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军队多次重创武昌起义军,在胜利之后,溥仪为何还要退位?

武昌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次起义给了中国太深刻的影响,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就此瓦解,共和观念从此席卷中国。它让封建制度在中国失去了土壤,后来溥仪和袁世凯都选择过复辟,结果都是屁股还没坐稳就下来了。

清朝的军队多次重创武昌起义军,在胜利之后,溥仪为何还要退位?

但是后来的革命军并没有捍卫住自己革命的成果,这也成为了后来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一大原因。

在武汉有三个重镇,他们分别是武昌,汉口和汉阳,武昌起义之后,汉口汉阳都迅速被光复,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之后,清朝随即也做出了反应,当时清朝命令湖广总督瑞澄戴罪立功,陆军大臣停止整训军队,立即开拔,统辖湖北全境军队,海军提督萨镇冰也调到武汉江面,协同陆军作战。

清朝的军队多次重创武昌起义军,在胜利之后,溥仪为何还要退位?

这场战役被称为阳夏战役,前后共历时41天,最后起义军无力抵挡遭遇失败。在这场战役的末期,清朝摄政王载沣召回了被自己贬为平民,在家赋闲的袁世凯,将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此后袁世凯和起义军精心给了所谓的南北和谈,在和谈的同时,起义军一方不断失去谈判的资本,武汉三镇已经被北洋军占领了两镇。但是袁世凯依旧在搞和谈,他最后同意让溥仪退位,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作为回报,袁世凯成为了临时大总统。

清朝的军队多次重创武昌起义军,在胜利之后,溥仪为何还要退位?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看来,清军并不是没有战斗力,他们甚至有很大的机会可以赢过革命军,但是他们为什么却在胜利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不败而败”的选择呢?这当然和清朝内部的纷争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纷争主要来说就是摄政王载沣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之间的矛盾。

清朝的军队多次重创武昌起义军,在胜利之后,溥仪为何还要退位?

这两人水火不能相容,袁世凯的背叛曾导致了光绪的被囚,而光绪是载沣的哥哥,两人一个代表地方势力,一个代表中央皇权,向来只有中央皇权大过地方势力才能安然无事,但是载沣的实力却显然没有袁世凯强。

清朝的军队多次重创武昌起义军,在胜利之后,溥仪为何还要退位?

更重要的一点是溥仪的帝师庄士敦指出的,他也认为当时的清朝并非一定会覆灭,主要是载沣做出了关键性的错误决定,他在组阁的时候完全地把袁氏排除在外,变为庶民甚至还要杀了他,这导致了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不痛不痒,如果他一开始就把袁世凯纳入核心圈子,让袁世凯和清朝休戚与共,袁世凯和革命军作战的时候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卖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