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法國、德國為何不將本國人口提升到一億以上,使得自己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

被稱為神


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不能盲目追求,尤其是以提高人口數量的方式,要通過提高人口素質的方法。



一個國家的資源所能夠容納的人口數量是有限制的,比如我國過去就一直說地大物博,但是近些年來很少說了,因為資源雖多,但是平均到每個人頭上就不行了,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英法德國提升人口數量,那麼人均資源的佔有量就會下降,如果教育水平下降,就算是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


英法德等國雖然人口數量不是特別多,但是經濟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幾位,靠的就是科技教育,通過高科技生產的產品遠銷全球,附帶高附加值,比如德國產品,一直是高質+高價的代名詞,價格再高都是搶手貨。

如果教育跟不上,人口數量再多有什麼用?就拿印度來說,13億人口,經濟總量還不如英法德和日本,要是說到人均GDP,簡直淚流滿面。


歐洲發達國家一直受到低生育率的困擾,僅以德國為例,在財政補貼方面,每個兒童可以為家庭帶來7428歐/年(約5.8萬元/年)的免稅額或者194歐/月(約1500元/月)的兒童金,直到兒童18歲成年。如果兒童念大學,則補貼直至兒童25歲。如果兒童殘障,則補貼至25歲以上。

以上僅僅是財政方面,其他包括產假等方面的補貼更多,但是生育率一旦下降,很難提升的。因為享受富裕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何必多生孩子遭罪呢?


視野新觀


人口可以是紅利,也可以是累贅。很多人常常羨慕國外城市風景秀美,綠樹成蔭,很少汙染,這和這些國家的人口密度是有關係的。

下面是兩張海灘照,上一張是在英國,下一個在哪裡就不用齊浩說了。這就是人口多和少的一個差別。

國外很多國家對於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都是有爭議的。比如澳洲就宣揚“一對夫婦生三個,一個為爹,一個為媽,還有一個為國家。”多生孩子的好處自然是一邊增加勞力,一邊拉動經濟。

但是人口增加帶來的直接問題是城市和環境的承受能力。

1. 交通擁堵。人口增加首先帶來的是交通擁堵問題。倫敦為了限制市中心人流,已經開徵“市區交通稅”,只要往市中心開車的都要交錢。不少城市為了應對人口增加,花錢把三車道的高速路擴展到四車道。剛剛完工,又要計劃開闢六車道。

2. 其它生活設施。生活資源越來越緊張,水、電、燃氣在現在的城市中越來越貴。

3.住房價格暴漲。房奴全世界都有,但是隨著人口增加,房價上漲,現在很多國家的年輕人連做房奴的資格都沒有。

4. 社會福利。在西方國家經濟發達的時期,這些國家大多建立了非常“豐厚”的社會福利。給出去容易,收回來難。現在西方國家大多經濟不景氣,但是要取消這些福利就困難了。盲目增加人口,大部分國家政府的財政都不能夠承受。

因此,雖然每個國家都眼饞我們有巨大的人口紅利,但是大部分國家都不敢輕易擴大人口。


七號臺


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分別是世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大經濟體,2017年這四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和人口分別如下:

日本:經濟總量48845億美元,人口1.27億

德國:經濟總量36519億美元,人口8300萬

法國:經濟總量25748億美元,人口6700萬

英國:經濟總量25651億美元,人口6600萬

2017年日本的經濟總量分別是德國、法國和英國的1.34倍、1.9倍、1.9倍,人口分別是它們的1.53倍、1.9倍、1.92倍。所以理論上講,如果德國、法國和英國把人口提升到目前日本的水平,那麼德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日本,而法國和英國的經濟總量將和日本大體相當。



但是這裡僅僅是理論上講,如果德國、法國和英國都擁有1.27億人口,那麼它的經濟總量就真的能超過日本嗎?

英法德都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高,社會福利也高,所以很多人都是享樂主義者,不願意去工作。而且它們國家一天的工作時間都一般都不會超過8個小時。英法德的科技實力強大,目前它們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技創新來驅動。不可否認,人口增多會創造財富,但也會平攤財富,比如印度,雖然它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但它的人均GDP至今為止仍然不超過2000美元,甚至比非洲一些落後國家的人均GDP還低。而且人口太多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就業壓力、環境問題等等,如果增加人口百利而無一害,為什麼發達國家都不極力增加本國人口,使自己的經濟實力更強大呢?



除此之外,並不是自己想增加人口就能增加的,在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一般都很低,因為在發達以後,人口素質普遍比較高,很多人都不願意多生,因為多生了也會影響自己生活品質等等。

即使英法德通過提升人口數量使自己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但這樣就能證明它們的經濟實力就比日本強嗎?GDP只是反映經濟實力的其中一個指標,要知道日本在海外擁有鉅額資產,據說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1.8倍,高居世界第一,英法德雖然在海外也有很大的資產,但是肯定比不上日本。所以即德國、法國和一個通過提升本國人口使自己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那也並不意味著它們的經濟實力就比日本強。


錦繡中源


別的國家不知道,親弟弟在德讀博,我們對德還是有些瞭解的。

思維方式不一樣,德國追求的是質量,不是數量,不是人多了就能讓經濟更上一層樓了的。

德國的家庭裡往往只有一個人工作,要是兩個人都工作,他們兩人的工資加起來,不比原來一個人上班時多出多少。

why?

因為德國以家庭為徵稅單位,兩個人都工作得稅率高很多,往往相當於另一個人白做

為什麼要實行這種奇葩的稅率?

因為德國鼓勵父母中要有一方在家裡教育小孩子,這樣能有效提高人口素質

而我們都知道,家務活是不計入GDP的。試想如果把這一半的勞動力都解放出來,經濟總量是不是就能超越日本了?
再舉個例子,德國綠地保護得很好,平均每個人有8棵樹。

在德國房屋前後一般只准種草、種樹,要是想種菜、種穀物,對不起,很可能交罰款、進局子。

之前也看到外媒報道,英國有一個居民在網上購了些菜種,警察就上門了。。。。。。如果這些土地都像我天朝一樣種菜、種穀物,GDP又要往上增長多少?

但英國德國法國保護環境也不是說資源多了,就給GDP的增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看看那些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哪個富了?

這些國家氣候溫暖宜人,水力、動植物、礦產的資源條件比英國德國法國好得多,卻也窮的多。

英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雨霧,見不到多少陽光,農作物都不好生長。

法國南部是地中海性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乾旱少雨,人都每年熱死不少,何況農作物?而且境內阿爾卑斯山綿延不絕,山地怎麼發展生產?

德國也是,巴伐利亞山地,也不適宜發展生產。

但人家為什麼發展起來了?

因為人家先天條件不行啊!惡劣的自然環境磨練出了他們奮鬥拼搏的特性,因而能夠克服自身侷限,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努力發展經濟

【解秘歷史小知識,找史地君!歷史地理,縱橫江湖,歡迎關注史地君頭條號!】


史地君


第一,他們為什麼要提升人口?

經濟總量的大小並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標準,因為國家大小不一樣,不能拿總量來衡量人們的生活質量。經濟發展只要是健康的就行,沒必要在總量和別的國家進行比較。

第二,有沒有必要提升人口

英國人口密度255.6人/平方公里。

法國人口密度122.2人/平方公里。

德國人口密度236.9人/平方公里。

中國人口密度139.6人/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密度46人/平方公里。

相對來說除了法國,英國和德國人口密度是遠超所謂的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並不缺人,只是缺年輕人。所以他們需要的是調整人口結構,而非提高人口。

人口老齡化排名


改善人口結構有兩種方式,提高生育率和引進移民。但是改善人口結構的目的無非是發展經濟。這就要求移民的素質不能太低,否則反而會加重經濟負擔。同時移民造成的文化衝突也可能引起更多的問題,所以大幅度降低移民門檻是不現實的。

再有就是提高生育率了,但是由於觀念問題和生活壓力問題,提高生育率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所以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行。


漁耕樵讀


理論上英、法、德只要人口與日本持平,勞動生產率不降低的話,經濟總量確實都能夠趕超日本。

2017年,日本人口1.268億,英國人口6602.2萬,法國人口6711.9萬,德國人口8269.5萬。

2017年,日本人均GDP3.84萬美元,英國3.97萬美元,法國3.85萬美元,德國4.45萬美元。

英法德的人均GDP都高於日本,在經濟總量上輸給日本,顯然就是因為人口數量不夠,勞動力不夠。因此,理論上只要英法德能大大提高出生率,以及有效對移民開放並進行綜合管理,經濟總量就有望逐步趕上日本。

要提高人口數量,最簡單也容易見效的一個方案就是對移民開放。指望通過加大福利刺激本土人民積極生育,現實的結果是效果不理想。經濟發達後人們往往都不願意生太多孩子,畢竟哪怕撫養得起,養育也會佔用掉生命中的許多時間。

不妨對比一下移民給美國帶來的好處。美國立國200多年的根本,廣泛接納移民已經是一種美國文化,即使目前特朗普倒行逆施,想開反移民倒車,結果還是受到了美國人的強烈抵制。包容移民其實也是美國經濟增速在發達國家中,始終沒有被本土出生率下降拖累的一個根本因素。

歐洲近些年來也在轉向對移民的包容與開放政策。但是畢竟管理的難度非常大,目前帶來了許多社會情緒的反彈。要使移民與難民無縫融入歐洲社會,需要投入很大的教育與培訓成本,與此同時還要維持好社會公共安全,並最大限度降低文化衝突。理論上,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從未來經濟增長利益的角度來看,歐洲應當歡迎移民。

對比來看,美國社會的開放與管理水平的確是更高的,否則確實無法應對每年那麼大量的移民。而反觀日本,本土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嚴重,勞動力人口規模減少,對移民的態度又相當保守;這導致了近一二十年來,日本的經濟增速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是比較拖後腿的。但這在日本來說是一個文化問題,根深蒂固挺難改變的。這對經濟增長來說其實是致命的不利因素。我們不能過度幻想人的勞動生產率會一年一年迅速提高,實際情況是保持適當規模的人口數量,對於穩定經濟增長絕對是必要的。


建章看世界


1,為什麼不提升人口。

你以為,人口這個東西,說"提升”,就能提升嗎?

難啊,難於上青天。

生育率這個東西,從來都是,降下去容易,升起來難。各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迎來了生育率的下降,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工業化國家能夠實現生育率上升的。工業化之後,生活水平是提高的,教育投入也是提高的。體力勞動需求量減小,剝削主體從家長/農場主,轉變為了企業家,等等原因,都使得人們沒有了農耕時代大量生育的習慣,生育率甚至低於2.2的自然更迭水平,人口負增長。這個背景下,各個歐洲國家以及日本都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生育家庭減稅,補貼,降低育兒成本等一系列方法,都沒啥效果。他們想不想提升人口數?想,都快想瘋了,都要引進難民來提供勞動力了。有用嗎?沒啥用。

2,提升人口是否能提升經濟總量。

能。但是,除非有大的產業改革和升級,否則提升的量會很小,導致人均值下降。

我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勤勞致富史。但是,千萬不要被困在了自己有限的經歷裡。如果你只知道中國歷史,恐怕會覺得,只要勤勞,只要努力生產,就能致富。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在生產消費全面國際化的背景下,致富的關鍵不僅在於你能夠生產多少東西,而且在於有多少人能買你的東西。

最簡單那的:如果你是一個生產、銷售空調的,主要客戶是北京的客戶。北京的客戶一共需要1000臺空調,你勤勞努力,艱苦奮鬥,生產了2000臺。好,賣出去1000臺,剩下1000臺怎麼辦?三種可能性:1,刺激北京內部消費,讓北京的客戶買2000臺。2,出口到上海,讓上海的客戶買1000臺。3,賣不出去,變成廢品。

這些發達國家現在面臨的發展窘境就在於,人們對尖端產品的需求其實是很低的。比如光刻機,全世界買得起的有幾家公司?比如法國的核電技術,敢買的有幾家 ?比如德國的高級機床,你就算買過來了,能幹得過中國製造嗎?結果就是,他們的市場很小,多生產一臺就多一臺垃圾。

尖端產品需求不足,中端產品和低端產品被中國壟斷,他們能保住現在的一畝三分地就不錯了。人口多了就要多掙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哪那麼簡單。

所以說,別說他們刺激不起來生育,就算刺激起來了,也沒啥用,多一些大街上賣披薩的罷了......


IvanZhu



古風93814281


一個國家的人口多了以後,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

但是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三個國家,尤其是德國,他們的政府一直都受到人口下滑的困擾,尤其是德國政府就表現的比較著急,已經出臺了很多政策,例如政府發兒童補助,基本教育免費,男性也給生育假期以及不允許過多加班等等,吸引甚至鼓勵自己的國民,在家裡搞搞人口生產運動,希望能多生點孩子。可惜沒卵用,日耳曼民族還就是不買賬,就是不為國家生孩子。搞的德國政府那個惆悵啊,不得已才開始逐步放鬆移民政策。

對啊,既然富裕的地區,都不願意生孩子,為什麼不採用移民政策增加人口呢?

這是因為,移民政策完全是個技術活,玩不好就會搞死自己。例如在蘇聯以及前面的大俄羅斯時期,整個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是極大擴張,人口也飛速增加了(可以去看看中亞的舊地圖,也包括中國的舊地圖),可是民族問題依舊存在,甚至問題還很突出,例如車臣問題,就讓俄羅斯非常頭疼。外界在評價俄羅斯的民族問題時,將俄羅斯的民族情況比喻成馬賽克,外表看起來像是一個整體,可其中的一個個、一塊塊還是獨立的,一旦有事情發生,立馬就打回原形,變成十幾個分裂的國家。

相對於的是,美國還是一個移民國家,由世界各地的移民組成,反而美國的民族問題還遠不如俄羅斯嚴重,分析家認為,美國社會就像一個大熔爐,融合性很強,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將各個民族融入美國社會當中了。

回頭再看看小日本的富裕,它跟在歐洲後面才富裕的,而且小日本富裕得很快,等日本人有錢的時候,人口基數已經上來了。那些老牌的歐洲國家,可是早就富裕了,只要人一旦有錢了,生活質量提高以後,生育的動機馬上大幅度下降,這都成為規律了。

大家只要看看自己身邊,是窮人孩子多,還是有錢人孩子多,很清楚。自己人不願意生,移民又競爭不過美國人,那些歐洲富裕國家,就只好熬著唄。


圓創觀點


首先,提升人口並不能直接提升經濟總量。其次,提升人口會帶來相應的代價。第三,中等收入陷阱下,提升人口並不是動動嘴就能提升的。

(1)提升人口不能直接提升經濟

一個國家的人口增加,確實意味著勞動力的增長,市場的增大,國家基礎實力的增強,長遠來看能夠做到提升經濟。但這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不是說今天生了一個嬰兒,馬上經濟就跟著拉動了幾分。

人,既是人口,又是人手。他既能生產勞動產生價值,也必須消耗社會產品,佔有資源。而且一個人在能為社會貢獻力量之前,先必須經過社會多年的奉養。所以,每個國家的人口應該有一定的適宜條件,“增加人口”並不該成為提升經濟的直接手段。“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正是很多非洲國家的現狀。

(2)提升人口會帶來相應的代價。

由於人口增長,帶來人均佔有資源的下降,以及嬰兒撫養成本,這些都可能給社會帶來衝擊。

拿題主舉例的一個國家,英法德意,我們看看他們彼此的數據:

日本,面積38萬平方公里,人口1.27億,GDP4.87萬億美元

英國,面積24.4萬平方公里,人口0.66億,GDP2.62萬億美元

德國,面積35.7萬平方公里,人口0.83億,GDP3.68萬億美元

法國,本土面積55.4萬平方公里,人口0.67億,GDP2.58萬億美元


我們可以看出,從人均GDP來說,這三個國家對比日本並沒有什麼優勢。如果單純把國家人口往上拉昇,在短時間內是會消耗社會財富,造成人均GDP下降,生活水平下降。而以這樣的代價,只換來一個“提升經濟總量”的好處,實在得不償失。


(3)人口不是想拉就拉

當然,即使不從經濟總量的角度,人口過少和人口老齡化確實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所以增加生育率是有必要的。問題是,增加生育率並不是說了就能做到。西方在社會負面方面,其實對產婦已經有很多優待了。但是,架不住人家小青年願意享受二人世界甚至單身貴族生活,任憑你國家辦幼兒園,給新生兒補貼減稅,我就是不生,你奈我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