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给你一个刘邦杀韩信的合理解释!

历来“飞鸟尽弓箭藏”这般道理,似乎扎根在了民间思维中。韩信被杀,冤吗?听李世民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现在的问题是:韩信有反心吗?从目前史料上来看,韩信最多算“有反心,没反胆”。证据就是韩信在平定了齐国后,给刘邦写了封信:如今我虽打下了齐国,但这里却是人心惶惶,而且齐国反复无常,紧邻着楚国,所以我推荐我自己代理齐王,替你守着这块地盘,这样对以后的发展有利。

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给你一个刘邦杀韩信的合理解释!

结果当时刘邦就不高兴,来了句:胯下夫,安敢称王?一旁的张良偷偷踢了他一脚,刘邦立刻改嘴:“说得太有道理了,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做什么假王?”所以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随后,韩信带兵直扑项羽的楚国,项羽也意识到了韩信的威胁,便想招降,被拒绝后,蒯通亲自出马,却不直接劝说韩信,而是用相术说事,意思就是说,你韩信是老板的命,怎么还给刘邦打工?而且如今你功高盖主,这样下去一旦项羽失败,你也迟早会被刘邦干掉,不如你反了算了,从此三分天下。

但韩信思考再三后依然拒绝,灭掉楚国,让刘邦当上了皇帝。但哪知,刘邦最终真就找借口杀掉了韩信,以至于韩信临死前大呼:恨不听蒯通之言。

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给你一个刘邦杀韩信的合理解释!

参看这段史料,韩信有反心吗?应该是有的,不然为何他索要齐王封号?为何又临死前悔恨?其实就是恨自己没有反叛刘邦的胆量。但无论怎样,结果证明一切,由于韩信的确被冤杀,故而刘邦在民间的名声是相当不好,几乎难以抬头。

但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其实都不可用对或错,好和坏,这种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评定。同样是刘邦杀韩信,被“定案”了80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却发表出了另一番言论,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对刘邦表示出了“懂你”的意思和给予支持!

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给你一个刘邦杀韩信的合理解释!

事情要从尉迟恭说起。皆知尉迟恭对于李世民来言,那堪称是定海神针,玄武门之变时,若没有尉迟恭,李世民能否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威逼老爸李渊去当太上皇,都是未知数。所以尉迟恭持此拥主大功,就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了。

在一次宴席上,只因自己的坐席位于靠后,便当着李世民的面揍了皇亲李道宗,一拳下去差点打瞎李道宗的眼。当时气得李世民抖袖子便走了。几天后,李世民就把尉迟恭叫来了,一番闲聊后,话题就转入韩信身上了。

李世民道:“最近我常常读《汉书》,越看越觉得刘邦太难了,其实他是一门心思的想保留那些开国元勋,之所以最终发展到了杀韩信等人,完全是事出有因,因为这些人凭借功高,总是不断的触犯法度。这不是刘邦的过错,而是治国就应法度严明,奖罚分明。不然如何治理国家?所以做臣子的要从韩信身上吸取教训,务必严格要求自己。别事到临头了才追悔莫及。”

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给你一个刘邦杀韩信的合理解释!

李世民借韩信被杀这事的一番话,立刻吓得尉迟恭向李世民磕头认错。同样的一件事,为何在李世民眼中,就有了这种全新的解释?里面除了规劝尉迟恭外,其实还藏着两个道理。

其一、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和刘邦都是皇帝,也都堪称是明君,所处的高度就决定了其视野绝非仅看到眼前。比如,刘邦杀韩信,是发生在刘邦的晚年。此刻对刘邦来言,汉帝国的传承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而韩信这样的开国元勋,显然刘邦的后代,是没办法驾驭的。刘邦在,韩信不反,若刘邦不在了呢?谁又能保证韩信?

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给你一个刘邦杀韩信的合理解释!

其二、身份决定言行。皇帝跟皇帝之间,属于同一个朋友圈,是最有身份的人,这些人的言行,绝对比咱寻常百姓要深刻或锐利。比如刘邦在得知韩信求封王时的第一反应,就相当锐利,因为一叶知秋,所以明白韩信这是一种试探。即,我这么大功劳了,你刘邦咋表示啊?而李世民却上升到了一种深刻,即,拿此事敲打尉迟恭,以理服人。效果却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而民间的看法却没有这么多顾及,只一句话,飞鸟尽弓箭藏,看看人家张良……完全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味道。

所以,韩信被杀到底冤不冤,也便形成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过这却恰好形成了必要的互补关系。民间的明哲保身(生存欲望)和帝王的需要(统治手段),正好互相借鉴和互相作用,因而达到一种平衡,只要不被打破,便能双方都安然。

高度决定视野,身在帝王家必谋帝王事!

本文系历史故事新释,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