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真的是因為關羽失守荊州一事,導致劉備討伐東吳失敗的嗎?

總裁7c


關羽失荊州,導致的是劉備討伐曹魏恢復漢室的計劃落空。

荊州不失,劉備不會先討伐東吳孫權,讓曹操坐收漁翁之利。

這和當年國共合作抗日一樣,強敵未去,只要不是關鍵性的問題,不值得自相殘殺。


難得浮生閒半日


歷史上彝陵之戰是真實發生了的,也確實如三國演義所記載,戰爭最後以劉備的慘敗,東吳的大勝而告終。但並不是因為關羽丟了荊州,導致劉備這次徵吳慘敗。劉備的慘敗,個人認為應該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出兵的時機不對,此時劉備剛把漢中掌握在自己手裡,蜀地逐漸開始安定,此時人心向穩,而劉備一意孤行發動這次戰爭,在蜀國內部分歧較大,更何況此時蜀國剛剛丟失了荊州,又接連損失了關羽張飛兩員大將,這種情況下交戰于軍心士氣都及其不利。

二、能使用的資源不足。蜀國人才從來都是三國中最少的,五虎上將中的黃忠在定軍山斬了夏侯淵之後沒多久就病故了,而馬超從來沒受劉備的重用和信任,張飛關羽接連隕落,後世威名赫赫的五虎上將,其實此時只剩趙雲一人可用,卻還因為趙雲反對徵吳而被劉備冷落,劉備麾下另一員最出名的一流大將魏延又因鎮守漢中無法離開,此次征戰,劉備身邊只有一群戰爭經驗並不是太足的所謂二流武將,最關鍵的是此次征戰,劉備身邊一個謀士也沒有,他最重要的幾個謀士,龐統早早去世,出征前法正病故,諸葛亮要坐鎮成都,劉備其實已無人可用,此時交戰,在軍法謀略方面就已輸了。

三、劉備此次出戰其麾下大半為原劉璋手下的降將,這群人幾乎都是蜀地土生土長的人,對夷陵附近的地形地勢都不熟悉,士兵們普遍存在厭戰情緒,此刻交戰先失了地利。

軍法交戰,最在乎的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一樣也沒有佔到,反觀東吳人才輩出,此刻又剛奪取荊州士氣正盛,又是本土作戰,最終東吳大勝劉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能說劉備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酒後看歷史



丟荊州和劉備討伐東吳失敗,以及後面沒能完成統一,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是有一定影響。


首先,關羽丟荊州,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盲目自大。

和盟友、同事關係處理的也不好,才導致的失敗。即使沒丟荊州,蜀國國力和魏國也沒法比,想要統一,也是很困難的是事情。


其次,劉備討伐失敗,完全是氣糊塗的亂搞。

旁觀者很明顯看到,蜀國必須和吳國聯盟才能戰勝魏國,才有可能贏得天下。討伐東吳搞的兩敗俱傷,魏國在那看著樂呵呵。雖然不是單純因為此事,導致大業未成,但是,國力確實在此役以後大為下降。


第三,劉備大業未成,原因,其實, 主要還是國力不行。

蜀國人口,土地,經濟,軍隊。都比不上魏國。加上吳國,也就勉強和魏國持平。所以必須兩國聯合,緩圖之。


歡迎大家討論!


熱愛歷史的同學


不是。是因為劉備報仇心切,急而無謀。他已深入吳地六、七百里,戰略戰術不當。七百里聯營,因避暑熱而又搬至林中,這是兵家大忌!正中陸遜下懷。吳軍採取長時間堅守不出,以此來削弱蜀軍鬥志,待到蜀軍心恢意冷、麻痺大意時,尋機破敵。七百里聯營,又是依林而沒,火攻自然是最有效的了。蜀軍進兵時,雖諸葛軍師已有安排佈署,但劉備依佔兵強馬壯,沒把陸遜放在眼裡,大意輕敵,自古驕兵多至敗,從來輕敵少成功。還有一些自然因素,時值夏秋季節,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吳地,天氣炎熱、乾燥,那麼大的營寨最怕的就是一個火字。再者,蜀軍遠道而來,水土不服,很多軍士都因此而生病,這也大大降低了蜀軍的戰鬥力而影響了整個戰局。遠來之軍,利在速決,這場戰爭本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有利條件很少,只能用計謀。若是諸葛軍師,不會這樣安營紮寨。戰法也多半是智取。蜀軍遠征不是沒有戰列,諸葛率軍南征,七擒孟獲,也是這樣的季節、天氣,甚至比這還惡劣,不也取勝了嗎?!

依林而沒更為依林而設。致歉!


手機用戶68063485589


三國演義中,導致劉備失敗原因不是因為關羽在荊州失守,而失敗,而是劉備以意氣為重,以桃園三結義為第一,蜀國一直沒有設作戰大將,而諸葛亮是軍師,對於關羽所囑託聯盟東吳,共同拒曹操,而關羽驕傲自滿,在荊州不聽諸葛亮走時所指示,按照諸葛亮所說,應該是蜀國最高指示,蜀國與東吳盟軍合軍一起共同對曹操作戰,也許能取勝,而關羽自量力,只有荊州城幾萬荊州防禦兵,於曹操,東吳兩國交戰,有無援軍,而關羽傲氣沖天,最後以失敗而結局。劉備知道關羽在荊州失敗而大腦不冷靜,不與諸葛亮商量,調兵調將,與無文化張飛,急於大報仇,而諸葛亮卻對劉備建議,天氣炎熱,三軍正處於傷感之中,秋涼後再進兵不遲,而劉備陰沉者臉,我自家兄弟仇,自己會報,不需他人幫忙。將國家之大事,看成家務事處理。悲劇,造成桃園三結義,全部遇難。而蜀國還是蜀國,真正大權全部落於諸葛亮手中。


286草民


問題似乎有點毛病。

依照我的理解,該問題應該是提問:《三國演義》真的是因為關羽失荊州後,後續引發劉備討伐東吳卻失敗?

《三國演義》的劇情確實是如此,關羽丟失荊州,原因歸根究底正是東吳趁關羽攻打曹魏偷襲造成,也就是說當時的孫劉聯盟破裂,雙方處於交戰狀態。

荊州是劉備出擊曹魏的一個重要基地,更是其益州的一個藩籬,一旦丟失,東吳完全可以依照曾經發生的劉備取益州的模式繼續進兵蜀地。

因此,荊州的丟失不但是地盤失去,而且已經嚴重威脅蜀漢政權的存在。

劉備肯定需要調動軍隊去填補荊州丟失造成的藩籬垮塌的危機,即便動用傾國之兵也是理所應當。

畢竟荊州的陷落是對蜀漢政權的一個嚴重打擊,執政威望的一個沉重的貶低,難免內部會發生動亂。

所以用此為藉口,將可能發生的危險集中到一個點,也就是東吳方面,既可以穩住局面,又能夠應對外患,一舉兩得。

把內部矛盾轉化成外部矛盾,這個措施是普世常用的。

所以關羽失去荊州迫使劉備不得不集結全力掌控於已手中,除了討伐東吳,還有就是為了穩定局面。

奈何吃了敗仗,丟了性命,還好諸葛亮頂得住。


鴻哥iouyh福小鋪


所以孫權同意了曹操的聯合,趁關羽背後空虛偷襲了荊州,殺了荊州守將。同時關羽前後受敵,敗走麥城,在臨沮被馬忠擒獲而後斬殺,並將頭送給了曹操。

221年,時隔兩年之後,即曹丕220年稱帝后,劉備在221年稱帝,然後出師孫吳,為的是給關羽報仇,更為奪回荊州。

所以,從時間上來說,這兩個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但確實有因果關係。這話怎麼講,聽我講來。

如果當時孫權不撕毀盟約背後偷襲關羽,荊州就不會失,關羽也不會死,而劉備也不會破壞盟約攻打孫吳。所以,有了關羽失荊州,才有了劉備伐東吳。這個邏輯很重要。

但是,正是因為荊州丟失,劉備伐吳的戰線才被拉長,而且地處險境,吳軍長時間拒戰,導致蜀軍身心俱疲防範下降,更因為蜀軍部署錯誤,才導致蜀軍潰敗劉備全軍覆沒僅以身免。

所以,是因為關羽身死失荊州,劉備才伐東吳。但是劉備伐吳失敗不完全是因為荊州。


古都愛記事


關羽丟失荊州,跟劉備伐吳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是對劉備心目中的統一漢室的大業有關係,而且有很大的關係。大家還記得隆中對嗎?在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藍圖裡,荊州就是劉備北伐中原的前進基地。對於劉備集團來說,荊州是不能丟的。荊州的丟失,不論是關羽大意與否。都對劉備的統一大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可以說,荊州的丟失,直接將劉備的復興漢室的理想扼殺在搖籃裡了。而這一系列的後果,卻是因為東吳在背後捅刀子所導致的。坦白說,荊州丟了。劉備不是不知道他的統一天下之路已經斷了。他很清楚。他之所以還要起兵伐吳。不管他的理由是多麼響亮正義,其真正的目的就是放手一搏。藉著為關羽張飛復仇而吞併東吳。我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劉備率軍沿長江而下時。東吳提出了和解。歸還半部荊州。歸還殺害張飛的兇手。自廢殺害關羽的兇手呂蒙。大家看,這不是割地賠款。哦,還把孫仁送回來,跟劉備舊夢重溫。劉備答應了嗎?所以我說劉備是藉著為關羽報仇而吞併東吳。劉備之所以要滅吳。原因很簡單。因為吳國比起魏國。無疑要弱小的多。劉備一旦滅了吳國。就可以跟北方的魏國南北抗衡的能力。最起碼可以劃江而治。既然吳國這個盟友搖擺不定。那劉備就親自搞定他。既然盟友不可靠,那就不需要盟友,廢了他。自己做主。再加上劉備知道自己上了年齡。時不我待。所以他想賭一把。結果,東吳雖然沒了呂蒙,但卻還有比呂蒙更厲害的陸遜。


風雨中的梅雲


劉備作為政治家不可能因為關羽兄弟之情而起兵與東吳拼命,是因為荊州是必爭之地,糧草,兵源,經濟,水軍的大基地,不得不奪回來。

有人說劉備不應該討伐東吳,既然已經丟了荊州,關羽已死,就該算了,重新與東吳結盟,一起攻打曹魏。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討伐東吳有以下幾點原因:

1,荊州地處中原,多年未經歷戰爭,經濟,人口,糧草等資源豐富,是當時比較富裕的區域。

2,荊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把控長江上游,順流可攻打東吳,北可進兵樊城,直取宛城,威脅許都。

3,劉備集團的很多高級官員都來自荊州,他們有打荊州的動力。

4,轉移內部矛盾。劉備集團內部其實風起雲湧,派系鬥爭非常厲害,荊州派,東洲派,本地派勢力錯綜複雜。

劉備集團攻打東吳最終失敗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劉備自己:前期準備不足,中間不見好就收,後期狂妄自大。

劉備從稱帝到起兵打東吳中間時間大約一年多,諸葛亮趙雲等人均不贊成打孫權,內部都沒協調好就倉促起兵。《三國演義》裡說起兵70萬,但據學者推算蜀國兵力大約6-7萬,兵力上並不佔優勢。

當劉備集團打到秭歸時,孫權派人來和談,以平分荊州,歸還關羽屍體,遣返殺張飛的範疆和張達為條件請求劉備退兵和結盟。要說孫權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劉備應該就坡下驢。

夷陵之戰後期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了。劉備狂妄自大,依樹結營600裡,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大敗退回白帝城。


王子大海83422


演義當中說的是關羽出擊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名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以避其鋒芒。但是危機總是處在暗處,在關羽一路勢如破竹的情況下,曹操與孫權有了默契,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導致關羽失去根據地,軍心盡散,敗走麥城。於是關羽被殺,荊州被呂蒙佔領。

劉備伐吳是在此約一兩年之後,這中間或許有準備的因素,但是並不能說完全是因為關羽被殺而決定伐吳的,雖然演義裡面寫的劉備終日以淚洗面,哭暈過多次,發誓為了二弟而動兵,但是真實的意圖可能還有搶回荊州的成分。可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影響但未必是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