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是什麼時候?有何典故?

車評解答


我瞭解的是: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時期。春秋,晉公子重耳流亡時餓極了,隨臣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肉煮湯給晉公子喝。喝了就有精神了。當知道肉是介子推自己身上割的時,晉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晉文公。重賞了當年的隨臣,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要介討賞,然而介鄙視爭功討賞,隱居綿山。晉羞愧莫及,帶人找找不到,有人出計三面火燒逼出介,火燒後發現揹著老母的介坐在老柳樹下死了。晉慟哭。又樹洞發現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晉下令,將這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賜老柳為清明柳。把寒食節定為清明節。


憶史情


孔子論祭,說“祭如在”。

祭祀祖先,當如祖先真正在場一樣,滿懷敬重。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孔子說:“如果我不親自參加祭祀,就好像沒祭一樣。”

祭祀需要虔誠。唯有這種內發於心、外化於身、表現於行的虔誠,才能紓解清明的意義。

緬懷故人,不僅是心誠意至的靜思懷想,更是滿懷感恩的和傳承延續。

清明祭祀,帶上我們的回憶,帶上我們的家人孩子,寄託哀思,慎終追遠,這種一種天與地、祖輩與後代、過去與未來的連接。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這些充滿哲學意味的問題,在那方小小的墳墓前,顯得更具深意。

每逢祭祖之時,全家人都肅然默立,即使是好動愛玩的孩子也能不例外。這種莊重的儀式感,讓孩子慢慢知曉了血脈的延續,懂得了生命一代代傳承的使命。

青綠溥溥,莖蔓細瘦。

沿著春風吹拂的方向,沒有任何深刻的感悟和偉大的成就,只有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隔世的深切緬懷。

一代一代,家國情懷,在這清明的跪拜和緬懷中得以昇華。



夜間列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4月5日便是清明節,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端午節)之一。

清明節的歷史悠久,不僅是節氣,還是節日,明確的起源時間還真不清楚,只知道大約始於周代。清明節與上巳節和寒食節三個節日靠的很近,所以在歷史長河中發展到現在,便融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的習俗,可以說清明節是三個節日的集合。

正因為清明節融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唐朝時和寒食節融合),便也有了這兩個節日郊遊、冷食、祭祖掃墓等習俗,所以清明節的典故也便來自寒食節:傳言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曾出逃時餓暈了,而他的臣子介子推割肉予之食用,救了他的命。後來晉文公執政後準備冊封介子推,怎奈何介子推不願相見揹著母親躲進深山。

晉文公為逼他出來,放火燒山 ,不料想燒死了他和他的母親,介子推留下血書,書中最後一句為“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這裡估計就是“清明”兩個字的由來),隨後晉文公為了紀念他便把放火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去祭奠介子推時,將死而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了“清明節”!

清明節,祭祖掃墓,是人們行孝的表現。所以這天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好了,以上便是所有回答,小世界之說,說文化、談感悟,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