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鶴棲鬆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石龍寺位於利川城東20公里的團堡鎮北側的石龍山上。因寺中天井內有“靈石如龍”而得名。殿堂式廟宇結構,石木磚結構,共四進三院,建築總面積2000平方米。寺內現存大小碑刻23塊,詳細記述石龍寺的興衰始末,是研究利川民族史、宗教史的寶貴實物資料。


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石龍寺建自明洪武初年,系利川冉氏極祖冉如龍所建,始為冉氏家廟,“並無異性名目”。清雍正二年(1724),冉大進、冉光傅等慕化合族,予以擴建。乾隆三十二年(1767)“始參外姓名目”,改家廟為寺廟。乾隆五十一年“後殿傾廢,四壁摧殘”,主持僧洪海募化重修,歷三載而工成告竣。


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前殿後殿不減鷲嶺園之芳規,東廂西廂已梵宇宙古剎之遺制”。同治四年(1865)改寺廟為義學。光緒十年撤義學復為寺廟。現存建築,第一進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興建,民國時咋前面兩角加修碉樓一座,在原大佛殿後面加修木構樓房一座。新中國成立後,石龍寺收作政府公產,先後在裡面設鄉公所、糧倉、學校等。


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石龍寺殿堂式廟宇結構,石木磚結構,共四進三殿兩廂一側。第一進為清光緒所建,主題建築四列三進,進深13米,開21米,中間列為抬梁式,兩邊為穿鬥式,立柱圓用,梁枋粗大,梁託柱礎雕刻精細。中樑上“欽加三品銜即選道義襲雲騎葦施南府正堂”和“大清光緒......”的題記依稀可見。兩旁各配一樓一底廂房兩間,整個殿堂高大氣派。正面為硬山式瓦頂,白灰牆面。中間大門內向凹進,兩邊呈“八”字形壁畫,門前施抱鼓,青石門框上有“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楹聯,行書陽刻,筆畫圓潤,門額上魚、龍、山水浮雕造型生動。大殿兩頭民國時所建碉樓向前凸出,出門內靠牆建有走廊一道,與兩角碉樓相通。


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清代詩人張定模有詩讚曰:“怪石崢嶸幻作龍,渾身鱗甲白雲封,不是老衲矜雕琢,早乘風雷上九重。”可惜龍頭在“破四舊”時被毀,現為今人修復。天井四周簷下的擎簷撐圓雕人物、樹木,形象生動,工藝精湛。石龍兩邊廂房院中各有天井一個,左邊天井中有石如龜,形態逼真,被稱為“龜相府”;右邊天井中有石若蟹,惟妙惟肖,被稱為“蟹將館”。後殿天井池中,有兩堆酷似魚、蟹傳說是石龍的兩位妃子,一曰“鯉妃”,一曰“蟹後”,惹怒石龍,所以被長期幽禁於後殿。這些景觀,為古寺平添許多情趣,吸引著眾多遊人。大佛殿的後面是一樓一底的樓房,民國時所建。整個建築除四周,寺基為條石、火磚修砌外,全系木樑木柱,廊、井、樓、臺相互對稱,浮雕精細、佈局講究。建築四周林木蔥鬱,幾株合抱不交的明清銀杏枝繁葉茂緊傍寺旁,更顯古剎風采。

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仙鶴棲松非佛國無非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石龍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