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清代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嘆曾雲:“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傳》右者。”

而宋江則是整部著作中第一號人物,做為文學形象,也是最立體,最豐滿,最複雜,最有藝術魅力的一個人。

但對宋江的評價自古以來也是文人的一大爭論,有人稱他為“孝義黑三郎”,“忠義”宋江;也有人認為他是“冷酷”“假仁假義”之人。

“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歷史上宋江確有其人,其領導的起義為宋徽宗宣和元年的一次民變。確實發起於梁山泊,但並沒有如《水滸傳》之中所描述盤踞於此地,而是縱橫齊魯,四處轉戰。

“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歷史上宋江起義

宣和三年於海州(今連雲港)被知府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歷時不到兩年便被剿滅。後續不詳,也有說宋江被俘後被張叔夜殺害於白虎山,但無從考證。

《水滸傳》中之宋江,可以說他的出身,性格思想,所追求的和所處的著作中的歷史大環境,決定了這個人頗具爭議的一生。

想要看懂他,只能依據他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深入的探究,而非簡而概之,或好或壞那麼簡單。

宋江在怒殺閻婆惜,開始流亡並被逼上梁山前,是身為山東省鄆城縣的押司。

“押司”是什麼?押司在當時是官府裡面的書吏,雖為士大夫階層所看不起,但也是屬於官吏階層啊,經手賦稅徵收或處理獄訟。

而且衙門中的書吏要比官多,他們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因此與百姓接觸的多,影響不容小視。

自然這其中也大有油水,也就是為什麼宋江能號稱“及時雨”,為人仗義疏財,廣交江湖豪傑。

說白了,換成現在的話說,宋江雖不是國家正式的公務員,那也是機關單位裡的行政事業編啊,是體制內的人。

“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而這一出身,非常重要。大了說這叫從政走的仕途,誰不想博得功名,哪個不願平步青雲?唯一的通道便是取得大功之績,為官府所賞識為朝廷所知曉啊。而這一思想,我們說,是宋江的基礎思想,是融入其血液骨髓中的。其一直秉承堅持的“忠君報國”理念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所建立的。

在為吏過程中,與同僚及官宦勾心鬥角頻繁的打交道,也讓宋江形成了為人自謙,內斂,外柔內剛,卻又工於心計的處事風格。什麼事情,不動聲色,左右逢源,逢人便拜,見人便哭,自稱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但內心篤定,凡事瞭然於胸,一旦謀發,即堅定果斷,絕不拖泥帶水。

如果單純的只愚忠,和狡黠,也就罷了。偏偏宋江的性格卻又是急公好義,廣交良朋。與上未見鑽營,與下樂善好施。與普通百姓,甚或一眾江湖俠士,社會人等交往甚密,儼然黑白兩道通吃。這一特性,雖自於其天生性格使然,但也有其內心矛盾之處。那就是喜歡江湖人士之豪邁奔放,快意恩仇,累與仕途之上升無門,爾虞我詐,卻又無可奈何心存幻想。在與一眾草莽結交中,方得聊以慰藉。

而上面這些所有特點,讓宋江絕不同於王倫,晁蓋之流,使其的存在,成為梁山泊能形成強大凝聚力的保證。

“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梁山的人馬,其實就是一盤大雜燴。

裡面既有幹盡不少喪盡天良壞事的江湖敗類。也有像林沖楊志這樣官場不利,被逼上梁山的好人。還有類似於盧俊義柴進這樣的貴族,開黑店殺人越貨的孫二孃等等。更有出身草莽的霍亂匹夫,戴宗這樣的貪汙官吏,吳用蕭讓這樣的讀書人,魯達武松這樣的真好漢。

成分那是相當的複雜,你可以說五湖四海群英薈萃,但要說烏合之眾啊,也不為過。

“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但為何最終卻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無往而不勝的一股洪流。

不得不說,宋江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梁山第一個頭領王倫,其為人小肚雞腸,彎彎繞繞,小富即安。莫說什麼鴻鵠之志,哪怕一個容人之心,也是難為他了。面對林沖來投,期期艾艾,怕自己一介落第秀才,再被林沖搶了風頭,自百般刁難噁心林沖。用強不敢,用計又沒什麼好手段。佔山為王,也只敢打家劫舍,圖財害命,欺壓個百姓,做些雞鳴狗盜的勾當。若論大鬧州府,殺富濟貧,怕不得屎尿都能嚇出來。最後也只能讓林沖叫著哥哥一刀結果。

第二個頭領晁蓋,落草前身為保正,性情豪邁,敢打生辰綱的主意,絕不同於王倫了。晁蓋與宋江自幼發小,生辰綱一事又得宋江救助。他的存在令宋江最終落於梁山,他死後順位而上成為了自然。

晁蓋也樂善好施,而且性格更加奔放豪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貫的宗旨是與兄弟論秤分金銀,一樣穿綢錦,佔山為王,吃香喝辣。但決不許濫殺無辜,而且多要劫富濟貧。晁蓋上臺後乾的幾乎都是針對官府財帛,或富人家產,不動百姓分毫。

此時的梁山已不是王倫時期的打家劫舍傷天害理,而是劫富濟貧,發展壯大,可以說其實已初具一些凝聚力,追隨晁蓋的也多是草莽好漢,甚至將來皇圖霸業的想法或許也不是沒有。

“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但宋江引領一群人馬上山後,那格局和形勢就完全不同了。

宋江所引領及後來陸續上山的人馬中,多為有本事的曾經的官軍,甚至是出事落魄的貴族。這些人見多識廣,大場面不少經歷。甚至一些人的家眷,親朋,依然在官府體制控制之內。大部分人雖被逼上樑上,但心中想掙個功名,得以封妻廕子的,誰也沒想就在山東做個強盜終了此生罷了。

此時梁山眾將的成分開始多元化,極度複雜了。而晁蓋及其追隨者的思想與風格在此就顯得拙劣侷促了。

而宋江此時前面所述的性格特點,便得以發揮,遊刃有餘。仗義疏財,樂善好施,使得他在梁山不論哪派中皆有人緣威望;左右逢源,隱而不發,又使得他不過早成為眾矢之的;而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心中已定的忠君以謀後路的目標和規劃,恰恰是符合了大多數後上梁山的人馬的心裡期望的。

所以及至第六十回,晁蓋一怒攻打曾頭市,中毒箭而亡時,其時已有被宋江架空的跡象,其所點五千人馬均為本部,軍師謀士更是一個皆無。

晁蓋一死,宋江便自然的順階而上,被梁山眾人推舉為第一把交椅。

至此,宋江終得以有能力,有條件施展他的抱負。

其第一件事便是改梁山“聚義廳”為“忠義堂”!忠為義先,一字之改,卻鮮明的提出了梁山未來的宗旨。雖此時名義上還為草寇山大王,朝廷的對立面。但潛移默化中,已經為未來最終的招安埋下了伏筆,設置了提前量。首先從思想上要統一眾人了。

“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同時高舉“替天行道”大旗,天是誰,天子啊~!“忠義”之名又誰能給,天子啊,皇帝啊,這東西不能自封的啊!

從此可見宋江當時毅然決然,內心之決定可見一斑。那就是將忠君報國之思想,要加持於梁山一眾人等。梁山人馬看似繁雜,其實真正的基層農民勞苦大眾,不多。還多出身高貴之人。普通貧寒之人一旦飽暖自然知足懈怠,而當一個人從來都是錦衣玉食,其自知名望之重要。

晁蓋的理念終究是要被滅九族的勾當,而宋江之忠義,讓這些看到了未來功名之希望。

但宋江也深知,要想為朝廷所用,必得加大自身手中的籌碼。一夥流民草寇是不會被重視的,只有成規模並打痛官府,才會引來朝廷的招安。

於是梁山秣兵歷馬,兩勝童貫,三敗高俅以及天下八方十位節度使,並活捉高俅,使梁山事業發展至鼎盛。最終迫使朝廷招安,達成了目標。

宋江走的這條路,按正常來說,確實是給了梁山好漢們一個儘可能最好的結果。要知道在當時四處起義,風起雲湧,朝廷自顧不暇之時,有梁山這麼一路強勢的人馬,順應朝廷,高呼皇恩,替天行道,對北宋政府來說,這簡直天上掉餡餅,求之不得。

而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宋江的政治高度。其時北宋從趙匡胤始,其國策便是對外屈服,專力防內的政策,國內的起義勢力又各自為戰,形不成聯繫統一。在這種大形勢下,想有一路起義組織被完整的保存下來,發展壯大,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在北宋這種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統治之下,宋江的忠君報國思想,也最終淪為一廂情願罷了。

招安後,梁山人馬受詔破遼,平定田虎,出征王慶,剿滅方臘,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卻也使元氣大傷,慘烈收場。及至大軍凱旋迴京時,出征的102將(108將中有5將留京未隨出征,1人後被調回),59人陣亡、10人病死、1人坐化,合計死亡70人,還有5人雖然在戰鬥中存活下來但是離開軍隊(其中1人出家),回京的只有27人。

之後宋江被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或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也是很多文人義士詬病宋江的一點。用最終一百單八將的枯骨與鮮血,成就了宋江的功名。

但其實宋江也莫可奈何,這或許也並不是他的本意。但在忠義思想下,在那個封建王朝的統治下,要麼你推翻他,要麼別說宋江,換做李江,王江,結局也不過如此。

當羽翼已失,梁山眾將多數泯滅,也就到了宋江的末路。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只可憐,到了最後,精明如宋江,依然愚忠不改。直至毒酒穿腸,才幡然知曉。還不忘拉上一個李逵,以免名聲被壞。

出身小吏,心存大志,而又生不逢時;廣交八方,仗義疏財,卻將眾人引向滅亡;狡黠圓滑,鐵腕手段,但唯獨看不透朝中陰暗;一世聰明,遊刃有餘,獨死守愚忠,之死不明。

可憐,可恨,可嘆,可悲!

“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