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深度好文

在重歸理學前,王陽明對他的前半生做了一次嚴肅的回顧和總結。這次回顧在山東,回顧的方式是考題。1504年秋,王陽明被他的同鄉、監察御史陸偁(chēng)推薦到山東主持鄉試,王陽明欣然前往。他出的題目並不僅僅是考問,還有切磋的感覺。

王陽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深度好文

他問考生:“合格的臣子以道侍君,如果不能行道,就可以離開君主(所謂‘大臣者,以道侍君,不可則止’)?”這是孔孟思想的精華,要求臣子要以忠誠之心對待君主,可如果君主對這份忠誠視而不見,那就應該離開。這不但是一個臣子應該具備的品質,也是“聖賢”的素質之一。他大概是想通過這樣的試題來求證,如果一個臣子沒有機會沒有平臺施展自己的抱負,是不是可以轉身就走?自己這麼多年來在工作和隱居之間的華麗切換是否正確?他還想知道,一個合格的知識分子是應該毫無條件地忠誠領導還是隻忠誠於真理。

其實他的答案就是考題本身。王陽明幾乎用大半生時間在踐履這個答案,就是在這時,他心中已經有了心學的種子:我只對自己的心俯首聽命。但是,王陽明還是希望所有的臣子以道侍君時能被君主關注,因為“不可則止”聽上去很瀟灑,對於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人而言,卻是痛苦的。

他又問考生:“佛道二教被人詬病,是不是它們本身的問題?”他的答案是,佛道二教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弘揚佛道二教的那些人。道教說能讓人成神,這太荒誕;佛家說能讓人成佛,這更無稽。即使它們真的可以讓人成神成佛,付出的卻是拋棄人倫的代價,這種神佛不成也罷。

所以,他和佛道一刀兩斷。

最後,他站在了朱熹理學前,對考生說:“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禮但實質上不是禮;有的貌似非禮但實質上就是禮。”二者的區別很細微,如果不用心去研究(格)它們,將會產生大困惑,就不能得到真理。

這是他否定辭章、佛道後重新迴歸朱熹理學的一個表態。他兩次倒在理學的“格物致知”上,但還是認定人人都應該“格物致知”。

山東鄉試結束後,王陽明登了泰山。在泰山之巔,他寫了幾首詩。詩歌是沉悶抑鬱的,他說自己的使命感沒有實現的機會,他又說自己雖然認定佛道並非聖學,但朱熹理學也沒對他笑臉相迎。他還說,半生已過,往事不堪回首。

1503年農曆九月,他回到北京,進了兵部工作,依然是索然無味。他重新探索理學,但這一次的探索是平靜的,沒有從前的激動和困惑。他此時毫無預感,不知道他前半生的歷史已到了尾聲。1504年,他突然對好友湛若水說:“我們倡導身心之學如何?”

湛若水雙手贊同:“好!我們招生,講學。”

湛若水是陳白沙的弟子,深得陳白沙心學之精髓,一直倡導學習的目的是涵養身心,這一點和王陽明不謀而合。王陽明和湛若水是好朋友,也是好同志,互相敬佩。湛若水說自己周遊世界,從未見過王陽明這樣的優秀人物。王陽明則回應說,他活了這麼大,也沒有見過湛若水這樣的理學家。

兩人在1504年志同道合,幾年後,王陽明創建心學,兩人成為不共戴天的論敵,但仍然保持著友誼。什麼是真朋友,王陽明和湛若水可為表率。

多年以後,據王陽明的心學門徒說,1504年王陽明在北京倡導身心之學,實際上離心學的大門近在咫尺。如果不是後來劉瑾的干擾,心學可能提前三年降臨人間。

事實並非如此。

實際情況是,1504年王陽明和湛若水在北京城裡開班講課,來聽課的人並不多。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在學習口耳之學,對於身心之學,那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富家子弟唱的高調。一個窮苦讀書人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科舉和仕途。你對他說,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修身養性,你如果當它是晉身工具,那就太低俗了,他非跟你拼命不可。

還有個原因,無論是王陽明還是湛若水,當時都很年輕,他們對身心之學的感悟力和體驗力遠沒有那麼強大。尤其是王陽明,他自己還對朱熹理學感到困惑,如何去指點別人?

王陽明的學生們認為1504年王陽明離心學的大門近在咫尺,說明他們根本不瞭解老師王陽明。這個時候的王陽明雖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儒釋道三教精髓,但他沒有自己的思想系統。勿論其他人,就是他的夥伴湛若水的理學造詣和悟性稟賦並不遜於王陽明半毫,為什麼湛若水沒有創建心學?

王陽明在1504年時不過是一座地下烈火飛奔的休眠火山,要噴發出萬眾矚目的璀璨光芒,必須要有一個外力(比如地震、磁極變化)推一把。我們稱這種外力為外部環境。

實際上,每個大人物的成功都有一個外部環境,這個外部環境像運氣一樣,絕不可少。有的人在外部環境特別好的時候不需要過人的自身素質就能成功,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而從來沒有聽說過擁有超級素質的人在沒有外部環境的幫助下可以成功的。人類歷史上懷才不遇的人多如過江之鯽。

注意,外部環境是一種作用力,不過有正推力(順境),也有反推力(逆境)。而很多時候,反推力才是人類前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動力。王陽明就是在一股反推力的作用下,一舉創建了心學。作用於王陽明身上反推力的,是一個叫劉瑾的人。他是個名人,關於他,我們也要從頭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