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英國更喜歡法國而不喜歡德國的現象,如果是,為什麼?

TSuKee


在歐洲大陸從人種上分類,大概可以分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


俄羅斯人、波蘭人、塞爾維亞這些屬於斯拉夫人,法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主要屬於拉丁人,而英國、奧地利、德國等這些國家屬於日耳曼人,只不過英國的日耳曼人後來融合了諾曼人以及凱爾特人,而德國則是比較純粹的日耳曼人國家。

西羅馬帝國遭到日耳曼人的入侵,並且被滅亡後,日耳曼人各部落大量西遷,比如盎格魯·薩克森人進入英國,而德國則是傳統意義上的日耳曼人地區,西班牙、意大利、法國也在西羅馬滅亡的同時被日耳曼人征服,但是經過通婚和文化融合,仍舊拉丁人為主要人種,比如法國的高盧人。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建立的王國

歐洲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後,各國家間完全不存在因為民族問題國家間的遠近親屬,他們更在乎的只是利益。英國更是如此。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鴉片戰爭的發動者)

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黑暗時代,那裡雖然國家林立,但是主要是充滿著宗教權力和王權的爭奪,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民族國家,歐洲近代國家形成則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之後。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17世紀,英國英國大敗了西班牙和荷蘭,成為新的海上霸主,隨後在18世紀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然後在19世紀初徹底擊敗法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世界老大,英國強國地位是依靠海上霸權和廣闊的殖民地來實現的,而當時能夠對英國霸權進行挑戰的國家就只有歐陸各國,所以一直以來一直在歐洲實行均勢外交政策,它希望歐洲各國彼此時間維持互相牽制的平衡,而不是出現一個足以挑戰英國的強國。

  • 打擊歐陸強國法國

在這樣政策的指導下,英國在處理歐洲事務時,總是站在歐洲強國的對立面,比如在拿破崙橫掃歐洲時代,英國是幾乎是整個歐洲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向法國低頭的國家,並且是當時歐洲七次反法同盟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拿破崙最風光的年代,整個歐陸都在向法國人低頭,可是英國依然在英吉利海峽對岸與法國對抗,經過英國人的不懈努力,最終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只是曇花一現,最後還是被反法同盟摧毀,而在反法同盟中除了英國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後來統一德國的普魯士,所以說英國對法德兩國厚此薄彼是不準確的。

反法同盟中英國

  • 打擊東歐噬地猛獸沙俄

法國之後是俄國,俄國曾經是與英國聯合在一起摧毀拿破崙帝國的主力軍,所以此後的歐洲事務後,俄羅斯頻頻出手,而且加快對東歐地區的侵略活動,特別是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沙俄充當歐洲憲兵角色,對各國事務進行干預,此後英國人和法國人逐漸聯繫在一起,1853年為了遏制俄國在東歐勢力的擴大,英國和法國聯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對俄羅斯大打出手,給予沙俄重創。導致俄羅斯害怕英國的進攻,後來竟然將其在北美洲的殖民地賣給了美國。

英法聯軍打擊沙俄的克里米亞戰爭

  • 打擊來自中歐的最強挑戰德國

在法國和俄羅斯之後,英國的最強對手是德國。德國與英、法、俄等國不同,自10世紀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德國建立伊始,這個國家就是一個分散或者說是分裂的聯邦,雖然歐洲強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都是德國的主要邦國,但是德國還是分裂了800多年。直到19世紀下半葉,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輔佐下,普魯士經過三次對外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才真正完成德國的統一,統一後德國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迅速發展起來,在完成統一後20年之內,就躍升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和經濟強國,對控制著世界霸權的英國形成了真正意義的挑戰,而且這種挑戰遠大於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和後來俄羅斯。

1871年德國完成統一

德國人不僅建立起歐洲最強大的陸軍,還建立了一直能夠挑戰英國海軍的海上力量——公海艦隊。在新興的列強德國的咄咄逼人態勢之下,德國人的世仇法國人先是慌了,他們積極和沙俄建立聯盟關係,因為沙俄從法國借入了大量的高利貸,此後在法國的斡旋之下,本來在中亞及東亞爭奪殖民地,弄得水火不容的沙俄和英國也實現和解,於是沙俄、英國、法國一切建立協約國組織,對付德國,而德國也迅速拉上自己的日耳曼兄弟奧地利(奧匈帝國)和與法國由於爭奪北非的殖民地而不睦的意大利,組成同盟國集團進行對抗,當然在大戰的最後一刻,意大利反水了,投入到協約國一方。最終兩大軍事集團進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德國最終敗北,德國挑戰英國世界霸權的努力失敗。

20世紀初龐大的德國公海艦隊

一戰中法國作為西線的主戰場,遭受重創,其損失甚至比戰敗國德國還大。而且由於兩國的恩怨情仇,一戰的法國主張全力的削弱德國,除了軍事上對德國嚴格限制,在外交關係上與重新的艱苦的波蘭、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建立同盟關係對德國進行圍堵,此外要求德國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據說協約國要求德國支付戰爭賠款數額達到1320億金馬克,這是多少錢呢,有人統計過,中國自1840年以來被列強打敗支付的戰爭賠款僅僅是此次德國賠款的十分之一。而一戰後德國支付能力有限,為了逼迫德國還債,法國軍隊甚至一度佔領德國的最重要的工業區魯爾。

此時又是英國出售,為了避免過度的削弱德國,法國一家獨大,於是英國人牽頭,由美國資本大肆進入德國,為德國經濟輸血,恢復德國的造血功能,然後通過經濟復甦的利潤來支付英法的戰爭賠款,在一戰中由於德國並不是主戰場,工業基礎設施和人員都沒有受到嚴重損失,於是在美國資本的投資之下,德國經濟迅速復甦,重新成為歐洲經濟強國,但是也造成了嚴重依賴美國資本的情況。

20世紀20年代,美國發生空前的經濟大危機,這場危機很快傳染到嚴重依賴美國資本的德國,魏瑪共和國舉步維艱,在這種情況之下,希特勒的納粹黨迅速崛起,奪取德國政權,德國開始實行計劃經濟,並開始打擊國內猶太金融商人,同時停止償還美國貸款(借了美國50多億美元,只還了20億)和支付戰爭賠款,並重新開始提升軍備,德國重新得到復興。

20世紀30年代德國經濟危機中馬克淪為兒童的玩具

眼見德國重新崛起,英法又急又怕,但是他們真的是在一戰中被打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居然是戰勝國比戰敗國更加恐懼戰爭,而這次德國要的是要徹底砸碎一戰以後加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體系,並且重塑世界格局,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爆發後,英法與德國的戰爭已經無法避免。

所以英國的外交政策,都是基於自己國家利益為最終出發點。


大東北的小豆包


我去看了一下quora上真正的英國人對於法國和德國人的看法,英國人給了一張圖


本文根據來自於quora上的真實的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的回答來寫的。


我認為這張圖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英法和英德的關係。

就是一個愛恨交加,歷史上糾纏不清的關係。

英法關係

按照英國人的說法,法國人和英國是“假雙胞胎”,同樣是兩千年的民族國家,同樣是世俗和非宗教,人口規模大致相同,幾乎完全相同的GDP,幾乎完全相同的軍事,外交和軟實力,大致相當的經濟類型,有著同樣的醫療體系,同樣都曾經去殖民過其他國家,而且兩個國家打鬥了上千年。

同樣,這兩個國家幾乎有在所有的層面都不同,哲學,文化,個人,商業道德。

也就是說,英法兩個國家,由於彼此之間極其熟悉,又打鬥過上千年,導致一種莫名其妙的親近,且愛恨交加的關係。打的時間久了,好像就格外親近了的感覺。

有些英國人給法國人取外號叫“青蛙”。

英國人認為法國人一打仗就投降,只要新聞出現了英法之間的衝突,比如說上次英國漁民和法國漁民的衝突,英國人就編排了一大堆嘲笑法國投降的笑話


法德關係

法德關係,用法國人的話說:德國喜歡法國,但是不尊重法國,法國尊重德國,但是不喜歡德國。

法德之間的關係類似於“資產階級的婚禮”(法國人原話)。只有相同的利益,沒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

法國人欽佩德國人,德國在法國人眼裡是強大,勤奮,專業的人,但是缺乏人情味。

法國人認為德國人的食物很糟糕,不過法國人認為英國的食物也很糟糕。



英德關係

非常奇怪的是,英國人對於德國人的態度和法國人對於德國人的態度幾乎一致。

都認為德國是冷漠但是友好的人。

德國人非常高效,有條理,專注,缺乏幽默感,僵化和苛刻。

有一流的經濟,會培養出優秀的球隊,善於組織。

然後認為德國的食物真的很糟糕。


最後有一點:我認為如果硬要選的話,英國人可能更喜歡法國人。

儘管英國人口頭上對德國人表示欽佩,但是英國相當程度上從心底討厭德國人。

不是因為二戰,而是因為一戰。

實際上各位想不到的是,在英國,對於一戰的重視程度比對於二戰的重視程度還大。

而討論一戰的時候,帶有明顯的反德傾向,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心理反應。

一戰實際上就代表著大英帝國的完結,二戰是美國和蘇聯的天下。


因此我認為,英法之間的吵吵鬧鬧,但是彼此之間比較親近,法國人和英國人都欽佩德國人,但是德國人是“外人”。

就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


李建秋的世界


很簡單,因為二戰德國傷害過英國,英國在二戰之後再也不是日不落帝國,這是民怨。

相比德國對英國造成的結果,日軍對中國只能算抓癢癢了。

再有,英國是孤島,貿易十分不便。德國不同,處在歐洲大陸版塊,周邊又都是懶漢,德國產品在歐洲主打的就是廉價牌,低端貨。因為都是流水線加工的,所以,奢侈品裡從來就沒有德國貨的身影。用英國人常說的:德國佬根本不懂什麼叫高級。法國人:德國佬從來不懂什麼是藝術。意大利人:德國佬的食物根本沒胃口。

所以在歐洲的奢侈品,基本都是英國,法國,意大利的。德國製造的多數是賣給打工族,白領,流水線,可以快速大批量生產,工藝馬馬虎虎能用。

但是,德國確是歐洲最富裕的,也算是以量取勝吧,中國是德國最大的提款機,不說,各位也懂。

希特勒用飛機大炮沒能做到的,被默克爾用簡單的商業聯盟搞定了,歐盟!貨幣統一了,經濟自貿了,世界的話語權更大了,英國也就被孤立了


655885236523555


英國人大方紳士,法國人熱情浪漫,德國人認真嚴謹。

關於國與國的關係,都是建立與國家利益之上的。15世紀法國與德國關係很好,19世紀中期法蘭西第三帝國攻擊普魯士,法國與德國關係破裂,到20世紀初,由德國的本土擴張,資源略奪,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與英國法國等國成的協約國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1938年9月德法英意四國簽訂協議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意志帝國,第二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英法宣戰波及世界其他國家。進入21世紀世界發生的地區戰事,英國與法國緊跟美國步伐,無論海灣戰爭,對南聯盟的轟炸,以及當前的敘利亞的中東戰爭中都有英法身影,德國在處理世界問題上很理性沒有英法對美國的盲從性。


秦嶺2698


國家與國家之間,唯有利害關係,談不上喜歡!幾個世紀以來,英國都是採用同樣的戰略:德強扶法、法強扶德。這個策略非常簡單,但也非常成功,確保了英國始終成為左右歐洲政局的一股決定性力量。

英國在歐洲的地理位置有點尷尬,英倫三島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所以,有智慧的英國政治家們很早就制定了英國的戰略,那就是:決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強獨霸歐洲”的局面。所以,拿破崙時代,英國聯合德國(那會兒還叫普魯士)抗法;希特勒時代,英國聯合法國抗德。這種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政治平衡能力,確保了英國在歐洲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實,亞洲的日本,本來也有像英國那樣超然的地理優勢,孤懸於東亞大陸之外,但是,日本歷代都沒有出色的政治家,幾個世紀以來,日本既不聯俄抗中,也不聯中抗俄,而是獨自對抗東亞兩強—— 中國與俄羅斯。雖然日本有美國做靠山,但是,它在東亞地區的地位就遠不及英國在歐洲的地位。




臨時客


現在的世界事實是英語圈的人在說第一句話,從一戰到二戰,英法向來就站在同一條戰線與德國作戰,所以關係就比較密切,英法的經濟互補性也強,雙方在海外仍有殖民地,需共同維護以抵制反對者。而德國就不同了,歷史上的恩怨不講,與英法兩國的經濟聯繫也少,甚至連通婚都少。


桑浦閒人


如果要泛泛的說的話,現在幾乎所有的西歐人,除了愛爾蘭和蘇格蘭,都是日耳曼人了。英格蘭人更是法國的諾曼底人。當然這是泛泛而談的說法。英法之間打了幾百年,直到德國開始崛起後,成為了位居中歐的大國,有王霸之像,英法才開始和解。而對英國來說,德國只是歐洲大陸的一顆砝碼而已,談不上宿敵。

歷史上英國的宿敵是法國、西班牙、荷蘭。

德國的宿敵是法國、俄國、波蘭。英國謀求全球的海洋,德國圖謀歐洲大陸。


Prideland


對於歐洲大陸而言,英國誰都喜歡,又誰都不喜歡。它玩的就是大陸平衡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