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劉慈欣的小說裡對人類總是有負面情緒?

八點半回家


大劉的作品看似對人類悲觀失望,其實基調還是站在宇宙時空的尺度上讚美人類啊。

大劉筆下的“人類整體”只是背景符號,他全力讚頌的那些角色個體才更能代表現實中的人類,因為他們是無數的無名普通人的人格提煉。

大劉甚至會在作品中把一個角色個體放在天平的一端,把整個地球、整個太陽系、整個宇宙放在另一端——而天平居然能趨近於平衡。個體身上迸發出的力量與光榮,與宇宙的無盡宏大壯麗互為鏡像。

甚至,大劉作品通過非人類的“超級文明”表現的,對於文明、科技的無限力量的信心,歸根結底也仍然是對現實中的文明、科技的未來可能性的信心——也就是對人類未來可能性的信心。三體系列中最為震撼人心的可能就是歌者文明的優雅與輕描淡寫,將整個太陽系徹底毀滅也不過是隨手拂去一粒灰塵——這同樣是通過文明與宇宙的對比,將文明的力量拓展到了極致。

在這裡向題主推薦大劉的一篇童話:《燒火工》。童話中有這樣的一幕:

“他們就沉默地站在這熄滅的太陽上,海風中充滿了鯨油的味道,遠處的海面上,小船上的火炬仍在燃燒,腳下的太陽漆黑一片,像夜的精華。”

這個畫面是如此的優美又如此的寂靜,如此的意蘊深遠。如此渺小的個人站立在如此宏大的天地之間,與這天地並列、對立又統一。這正是大劉作品的美學和精神內核的集中凝練。

這畫面中蘊含的那種東西,代代相傳,給了人類希望。如果用一句話傳達,我會用魯迅先生所說的: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所以,因為大劉的作品而對人類感到絕望了,說明還是沒完全體會到大劉想傳達的東西啊。最後再次推薦《燒火工》,這篇知名度不高、篇幅也很短的童話,或許能讓人最集中地感受到大劉作品中一以貫之的那種,人類的信心與尊嚴。


阿狼Jerry


這幾年看了大劉的不少著作,可能觀察點不同的,我說說我的理解,不同之處歡迎探討

首先我不知道您讀了多少大劉的作品,具體是哪些作品中體現了負面情緒的。所以不太好回答,大劉的好多我看過,他的很多內容多是關於極限的思索,有些又像寓言故事,比如黑暗森林的定義: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作者借別人之口闡述了生存高於文明和感情,而文明是需要擴張的,那麼很顯然在生存面前感情是被拋棄的,所以從很多他的小說中可以看到感情的冷漠。

最近大火的電影:流浪地球,原著中關於“我”的感情描寫僅僅幾個片段,父親和他的關係也很淡漠,母親知道對家庭也不甚關心,只是淡淡的回應,“大家關心的不是誰愛誰,而是是不是就望望窗外的太陽,能不能熬過剎車時代,太陽會不會提前爆炸,是每個人心中最重的東西”。在極端的環境中人的感情進行了極大的壓制,在極限的事件中對人性進行了大量的思索,什麼才是必備的?生存,唯有生存才是最高等級的,唯有文明得到延續再是最終目標,這一點在三體中也達到了大量的體現,如邏輯、硬漢韋德、聖女程心、天明等等的人物塑造,核心就是生存,即使是程心也是為了她心中的文明延續。而流浪地球的電影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塑造形象使任務個性鮮明,感情飽滿,做了大量的改編。



比如鄉村教師李寶庫在時日無多,經歷社會的磨難,生活的阻力後,仍從自己恩師那裡繼承了承諾與信念。讓他始終心繫村裡4個調皮搗蛋的學生。並下定決心要為這些孩子貢獻出最後一份心力與生命。而他並不知道,自己的四位學生馬上將被選為碳基聯邦文明等級測試的詢問樣本。他更不知道,自己剛剛讓學生們背下來的力學定律,最終從碳基聯邦的除星行動中拯救了地球文明,以及整個太陽系。從此中我們看到了堅持,文明的延續(物理知識等)才是鄉村教師的選擇,而這種選擇也在冥冥中註定它存在的價值



所以說大劉的小說很硬,也很理智,有時理智到拋棄了感情,而這個的核心就是生存和文明延續。既然有了這種中心思想在內,有這種“黑暗森林”的籠罩下又何談如“螻蟻”的人類該怎樣的掙扎才能解脫?承然“我們都是陰溝裡的蟲子,但總的有人仰望星空”,這就是予以挫折,予以思考,予以進步。目的不是悲傷和負面情緒,而是讀“史”以明智。套用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謝謝!理解不全面,歡迎交流!


LEO匯眾


大劉故事裡太陽炸了,逼著地球流浪,太陽沒炸,但吞食帝國恐龍回家滅了全人類,即便恐龍滅絕了,世界一如既往的發展,贍養人類裡那個私有制到極致的終產者擁有地球,流放了所有無產者,即便不存在終產者,各國還要冷戰,逼出了終極武器球狀閃電,這種把人打到其他維度的毀滅性電子武器來建立新的格局平衡。這種種思路最後憋出來大招黑暗森林體系,猜疑鏈及降維打擊,真的是黑的不能再黑了。

劉慈欣很多作品都是理性而悲觀的,是因為人類本身有很多弊端,我們都知道美好世界該是什麼樣,但就是做不到,因為我們都是掠奪者,我們不光吃地球資源,還互相啃食,人類是地球生物圈優勝者,人類能起來靠的就是腦子,腦子雖然是個好東西,不過人類歷史太短太年輕,放宇宙尺度上講連胚胎都不是,這種存在是非常脆弱的,而人類閃光之處就在於絕境中爆發的求生欲。每一次戰爭後人類都會成長,用最殘酷方式變的成熟,這就是大劉所表達的人類進化論,當然放宇宙尺度看文明也就是剎那而已。


寡言的夜月


推薦給你劉慈欣的《白堊紀往事》,在白堊紀恐龍和螞蟻建立了偉大的共生文明,可恐龍的兩大帝國霸王龍和暴龍互相敵對,如同當年的美蘇擁有毀滅文明十幾次的可怕武器,螞蟻們認為必須做點什麼不然地球毀了,螞蟻文明也就沒了,於是對雙方首腦進行了暗殺,成功瞭然後螞蟻們阻止了霸王龍的武器,沒能阻止暴龍的武器,世界毀滅一切玩蛋。


活著率性而為


老劉在寫科幻小說的時候,雖然有上帝視角,但還是樂視人生的,覺得地球要拯救,人也要拯救,可電影放完,他一定開始懷疑人生了,覺得,其實不是所有的地球人都值得去拯救,特別是自帶燃料的噴子,不救也罷。


工程諮詢男


劉慈欣是一個科幻小說家,,我女兒孩童時,買過他的一本書《流浪地理》。我感覺科幻小說,都是寫給兒童看的,我沒有認真讀過他的小說,所以對問題中心“負面情緒”,不敢厚薄。但是我認為,科幻小說的寫作風格,就是無邊際的,也許想的就多了些了?


剌蜂


並沒有哦,劉慈欣在訪談說過,我對人類總是持有樂觀的心態

由於我只看過三體,我就舉例三體的,到故事結尾,人類並沒有滅亡,而是和三體人一起活到了宇宙的末期,雖然地球滅亡了,但人類還在延續,這也是大劉在訪談說到的,我對人一直持有樂觀心態,然後聽訪談解釋,除了三體,其他的小說都是樂觀的,所以大劉並沒有對人類感到悲觀。

這個訪談是高曉松尬訪大劉的時候我看到的。


betanova


照應顯示呀,網絡上的網民和普通大頭老百姓其實都是和小說裡一樣,容易被誘導被利用。因為高度不夠所以愚昧呀,在他們眼裡,高層做的都是無用功,都沒他自己聰明。這種人有生存的權利但是沒有生存的必要。







血叔叔


不識小說劉慧欣,

人生不順多負面。

心頭應有天平稱,

輕重安危知衡量。


阿福順天


我個人也是持悲觀態度的。因為人類固有的侷限性導致,同時宗教,政治,文化差異,價值觀又千差萬別。

如果真有類似的地球災難,人類很難挺過去。因為意見不可能統一

舉個例子,如果某個災難需要全地球人都同時眨一下眼就可以避免,都不可能做到,即使全地球的人都知曉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準確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