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何與孔孟並稱聖人?精研龍場悟道有感:一生低首拜陽明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聖人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最純粹、最博學、最完美的一群人,他們是歷代推崇學習的對象。孔子、孟子,分別作為儒家創始人和發揚者,成為了後世最受認可的聖人。但說起唐宋之後,最受認可的聖人,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當仁不讓。他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各國也十分推崇他的學說。龍場悟道更是後代津津樂道的傳奇,那麼聖人王陽明龍場悟道始末究竟是怎樣的呢?

王陽明為何與孔孟並稱聖人?精研龍場悟道有感: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的父親是當朝狀元,也是朝廷大員,所以他的出生就註定不凡。年幼的王陽明在學生生涯,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跳脫的性格。狀元父親鼓勵他考取進士,光耀門楣,延續王家榮耀。可王陽明卻發表了:科舉有什麼重要的,我要做一個聖賢的言論。這可氣壞了他的父親,自己聰明的兒子想法太異想天開了。

王陽明不僅想了,而且親身去做了。鑑於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前車之鑑,才十幾歲的王陽明,偷偷學習兵家經典著作。十五歲那年,他還遊歷了燕京周邊的要塞重地。並且還向朝廷上書獻策,引得許多名臣,對這個胸懷經緯的小傢伙很感興趣。

有這麼一種現象:文人、武人互相不對付,在宋代以後越發涇渭分明。可王陽明不一樣,人家不僅學兵家經典,還對儒學有很深的造詣,對學術有著近乎瘋狂的痴迷。為此還發生一件趣事,十七歲王陽明在洞房花燭夜,做出了人們意想不到的舉動。新娘子等了一夜,新郎不見了。天亮後,岳父大發雷霆去找他,結果發現王陽明和一個老道坐在地上,論了一夜養生之道,火都不好發作了。

王陽明為何與孔孟並稱聖人?精研龍場悟道有感:一生低首拜陽明

一件事徹底改變了王陽明的一生,由於十分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陽明決定親身實踐,竹林旁邊,一個年輕人面竹而坐,進行格物。性格執拗的王陽明,用自己過人的毅力堅持了整整七天。然後,自己暈倒了,自此立志成為聖賢的他走上了嶄新的道路。

我無意中舉,可我還是成為了進士,說的就是王陽明這樣的天才。“格竹”失敗後,年輕的王陽明陷入了人生低谷,意志消沉。狀元父親,趁機鼓勵他考取進士。常年學習兵法的王陽明,重新拿起儒家經典。不過兩三年學習,他就考上了舉人,進士雖然落榜,卻贏得了當朝內閣首輔李東陽賞識。最終在二十八歲,他達到了父親的高度,成為了大明進士。

“玉不琢,不成器”。超凡的成就,往往由非人的磨難鑄就。意氣風發的王陽明步入官場不久,就得罪了大宦官劉謹。被流放貴州龍場,中途甚至靠跳水躲過追擊。

當時的貴州龍場,苗族聚集,山多田少。環境極其惡劣,身為官吏的王陽明都只有一間草房,食不果腹。劉謹派來監管他的人,都受不了返程了,可他卻怡然自得。在青山綠水間,他回想起了昔日“格物致知”的事件;想起了熟讀的儒家經典;想起了明廷腐朽的現狀;看到了龍場荒涼的景象。

一切經歷浮現在了王陽明的腦海中,激烈的文思風暴中,他漸漸有了全新的感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此刻的王陽明,徹底否定了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他認為評價事物的標準,在於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人們通過心靈最純粹的真善美,感知世間萬物,這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為何與孔孟並稱聖人?精研龍場悟道有感:一生低首拜陽明

一種全新的驚豔了世人的學說問世了,王陽明在之後,漸漸豐富了這一理論體系。聯繫良知,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知行合一”。就是在良知的指導下,進行有益於世人的行為。強調親自實踐,用行動改造世界,而且非常注重道德培養。這一學說,被稱為“陸王心學”,雖然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範疇。但在當時的環境來看,這一學說極具社會效應,而且領先於時代。比起傳統的“坐而論道”,王陽明對於行動看得很重,和士大夫清談有根本性區別。

王陽明為何與孔孟並稱聖人?精研龍場悟道有感: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的學說由於注重“知行合一”,一經問世,席捲了當時的東亞各國。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爭相引進,傳為經典。日俄戰爭中,擊敗俄海軍的東鄉平八郎,被譽為日本“軍神”。可他卻說過:“一生低首拜陽明”,可見王陽明學說對東亞各國影響之深遠。

王陽明被譽為盛唐之後最完美的聖人,除了盛傳的心學,還在於他為國奔波之舉。這個年輕時就崇尚兵家、無意中舉的狀元之子,終究走上了治國平天下的道路。面對山林間與山民無異的賊寇,王陽明親自探查詳情,十分重視情報收集。傳統文官領兵的缺陷,在他身上不見毫釐,當地軍民都十分敬佩親力親為的王大人。他不負眾望,兩湖、兩廣歸於平靜。

王陽明為何與孔孟並稱聖人?精研龍場悟道有感:一生低首拜陽明

之後寧王之亂,由於事發突然,南京岌岌可危。王陽明卻鎮定自若,一方面召集軍馬,另一方面散佈謠言,動搖寧王決心。等寧王反應過來時,王陽明已經兵臨城下了,僅僅35天王陽明就平定了叛亂。甚至準備南征的明武宗還沒到,就沒什麼事了,一度很不開心。

之後王陽明,多次任職兩湖、兩廣。在他的指揮下,各地賊寇,紛紛敗亡。一時間江南呈現出了祥和景象,百姓安居樂業,魚米之鄉煥發出了新的光彩。在他去世時,百姓們成群結隊,為他戴孝送喪。痛哭之聲,江南無處不可聞。臨終前他只留下一句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為何與孔孟並稱聖人?精研龍場悟道有感:一生低首拜陽明

觀其一生,王陽明做到了“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所以他成為了歷代盛傳的聖人。坐而論道易,躬行一生卻要難得多得多,他用行動完成了幼時的聖賢夢。李贄、黃宗羲、曾國藩、東鄉平八郎、梁啟超、嚴復、孫中山、蔡元培、錢穆等,古今中外,一個個震耳欲聾的名字,對他卻只有一致的讚譽。“一生低首拜陽明”,王陽明三個大字,註定在人類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永遠熠熠生輝。

《王陽明全集》、《古文觀止》、《明史》、《劍橋中國明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