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診斷和治療

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之一,正常人群中通過查體發現的肝血管瘤發生率為0.4-20%,換句話說,由於大家對自身健康的逐漸重視,常規體檢中發現肝血管瘤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有的人因為偶然體檢發現的肝血管瘤而不知所措,甚至憂心忡忡,擔心癌變,或者輾轉多家醫院找不同的醫生尋求答案,醫生給出的結論似乎又不那麼一致。那麼,肝血管瘤到底屬於什麼樣的疾病?會不會自發破裂大出血?會不會癌變?是否一定需要手術治療?有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方法?而哪種治療方法又是最適合自己的呢?

一、肝血管瘤不是真正的腫瘤,不會癌變

肝血管瘤按照病理可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毛細血管瘤等不同類型,其中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多見。顧名思義,海綿狀血管瘤就是說這種病灶內部像海綿一樣,構成瘤體的主要部分是由網格狀、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重疊構成,內部充滿血液,而肝血管瘤的外觀呈暗紅色,界限清晰。如果把血管瘤剖開,切面上也是呈現海綿狀的表現,內部是大小不等的血管腔和血管腔之間的纖維組織,血管內壁襯有單層扁平內皮細胞,如果擠一擠血管瘤,其實它是比較柔軟的。伴隨著時間延長,血管瘤內部的血管腔逐漸擴張,瘤體可以呈現出膨脹性生長的方式,越來越大,而血管腔內可形成血栓、壞死、瘢痕及鈣化。因此,肝血管瘤不是真正意義的腫瘤,目前也從未發現過癌變的病灶。

肝血管瘤的診斷和治療

肝血管瘤屬於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

二、肝臟為什麼會長血管瘤?

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可以是單個病灶,也可以是多個病灶,肝臟左右兩葉均可發生,年齡段以30-5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特別是直徑>5cm的肝血管瘤,女性更為多見,約為男性的2.56倍。

目前對肝血管瘤的確切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

1)先天性發育異常學說:大多數學者認為肝血管瘤的發生是先天性肝臟末梢血管畸形引起,是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由於肝臟血管發育異常,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已成增生而形成血管瘤,這種病灶伴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增大,生長到一定大小時才能被儀器檢測到,比如B超,因此不是在出生時就可以被發現,而是到了一定年齡才被診斷;

2)激素刺激學說:有研究發現女性在青春期、懷孕、口服避孕藥物等可使肝血管瘤的生長速度加快,因此推測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肝血管瘤的致病機制之一,那麼診斷出肝血管瘤的年輕女性就要多加小心了,特別是不要隨便使用激素類藥物;

3)其他:肝臟受到外界刺激,肝竇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肝組織局部壞死後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周圍血管充血擴張,或者肝內區域性血循環停滯,導致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

肝血管瘤的診斷和治療

肝血管瘤的病因並不十分清楚

三、肝血管瘤有沒有可能會誤診?

B超是肝膽外科醫生最常使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大多數的肝血管瘤其實也是在做B超時發現的,超聲科醫生可以通過B超測量肝臟病灶的大小,觀察病灶的外形,以及通過病灶的回聲、血流信號的特點來初步判斷病灶的性質。肝血管瘤的B超檢查表現多為高回聲、或低迴聲伴網狀結構,密度均勻,形態規則,界限清楚,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葉狀,有時可出現鈣化。如果是有經驗的超聲科醫生,而且肝臟病灶特點很典型,那麼就可以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到底是不是肝血管瘤,但如果肝臟病灶很小(<2cm),病灶特點不是那麼典型,或者是超聲醫生不那麼自信的時候(誤診的可能在任何一種檢查都是不少見的),作為病患來講就會產生擔心了。

如果B超不能確診,建議做增強CT或核磁檢查,特別是對於合併有肝炎病毒感染、長期飲酒或其他慢性肝病病史者,需要警惕其他問題的存在。特別是肝臟惡性腫瘤,在早期影像學特徵並不是十分明顯,或者腫瘤標記物也不高的時候,容易和肝血管瘤混淆,這種情況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以免出現誤診,延誤治療時機。

肝血管瘤的診斷和治療

影像學是診斷各種肝臟疾病的重要手段

四、肝血管瘤會如何發展,有沒有大出血的危險?

絕大多數肝血管瘤都是生長非常緩慢的,甚至無明顯生長傾向,老年人還有可能出現部分血管瘤消退的現象。有國外研究發現,肝血管瘤體的直徑平均每年增長2mm,體積平均每年增大17.4%,肝血管瘤的體積翻倍時間平均為17.3- 178.1個月,但還是有少數的肝血管瘤具有明顯快速生長的傾向,而且瘤體越大,生長趨勢越明顯。目前通常按肝血管瘤直徑大小將其分為:小血管瘤(<5cm),大血管瘤(5-10cm),巨大血管瘤(10-15cm),特大血管瘤(>15cm)。

當肝血管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時,通常會引起明顯且持續的症狀,這種症狀包括:

1)腹部包塊:無意中觸摸到腹部柔軟的包塊,無壓痛,這種情況往往見於很大的肝血管瘤;

2)胃腸道症狀:上腹部隱痛或不適,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噯氣、食後飽脹或消化不良,這種症狀沒有特異性,往往和胃腸道疾病或膽道疾病相混淆,部分原因是由於血管瘤較大,擠壓周圍胃腸道引起,更多的是原因不明;

3)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表現為上腹部劇痛伴隨休克症狀,這種情況是極為罕見的,如果肝血管瘤不是很大,沒有外界暴力直接作用在肝臟部位,肝血管瘤自發破裂出血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對於生長在肋弓以下且較大的肝血管瘤(>10cm),在外力作用下導致出血的風險還是存在的,這也是目前手術治療肝血管瘤的一個指證;

4)Kasabach-Merritt綜合徵:表現為肝血管瘤同時伴血小板減少,大量凝血因子小號引起的凝血異常,往往見於特大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的診斷和治療

肝血管瘤的臨床症狀並不十分典型

正如前面已經講過的,肝血管瘤屬於良性病,生長緩慢,沒有癌變風險,罕見自發性破裂出血,且絕大多數肝血管瘤在剛剛發現的時候都很小(<5cm),由於對肝血管瘤的生長速度無法預知,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的建議就是定期觀察,可以通過做B超檢查來觀察肝血管瘤的大小變化情況,我的推薦是每半年複查B超,如果肝血管瘤生長緩慢,就可以一直觀察下去,如果發現肝血管瘤很大(>10cm)或生長速度明顯加快,或出現與其相關的臨床症狀時,就需要採取治療措施了。

目前還沒有明確有效的藥物可以控制或者治療肝血管瘤,因此,一旦肝血管瘤達到需要治療的地步,往往都是採用外科手術治療的方法。通過外科手術完整切除肝血管瘤仍然是目前治癒肝血管瘤的唯一有效方法,可以採取肝部分切除或血管瘤剝除術來將病灶完整去除,部分肝血管瘤還可以通過微創腹腔鏡下的手術來完成,手術創傷小,術後恢復較快。

肝血管瘤的診斷和治療

外科手術仍然是肝血管瘤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

肝動脈介人治療,因其無需開刀手術,曾經吸引不少病患去接受治療,但其療效不肯定,容易復發,如果過度栓塞瘤體,則可能導致嚴重肝功能異常、肝內膽管損傷或異位栓塞等嚴重併發症,目前已不被推薦用於肝血管瘤的首選治療,僅用於廣泛的血管瘤已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

經皮射頻治療或微波凝固治療,這種方法最初用於惡性腫瘤的治療,其原理是通過射頻電流或微波在肝血管瘤局部產生足夠的熱量(消融電極周圍溫度可高達105 ℃) ,破壞瘤體內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廣泛的血管損傷和血栓形成,進而使瘤體組織凝固、碳化,腫瘤縮小。顯微鏡下可見消融區紅細胞溶解、血管內皮脫落,血管平滑肌消失且纖維化等病理學改變。由於臨床應用時間尚短,確切療效仍有待觀察,特別是巨大血管瘤或特大血管瘤,選擇消融治療要特別慎重。

小結

因此,大多數肝血管瘤無需治療,對於直徑超過10cm,增長迅速,有相關臨床症狀,位置特殊(緊鄰肝臟第一、二肝門血管的血管瘤),首選外科手術治療,消融治療仍在探索過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