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凭什么进四大名著的?

吾之帅无人能及


《三国演义》写的是朝堂争斗,智谋诡计,可读性极佳。

《西游记》写的是神仙天庭,妖魔鬼怪,在当时属于开创似的题材;

《红楼梦》写的是名门豪族的兴衰,道不尽的是人间的悲欢,而且文学性极佳;

《水浒传》写的是杀人放火,劫富济贫,是热血,是好汉,是暴力。

上下五千年,典籍汗牛充栋,要名列四大名著,不仅要靠本身的文采和内涵外,还要靠知名度,也就是民间流传的广度。

客观来说,《水浒传》占了评书的光,随着说书行业的兴起,武松、李逵、林冲等人物形象广为流传。老百姓最爱的就是反抗官府、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好汉。很多男人心中都有这种热血情节:平日里被官府欺压,想反抗,却不敢真反抗;被恶霸欺负,想反抗,但却也不敢真干;看别人腰缠万贯,想抢个不义之财,但也不敢正实施。所以,他们把这种情绪寄托在小说人物中,而经过说书人刻意润色,故事也就流传甚广,客观上给《水浒传》增了不少分。其实在明清两朝时《水浒传》相当长时间都被朝廷列为禁书,用奏折里的话说。

“以凶猛为好汉,以悖逆为奇能,跳梁漏网,诚创蔑如。恶薄轻狂曾经正法之金圣叹,妄加赞美,梨园子弟,演为戏剧。市井无赖见之,辄慕好汉之名,启效尤之志,以聚党逞凶为美事,实为教唆犯法之书。”


依我之间,《金瓶梅》之文笔和内涵不输给《水浒传》,但过分描写情色的书历来难登大雅之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我很喜欢的一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年年诺奖陪跑,年年落选,落得个千年陪跑王的称号。他写的不好吗?不是。他成就不够大吗?也不是。西方人歧视吗?也不是。原因大概就在他书里情色描写太多了。当然,我希望他有生之年还是能拿诺奖的。


另外,不管是人还是书,一旦登上神坛就很难下来了。比如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中的郭富城,客观来说,他的成就比起张学友和刘德华来差一些,他一首《动起来》来回唱,翻来覆去那几招我都摸透了,左伸一个胳膊,右抻一下腿,来回就那两下子。可人上了榜,就下不来了,提起香港跟乐坛,那就得提四大天王,提起四大天王,永远有他的一席位子。


好像说多了,再拉回来。我认为,四大名著外加《金瓶梅》,内容最复杂、人物最多面、最难以下定论的,就是《水浒传》了。人物立体,正邪掺杂,很值得下一番功夫研究,而且每个维度上都能提出新的见解,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就比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水浒好汉也不一样。


四大名著中,点评水浒的最多,每个人都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而且有迹可循,有理可依,就像是一座宝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我目前写的《李逵日记》是另类解说,回头准备写一部正解水浒的专栏,请大家关注。


仓土


《水浒》进入四大名之一的独有突点。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一本反面教课书,也是一面照妖镜。统治者应每天照一照他的治国方略,有没有妖魔化。总结《水浒传》全书精神,只有一句话:‘官逼民反’。

如果徽宗皇帝认真执政,以江山社稷为重,北宋那会老窠被毁,君臣被浮,充当脚下囚,几乎復殁。

徽宗在称帝時,靠了祖宗的遗荫。是一个肖瑶皇帝,军政大权不自理,出了问题,争一眼闭一眼。喜欢听阿谀奉承的好话,被缺德者利用,进而孕育了一批奸妾,全国官吏都是奸妾死党。这批人上下一致,腰挟嫌害忠良,徽宗对忠心为国者的话,忠言逆耳。没几年,由于宦逼,全国的有识之士,在各地揭竿起义,如辽东田虎,临安方腊,水泊梁山……等等。自从宋江平三寇后,连自身四大军事集团全部瓦解。

从徽宗皇帝看,可以髙枕无忧了。

他绝不知国家的精英都在这四寇中,一到国家有事还有谁帮你看门殉国。直到金邦起兵南侵,这時他才看到全国无人可用,国家早晚不保,自已上了年岁,不想再去操心国事。干脆把皇位(烂摊子)让给了庆宗,到了这時,皇位不管谁坐,其糟羔的命幸终不可免。

这面镜子就是让,后朝统治者经常照照。《水浒传》进入四大名著之一,是一本封建帝王的反面教课书,应该珍惜,同水復舟,是异词同义。


老龚166916589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四大名著的提法来自于明朝文人李渔引用同朝冯梦龙所言,即“四大奇书”的说法,其中《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李渔在康熙十八年(1679)为《三国志演义》所作的序言之中: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也,《西厢》也。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也,《金瓶梅》也。两人之论各异。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

李渔的序中把冯梦龙为什么定这四本书是奇书已经大致阐述了一下。明朝之前,中国文学文体主要是诗词歌赋,小说或者说是演义这种文体是不太有地位的,更没有白话文小说了。要知道白话文是老百姓日常的语言,在那个时代,这种粗陋的语言是不配用笔墨写下了的,而水浒传却开创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先河。所以在李渔、冯梦龙看来,长篇小说的出现足以惊奇整个文学界了,代表中国长篇小说开始迈入高峰。

所以四大奇书的说法一直到清代前期书店都在流传、清中期乾隆年间(1736年 - 1795年)逐渐确立,民国时期的知名作家鲁迅,赞同冯梦龙的看法。只是在清中叶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以后,世人一般以《红楼梦》取代《金瓶梅》的位置,改称四大名著。

水浒传除了是本非常不错的小说,其核心内容也配得上是奇书了。

明朝文学家对水浒传等奇书也有评价,他在《三教开迷演义序》谓:“顾世之演义传记颇多,如《三国》之智,《水浒》之侠,《西游》之幻,皆足以省醒魔而广智虑。”

19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所以,四大名著在历史观、价值观上随着朝代的更迭,那些学者通过不同视角去解读出其中包含的各种思想及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思想史发展重要的历史依据。

无论水浒传也好,还是其他传世小说和文学作品,其深刻的思想内核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它们成为每一代人需要好好研读的内容。


知行锵锵


《水浒》为什么成为四大名著,原因有三:

一是人的江湖英雄梦,而且是普通低层人物的江湖英雄梦。《三国》重政治,偏官场;《西游记》重神魔,偏虚化;《红楼梦》重家族,偏才子佳人。唯《水浒》讲江湖义气,有吃有喝,快意恩仇,人物多是社会底层,具有广泛的阅读基础。

二是人物个性鲜明,易受人模仿。如武松、鲁智深、林冲等形象,深入人心。

三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阅读起来有一种畅快感,尤其经过评书的传递,场景描写动感十足!



盘今一株草


水浒传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坏人不定是坏人,好人也不定是好人,高大的口号是欺盗名的,宋江在兄弟面前大骂高俅,那是讨好兄弟为他卖命,见到高俅便跪,那是想高俅给他荣华富贵,在荣华富贵面前兄弟有算什么,宋大哥口口声声忠孝朝庭,却给朝庭重犯通风报信,。黄文斌是个小人,但为朝庭做事一点不含糊,即便被宋江所抓也不低头认错,比宋江装病卖傻吃大粪强千倍,万倍,高俅是个混混出身,但发达之后对自己的小伙伴都不错,能帮的都帮了,宋江做了什么,丢下中风的林冲,残疾的武松,最后一碗毒酒解决了忠心的李逵,朱全,关胜,呼延着就当事情没发生,各过各的好日子。


郭大36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白话长篇小说。它虽是一部小说,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并非完全出于虚构。小说反映的时代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化的时期,作者把宋江起义的历史事件描写成声势浩大的人民大起义也是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

所以毛泽东说,“从秦朝的陈胜,吴广,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正因有这样的历史才产生了《水浒》这样的小说。

《水浒》通过丰富复杂的英雄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各不相同的被逼上梁山的传奇故事,歌颂了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历史真实并起到号召人民反抗的意识。

从文学上来说它是中国长篇史诗的开创者,也是以后历代农民起义章回演义体小说都未能达到的典范。





浒将郓城


水浒,一百零八好汉还有众多英雄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人才,有当官的,做生意的,贩夫走卒,僧人,道士等等,也就是代表了整个社会。

水浒的结局是悲壮的或者说是悲惨的,而且以宋江为首的人他们必须死,就算不战死,不被陷害致死也会以其他方式死去,为什么?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揭露人性的贪婪等缺陷,也就是常说的五毒,贪嗔痴疑慢,这些都是贻误自身的,一本书,写的是故事,可以说是接近真实的故事,道出的确是人性。

要想获得长存,就得像燕青,武松等一样,要舍弃身外的东西,摒弃私欲,尽性至命,才是人生的归宿,所以水浒的作者已经得到了人生真谛,而这种体悟和我们传统的圣贤思想几乎一致。

所以水浒所表达的意境符合中国的儒家文化或者说道家文化,亦或者说释家文化,这样的著作当然能够称得上名著,其实其他三大名著都类似,最悲壮的莫过于诸葛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痴也。


魔天书院


描写人物位四大人物之最,人物形象刻划成功,贴近生活,很多人物在观众身上和周围能对号入坐,人类恩仇大演绎,义薄云天,真实感人,千古悲剧让观众扼腕叹息。入四大名著,实至名归。


智慧书法



天翼用户210187738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功力个人认为可居四大名著之首,主角们都不是纯粹的好人,即使喊着替天行道的光荣口号,也掩盖不了他们绝大部分性格的缺陷,人物形象很耐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