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投资价值回归,下半年可合理增加配置

51小长假将至,最近国债逆回购再次备受广大投资者们青睐,事实上,每逢长假期,国债逆回购年化率都会飙升一次,利率基本都在10%以上,甚至超过20%,远超市场上大部分理财产品的,而且非常灵活,成为假期前难得的红包行情,很适合闲散资金量比较大、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机构或个人投资。

债市投资价值回归,下半年可合理增加配置

老辛认为2018年债券市场风险有限,2018年以来债市走势坚挺,否极泰来,在大类资产中表现出色。五一节后仍然可适当积极布局。理由如下:

基本面来看,随着中央大力推进结构去杠杆,广义信贷收缩的趋势预计将延续,经济压力可能有所显现。经济、货币、PPI和猪价这些决定CPI的核心因素都呈现回落态势,在这样大背景下,预计通胀将温和可控。整体来看,基本面利好债市

社融与M2增速差已在17年三季度见顶,下行趋势已经确认,随着社融增速进一步下滑,增速差有望进一步下降,按照滞后三个季度的规律,利率拐点在18年一季度。10年期国开债对应的隐含税率在1月末达到了14年年初23%的历史高点,恰好是上一轮债券熊市末期。中美利差缩窄不会对我国债市利率下行形成明显制约。

利率债供给压力可控。18年财政赤字率目标略下调至2.6%、财政赤字持平在2.38万亿。我们预计18年利率债净发行量或与17年大体相当。各类期限和品种利率普遍回落,1月1日-4月20日期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36BP,10年国开债利率下行54BP,1年期国债利率下行80BP,1年国开利率下行106BP,3年AAA中票利率下行86BP,1年AAA短融利率下行94BP。

债市投资价值回归,下半年可合理增加配置

收益率方面,国债及5年期及以上各等级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延续上行趋势,而1年期和3年期各等级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则有涨有跌。债市慢牛回归,布局中长久期。由于融资需求回落、银行完善考核指标需要、资金回表,利率债配置需求有支撑。从基本面的走势来看,18年的经济增速、商品价格涨幅、企业盈利增速大概率重新走弱,而这将在基本面上对债市形成强劲支撑,具体可从1-3年短久期策略升级到3-5年的中长久期策略。

资金面和货币政策来看,预计流动性偏宽松局面将维持。随着信用收缩以及名义GDP回落,货币需求正在放缓。随着监管框架形成叠加外部不确定性增加,货币政策思路也有所调整,降准的实施,使得货币政策取向基本明确。人民币贬值消退,外部流动性也出现改善

市场层面来看,债市价值开始得到投资者的认可,预计更多资金将增配债市。历史来看,债市通常牛长熊短,经过1年多熊市以后,一季度债市迎来久违的曙光。2016~17年的债券市场的剧烈调整明显偏离基本面,主要和金融去杠杆政策有关。

随着双支柱框架的建立,以及M2、社融的过快下滑,中央对去杠杆思路进行了一定调整。金融层面,主要依靠监管去杠杆,实体层面,主要依靠国有部门结构去杠杆。货币政策对债市已经由持续压制,变成了适当呵护,中央对流动性的措辞,已经由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4月17日的降准更是确认了货币政策操作思路的变化。考虑到这种转变时间不长,以及宏观面、政策面的变化,预计债市向好趋势未变。当前债市利率仍处于历史偏高位置,国开国债利差、以及期限利差仍然较大,显示债市并不拥挤。而央行推动的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并轨,也表明市场利率不宜过高。

债市风险方面,也不容忽视,具体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近期10年期美债利率上行至2.96%,离3%心理关口仅一步之遥,美债利率上行可能对国内债市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债市投资价值回归,下半年可合理增加配置

伴随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债券市场风险事件有所增多,2018年可能面临到期兑付和回售集中、部分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金接续困难等情况。

今年以来债市火爆,导致部门机构杠杆率有所上升,如果未来杠杆率进一步大幅上升,可能导致监管层态度微调,并出现部分时点的资金面紧张状况。

当前股市低位运行,如果未来一段时期贸易摩擦缓和,风险偏好回升可能导致资金向股市转移。

但债市总体趋势仍然向好。18年初以来债市不断受负面因素困扰,但最后依然走出一波牛市。核心原因在于年初收益率过高,明显脱离基本面,在资金面宽松、降准等催化剂之下,由熊转牛。未来美债等风险可能阶段性扰动市场,但降准之后,货币政策取向基本明确,社融回落导致经济继续大幅超预期概率下降,利率高点已现,未来债市可能不排除有波折,但风险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