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齊魯會盟臺簡稱會盟臺,又名西王臺、仙堌堆,位於山東省鉅野縣城西1.5公里處。現存臺高約2.8米,東西寬34米,總面積為816平方米,形似覆鬥狀。相傳此臺為春秋時期齊魯兩國會盟之地,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兗州府志·古蹟志》載:“春秋齊魯交兵會盟臺之地,在鉅野縣西南五里,至今高臺尚存”。元以前,“此臺崇數仞,廣可蔽二畝”。元末明初,由於黃河決口,再加雨水沖刷,檯面逐漸縮小。1979年,鉅野縣政府為加強對古遺址的保護,在此立有石碑一座。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孔子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周公旦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伏羲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周文王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姜尚

相傳此臺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會盟處。周武王為確保在山東的統治,封姜尚為齊侯,都於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封周公旦的長子伯禽於奄國舊地,建立魯國(今山東曲阜)。自此,齊魯兩國作為東方大國,成了周王朝的兩大支柱。魯國雖以頭等王國就封,但由於東有齊國,西有鄭、宋等強國的包圍,紿終未能強大起來。大野之地地處魯宋之郊,經常受到宋國的侵擾。為確保邊界安全,魯國就派使臣到齊國去遊說,表示願與齊國結盟。齊國感到如果魯國被削弱或者滅亡,也會危及自身的安全,就表示願與魯國聯合起來,結成友好鄰邦,反對鄭宋兩國的霸權。於是兩國就商定在魯國西境大野之地會盟。為使兩國會盟搞得有聲有色,會前兩國抽調民夫數千人建築盟臺。會盟時兩國國君商定:1、為使兩國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將此臺命名為齊魯會盟臺,由魯國派兵駐守。2、盟臺上建烽火臺,烽火臺上堆置柴草畜糞,遇到緊急情況,及時點燃,白晝濃煙沖天,夜間火光映野。各地驛站,看到警報,就能及時傳報齊國,齊國聞訊,就要發兵相助。由於齊魯兩國攻守同盟,團結對敵,從此,魯國的邊境就平安無事。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齊魯會盟臺亦稱西王臺,相傳為“康王趙構閱兵處”。據《鉅野縣誌》載:“宋欽宗靖康二年,康王如濟州,韓世忠領所部勸進。金人縱兵逼之,人心畏懼。世忠據西王臺血戰,金人少卻。翌日,酋帥復率眾數萬人至。時世忠部下僅千餘人,單騎突入,斬其酋長,金兵大潰”。

國家防務合作的見證----齊魯會盟臺

會盟臺,是齊魯友好的象徵,也是齊魯文化融匯通的標誌,對於研究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與發展及古代邦交史,有著重要的意義。至秦漢時期,此處又成為重要祭祀場所和埋葬之地。1976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進行文物調查,採集到戰國至漢代的陶片,有紅陶繩紋鬲足,灰陶罐、灰陶豆等,並開探方試掘,發現夯土層,夯層時斷時續,不堅實,說明不是居住遺址,從側面證明了會盟之臺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