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不理解國學的危害之大——固執和自以為是

沈先生,不理解國學的危害之大——固執和自以為是

首先需要道歉的是,沈先生對不起了。我不該蹭您的熱度。

只是我要說出我的心痛,不是您一個人。所有讀不懂國學的人都有的偏執,即固執己見,不知選擇,堅持和變通。可惜了中華哲學的博大精深,是為痛。

還是以您為例。因為家庭環境的問題,養成了節儉——撿垃圾的習慣。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習慣沒有什麼不好,對人而言,只要開心就好。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裡面了,要不要顧及他人的感受?相信網絡上很多朋友都對其原單位開始有意見了。但我想說的周恩來總理那麼簡樸的人,出席外事招待的時候都有禮服盛裝出席的。下到普通家庭來客人前,總是要捯飭下自己的形象的,且不要說類如女子的妝容重要。故不多言,你只是堅持了你自己認為對的習慣,連更換個方式地點的改變都不能。您想節約,節約不了世界,換個地方形式對個人仍然大有可為。

家庭的不幸教育經歷也是不開心的理由。確實,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人生的第一平臺。但仍然如此,也需要自己的改變。且您清醒的知道是什麼原因的時候,其實改變更容易一些。於是,您把這些原因歸結為個性和興趣,您應該讀文科和思想政治專業。但是如果連基本同事都應付不了的人,如何做更多人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和文學工作呢?普通的文科正是這些內容的總結和表現。總不能宅家只寫小說吧?當然,如果能,您現在就已經寫了。至此,您沒有任何改變。

最後,更不應該的是如此的流浪。不是流浪不好,也不是這樣的流浪不好。只要您喜歡,如何生活,只要不影響他人,都可以。但您說了您的夢想?26年不能改變,26年後,一如既往的堅持流浪。生活只有這一個色彩?我理解仍然是固執。

當然以上分析,僅僅是因為網絡對您的採訪。我不信,更不會因此而評論。我只想這裡不變的真實存在。只是因為這些看似自然的現象可以應用到很多人身上,不是嗎?如另外一個堅持20年學習英語的大姐。這到底是堅持還是固執?值得珍惜的是都沒有抱怨。我們堅持自己的習慣而不改變,然後解釋為外力作用,此也是多餘的考慮。和羨慕同情幫助一樣。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自己,但我們敢於評價他人,如此相識的人生,不斷重複。

這不是思考,更不是評價,最重要的是浪費了最優秀的傳統哲學——易。

變才是新生!是實用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