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宋江剛上梁山的這一做法讓公孫勝徹底看清了他的為人

公孫勝是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入雲龍,道號一清,公孫勝最早與晁蓋等七人結義,一同劫取生辰綱,後上梁山入夥,他和吳用、晁蓋是梁山的開山元老之一,然而在《水滸傳》中戲份並不多,多數時間都離山清修,只有在需要道法相助的時候才露臉幾回,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從道號“一清”上說,公孫勝應為追求清靜修行的世外高人,但從他的綽號“入雲龍”來說,又有所矛盾,“入雲龍”三字,定是指不甘為人下,想有所作為,做出一番事業的人。當時皇帝宋徽宗趙佶自號“教主道君皇帝”,在位期間,尊信道教,大建宮觀。上行下效,各地的道士都得到了優待,有錢有糧,衣食富足,公孫勝犯不著以身犯險,去奪取生辰綱。足見他是個想做出一番大事的人,宋江上梁山之後,帶來一大批好漢,梁山隊伍壯大了,正是大展身手的時候,此時公孫勝卻以“回家探母”為由離開。從下文我們知道,宋江深陷高唐州,沒有辦法對付高廉,晁蓋委派戴宗去找人,跑了那麼多回,就是尋不到公孫勝的影子,最後一次找到他的時候才知他改了名字,隱居於二仙山,改名明顯是怕被人找到,這是什麼原因呢?

《水滸傳》中宋江剛上梁山的這一做法讓公孫勝徹底看清了他的為人

《水滸傳》中宋江剛上梁山的這一做法讓公孫勝徹底看清了他的為人

《水滸傳》中宋江剛上梁山的這一做法讓公孫勝徹底看清了他的為人

據公孫勝本人言,“感蒙眾位豪傑相待貧道許多時,恩同骨肉;只是貧道自從跟著晁頭領到山,逐日宴樂,一向不曾還鄉看視老母;亦恐我真人本師懸望。欲待回鄉省視一遭。暫別眾頭領三五個月,再回來相見,以滿貧道之願。”(《水滸傳》第42回) 顯然,這只是一個並不高明的藉口。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認為,真正的原因無非是宋江和宋江帶來的兄弟。宋江上山時,出於感謝他的救命之恩,晁蓋誠心地讓出第一把交椅給宋江,卻遭到宋江的婉拒,其理由是:“仁兄,論年齒,兄長也大十歲,宋江若坐了,豈不自羞。”雖然退讓了寨主,宋江卻自主地安排起兄弟的座次,開始發號施令,全然不顧晁蓋的威嚴,儼然一副無冕之王的做派,此時宋江自忖論能力、功績和人緣關係,他已超過晁蓋,只是剛上梁山就謀了第一把交椅,有點鳩佔鵲巢的意思,必須用行動來慢慢架空晁蓋,證明自己,這簡直是“奸詐之極”,這自然瞞不過樑山元老公孫勝的眼睛。

再看宋江帶來的那些好漢,有李逵、李俊、穆弘、張橫、張順、燕順、王英、穆春等等。李逵是殺人魔王,穆弘穆春兄弟是鄉中惡霸,張橫是湖上水匪,天天請人吃“餛飩和扳刀面”。這些所謂的好漢都是殺人放火之輩,且是主動殺人放火,並不是被逼無奈才落草為寇。公孫勝嫉惡如仇,放棄優厚待遇投身綠林,為的是替民請命,替天行道,本身有著崇高的理想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這些欺壓平民,為禍一方的惡霸都是他看不起且想殺之而後快的人,如何能在以後一起共事和稱兄道弟,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自宋江上山起,不管晁、宋二人表面上如何兄弟情深,但他們之間的矛盾已經慢慢發芽,未來鬥爭不可避免,在最高權力面前,所有的恩情都不值一談。公孫勝對宋江,本沒有多少好感,他清楚宋江是個反覆無常的偽君子。作為梁山元老,他和吳用兩個都已經清楚地看到“一山二虎”的局面,見風使舵的吳用及時轉投宋江,晁蓋失利的局面已不可避免,而作為和晁蓋一起起事的公孫勝,於心不忍,那麼只有自己主動遠離這個漩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