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決定視野,李世民給你一個劉邦殺韓信的合理解釋!

歷來“飛鳥盡弓箭藏”這般道理,似乎紮根在了民間思維中。韓信被殺,冤嗎?聽李世民給你一個合理的解釋!

但現在的問題是:韓信有反心嗎?從目前史料上來看,韓信最多算“有反心,沒反膽”。證據就是韓信在平定了齊國後,給劉邦寫了封信:如今我雖打下了齊國,但這裡卻是人心惶惶,而且齊國反覆無常,緊鄰著楚國,所以我推薦我自己代理齊王,替你守著這塊地盤,這樣對以後的發展有利。

高度決定視野,李世民給你一個劉邦殺韓信的合理解釋!

結果當時劉邦就不高興,來了句:胯下夫,安敢稱王?一旁的張良偷偷踢了他一腳,劉邦立刻改嘴:“說得太有道理了,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做什麼假王?”所以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隨後,韓信帶兵直撲項羽的楚國,項羽也意識到了韓信的威脅,便想招降,被拒絕後,蒯通親自出馬,卻不直接勸說韓信,而是用相術說事,意思就是說,你韓信是老闆的命,怎麼還給劉邦打工?而且如今你功高蓋主,這樣下去一旦項羽失敗,你也遲早會被劉邦幹掉,不如你反了算了,從此三分天下。

但韓信思考再三後依然拒絕,滅掉楚國,讓劉邦當上了皇帝。但哪知,劉邦最終真就找藉口殺掉了韓信,以至於韓信臨死前大呼:恨不聽蒯通之言。

高度決定視野,李世民給你一個劉邦殺韓信的合理解釋!

參看這段史料,韓信有反心嗎?應該是有的,不然為何他索要齊王封號?為何又臨死前悔恨?其實就是恨自己沒有反叛劉邦的膽量。但無論怎樣,結果證明一切,由於韓信的確被冤殺,故而劉邦在民間的名聲是相當不好,幾乎難以抬頭。

但歷史上的許多事情,其實都不可用對或錯,好和壞,這種非黑即白的標準來評定。同樣是劉邦殺韓信,被“定案”了800多年後,唐太宗李世民卻發表出了另一番言論,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對劉邦表示出了“懂你”的意思和給予支持!

高度決定視野,李世民給你一個劉邦殺韓信的合理解釋!

事情要從尉遲恭說起。皆知尉遲恭對於李世民來言,那堪稱是定海神針,玄武門之變時,若沒有尉遲恭,李世民能否幹掉李建成、李元吉,威逼老爸李淵去當太上皇,都是未知數。所以尉遲恭持此擁主大功,就開始飛揚跋扈起來了。

在一次宴席上,只因自己的坐席位於靠後,便當著李世民的面揍了皇親李道宗,一拳下去差點打瞎李道宗的眼。當時氣得李世民抖袖子便走了。幾天後,李世民就把尉遲恭叫來了,一番閒聊後,話題就轉入韓信身上了。

李世民道:“最近我常常讀《漢書》,越看越覺得劉邦太難了,其實他是一門心思的想保留那些開國元勳,之所以最終發展到了殺韓信等人,完全是事出有因,因為這些人憑藉功高,總是不斷的觸犯法度。這不是劉邦的過錯,而是治國就應法度嚴明,獎罰分明。不然如何治理國家?所以做臣子的要從韓信身上吸取教訓,務必嚴格要求自己。別事到臨頭了才追悔莫及。”

高度決定視野,李世民給你一個劉邦殺韓信的合理解釋!

李世民借韓信被殺這事的一番話,立刻嚇得尉遲恭向李世民磕頭認錯。同樣的一件事,為何在李世民眼中,就有了這種全新的解釋?裡面除了規勸尉遲恭外,其實還藏著兩個道理。

其一、高度決定視野。李世民和劉邦都是皇帝,也都堪稱是明君,所處的高度就決定了其視野絕非僅看到眼前。比如,劉邦殺韓信,是發生在劉邦的晚年。此刻對劉邦來言,漢帝國的傳承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而韓信這樣的開國元勳,顯然劉邦的後代,是沒辦法駕馭的。劉邦在,韓信不反,若劉邦不在了呢?誰又能保證韓信?

高度決定視野,李世民給你一個劉邦殺韓信的合理解釋!

其二、身份決定言行。皇帝跟皇帝之間,屬於同一個朋友圈,是最有身份的人,這些人的言行,絕對比咱尋常百姓要深刻或銳利。比如劉邦在得知韓信求封王時的第一反應,就相當銳利,因為一葉知秋,所以明白韓信這是一種試探。即,我這麼大功勞了,你劉邦咋表示啊?而李世民卻上升到了一種深刻,即,拿此事敲打尉遲恭,以理服人。效果卻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需要。而民間的看法卻沒有這麼多顧及,只一句話,飛鳥盡弓箭藏,看看人家張良……完全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味道。

所以,韓信被殺到底冤不冤,也便形成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不過這卻恰好形成了必要的互補關係。民間的明哲保身(生存慾望)和帝王的需要(統治手段),正好互相借鑑和互相作用,因而達到一種平衡,只要不被打破,便能雙方都安然。

高度決定視野,身在帝王家必謀帝王事!

本文系歷史故事新釋,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