鶯、張生與紅娘之間,鶯鶯與張生之間,孫飛虎與崔、張之間)粘合在一起,形成前後勾聯、宏闊縝密的戲劇結構和開闔〔he〕相間、張弛有致的戲劇節奏。利用誤會、巧合、誇張、抒情、打趣、滑稽、幽默、詼諧等藝術手法,造成優雅深沉與爽朗熱烈參差錯落,潑辣、輕快滲透其間的情感效應,構成抒情詩般的喜劇風格。

《西廂記》才情豐沛,文采飛揚,“珠璣滿眼,美不勝收”。許多曲詞巧妙地化用唐詩、宋詞,出以新意,營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描摹出人物的微妙心態。

如第一本楔子末尾鶯鶯唱的[么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綺麗而含蓄的文詞,傳遞出鶯鶯的寂寞與惆悵。特別是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中鶯鶯的唱詞更是膾炙人口,為人傳誦:[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cong〕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tun〕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為何說《西廂記》天下奪魁?

這些曲詞真是把青年男女間的離情別緒寫絕了!難怪《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林黛玉稱讚《西廂記》是“詞句警人,餘香滿口”。

《西廂記》被譽為“天下奪魁”的北曲壓卷之作,其版本多達百餘種,歷代評註者不勝枚舉,並被譯成英、法、德、意、俄、日、拉丁、印地、越南、朝鮮等文字。作為案頭文學,它擁有廣泛的讀者,對《牡丹亭》、《紅樓夢》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作為舞臺演出本,它不僅長期活躍在舞臺上,而且成為今天許多地方劇種的優秀保留劇目。《西廂記》是一部不朽的愛情詩劇,它與古希臘的《俄狄浦斯王》、印度梵劇《沙恭達羅》同列為世界三大古典名劇,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戲劇史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