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时候?有何典故?

车评解答


我了解的是: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晋公子重耳流亡时饿极了,随臣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肉煮汤给晋公子喝。喝了就有精神了。当知道肉是介子推自己身上割的时,晋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晋文公。重赏了当年的随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要介讨赏,然而介鄙视争功讨赏,隐居绵山。晋羞愧莫及,带人找找不到,有人出计三面火烧逼出介,火烧后发现背着老母的介坐在老柳树下死了。晋恸哭。又树洞发现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晋下令,将这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赐老柳为清明柳。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


忆史情


孔子论祭,说“祭如在”。

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说:“如果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好像没祭一样。”

祭祀需要虔诚。唯有这种内发于心、外化于身、表现于行的虔诚,才能纾解清明的意义。

缅怀故人,不仅是心诚意至的静思怀想,更是满怀感恩的和传承延续。

清明祭祀,带上我们的回忆,带上我们的家人孩子,寄托哀思,慎终追远,这种一种天与地、祖辈与后代、过去与未来的连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在那方小小的坟墓前,显得更具深意。

每逢祭祖之时,全家人都肃然默立,即使是好动爱玩的孩子也能不例外。这种庄重的仪式感,让孩子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懂得了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

青绿溥溥,茎蔓细瘦。

沿着春风吹拂的方向,没有任何深刻的感悟和伟大的成就,只有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隔世的深切缅怀。

一代一代,家国情怀,在这清明的跪拜和缅怀中得以升华。



夜间列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4月5日便是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之一。

清明节的历史悠久,不仅是节气,还是节日,明确的起源时间还真不清楚,只知道大约始于周代。清明节与上巳节和寒食节三个节日靠的很近,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到现在,便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可以说清明节是三个节日的集合。

正因为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唐朝时和寒食节融合),便也有了这两个节日郊游、冷食、祭祖扫墓等习俗,所以清明节的典故也便来自寒食节:传言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曾出逃时饿晕了,而他的臣子介子推割肉予之食用,救了他的命。后来晋文公执政后准备册封介子推,怎奈何介子推不愿相见背着母亲躲进深山。

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 ,不料想烧死了他和他的母亲,介子推留下血书,书中最后一句为“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里估计就是“清明”两个字的由来),随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他便把放火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去祭奠介子推时,将死而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人们行孝的表现。所以这天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好了,以上便是所有回答,小世界之说,说文化、谈感悟,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