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能在建国后短短十年内,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强国?

云石君


前面的回答已经说得挺好了,这里做一点补充吧。

苏联从十月革命之后建国,到1924年成立苏联,到1936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革命前被欧洲视为落后国家的沙俄,经过短短十几年时间,就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沙俄本身就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工业化水平。虽然在欧洲眼里,俄国一直是落后国家,但放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说,即便是沙俄时代,俄国的工业化水平也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在19世纪下半叶,俄国的工业发展比较快。革命后接收了这些工业基础,这是苏联能够迅速崛起的历史基础。

其次,苏联基本上全盘继承了沙俄时代的领土,具有巨大的规模优势。在沙俄时代,通过不断扩张,到革命前,沙俄已经成了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面积广大的大型帝国。森林、矿产、水利、农业和工业等各方面资源都非常丰富,可谓地大物博。英法等国需要通过对外扩张和殖民才能获得的工业资源,苏联在本土就能获得。因此,只要俄国完成组织体系的革命,国力就会迅速提高。

第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我们现在常讲,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第一个发挥这个优势的就是苏联。正是因为革命后苏联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所以能够通过全国性规划来统一建设从重工业到轻工业、采矿、农业和商业,减少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集中资源进行建设,把苏联地大物博的资源优势最大化。

第四,同样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苏联并未受到1929年全球经济的太多冲击。当时的苏联仍在恢复和建设时期,正在集中精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也没有过多的卷入全球经济体系,所以,当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年遭遇经济危机,出现全球大萧条时,苏联的经济仍然在持续增长。其它国家的危机对苏联来说,恰好是一个超车的好机会,而苏联也确实抓住了这个机会。

第五,斯大林的正确领导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后世对斯大林有许多争议,但无可非议的是,没有斯大林,就没有强大的苏联。正是在斯大林时期,结束了十月革命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逐步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让苏联变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加强了全国的统一,从而有能力使全国变成一盘棋,可以按照中央的计划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第六,苏联是在一战的炮火中横空出世的,革命之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才排除了外部干预。这之后,苏联在外交政策上进行了调整,没有延续一战前沙俄与英国在遍及整个亚欧大陆进行大博弈的扩张政策,而是有选择的支持各国革命,同样起到了扩大苏联的影响,同时又牵制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作用,从而为苏联争取到了一个能够进行和平建设的窗口期。

也正是能够充分利用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这个短暂的和平时期进行恢复和建设,才让苏联能够迅速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从而为接下来的二战做好了准备。如果不是斯大林,如果没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恢复和建设,如果仍然继续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争霸战争,恐怕在德国的强大攻势面前,俄国也撑不住,更不可能在二战中把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变成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萧武


俄国在1917年11月爆发了十月革命,开启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时代,即苏俄时代。1922年,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首等四个国家合并,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联。为什么苏联在建国后短短十年内,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强国呢?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三点的原因:

1.苏联之前的沙俄留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

很多人一提起苏联的建设与发展,往往会说苏联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沙俄经过农奴制改革后,国力开始增强。虽然速度慢,但毕竟是发展起来了。在一战前,俄国的工业在全世界排名第五,欧洲则占据第四名。而且,尽管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内部的革命,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遭到写破坏,但是,俄国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人才仍然还在,这些就为苏联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苏联碰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斯大林上台后,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并将重工业定为发展的重点。1928年,苏联开始进行计划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候,苏联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围堵,工业化进程缓慢。可是,这个时候,仿佛是老天给了苏联一个机会——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受创最深,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经济危机。由美国的华尔街引起的经济危机,迅速发展到整个世界。这场世界经济危机几乎摧毁了西方列强的经济,西方国家纷纷失去活力,像生病一样疲惫不堪。在此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人才、技术和先进设备,源源不断的进入苏联,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提供帮助,成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我记得《大国崛起》里面就讲述到斯大林风趣的对美国说:我要谢谢你们的人才和技术,正是因为你们,我们的发展才能这么快! 可以说,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遭遇巨大的经济危机时,苏联这边却是风景独好,不断的建设。


3.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能够集中大量的力量进行建设。前面我们提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时,苏联这边,蓄势待发,开始了国家发展建设的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一跃而起,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

我的观点就是以上三点,有先前的原因,有老天爷的帮助,也有制度的优越性。有什么不同看法的伙伴们,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谢谢!


简单平凡123123


苏联建国后短短十多年成为全球第二强国,其它方面的因素别的答案讲的很多了,另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沙俄时代本就拥有非常良好的基础,二是苏联本身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众多的人口。

沙俄本身已经是一个相当发展水平的国家,落后只是相对于当时的英德等西方最发达国家

很多人印象中,可能觉得沙俄是个很贫穷落后的国家,比同时期的大清朝强不了多少。

但沙俄的落后只是相对欧美几个强国,和当时的满清完全没有可比性。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沙俄的工业总量是全球第五位,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在当时来说最能代表国家工业实力的钢产量上面,沙俄与法国基本相当。其它几个值得一提的强国奥匈、日本、意大利,钢产量与沙特相差很远。

1913年,美国钢产量3180万吨,德国钢产量1832万吨,英国钢产量778万吨,法国钢产量469万吨,沙俄钢产量423万吨,奥匈钢产量260万吨,意大利钢产量90万吨,日本钢产量26万吨。

沙俄钢产量与法国相差不大,与奥匈、意大利、日本相比,优势巨大。沙俄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五工业国。

当然,沙俄的技术水平相比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要差一些,实际与法国的差距要比钢产量大。但沙俄本身也已经有相当高的工业技术水平,能够独立设计建造战列舰这种代表当时最顶尖技术水平的工业产品。

沙俄时代,俄国也已经涌现出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齐奥尔科夫斯基等全球来说也是最一流的科学家,科技上已经拥有相当高的水平。

(门捷列夫)

沙俄与当时的满清王朝,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两个国家,沙俄是远远比当时的大清朝先进发达无数倍的国家,不能用理解中国历史的方法去套用俄国。

苏联有丰富的资源和规模比英法德大很多的人口

苏联继承了沙俄绝大部分的领土,是地球上领土最大的国家。广阔的领土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英国、德国、法国的本土国土面积狭小,本土缺乏很多种重要的资源。如英法德当时都缺乏石油(英国的北海油田是二战后发现的),法国缺乏煤铁,严重限制了法国的工业发展。

相反,苏联绝大多数发展工业需要的资源都不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决定一个国家实力最重要因素其实变成了人口。德国奠定对法国的优势,美国超越英国、德国等国,日本二战后超越联邦德国等,人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913年,俄国1.7亿人,美国9800万人,德国6700万人,法国本土4000 万人,英国本土4565万人。可以看出,德国对英国法国的人口优势明显,美国对德国的人口优势明显。

沙俄虽然发展水平比起英法美德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本身已经有很高的工业水平,工业化进程也出于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来说,发展潜力上至少超越德国问题不大。

苏联时代,相比沙俄,失去了波兰等人口密集区,而美国的人口增加速度非常快,对于美国人口上没啥优势了,但对英法德人口优势明显。只要苏联发展到一定水平,即使整体水平差一些,但靠人口优势超越英法德潜力很大。


仁勇校尉


苏联在短短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其实就是苏联一些重工业产品比如钢铁,发电,机械制造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二,至于苏联的发达程度就谈不上第二了,苏联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是大幅落后于欧美,苏德战争中,连苏联人自己都承认武器先进程度不如德国,

苏联的重工业在很短的时间大幅增加的原因并不神秘,就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苏联统一调动国家资源,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样的成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非常明显,不仅仅是苏联,就是其它搞苏联体制的国家都是同样的经历,

而在同时期欧美国家却在闹经济危机,欧美发展工业需要私人去融资和组织资源,组织生产,而且还要面临市场竞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一定能活下来,会破产倒闭,这是从单个企业说事,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各个企业自行生产,还会造成生产不足或者生产过剩,两相对比,苏联体制一度很有吸引力,

然而苏联体制只是模仿欧美已经存在的事物,比如欧美有汽车,苏联也生产汽车,甚至生产更快,但是苏联体制无法创造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而决定一个国家实力和前途的却是取决于这些未知事物,谁的创新能力强谁有未来,美国经济引领世界就是美国创新能力引领世界,总是不断的有新事物出现改变人民生活,

果然,苏联在经历初期的风光之后,经济失去活力,苏联人民长期面临短缺之苦,最终在苏联解体时无动于衷,




万事皆空70


这个问题的焦点应该是“为什么苏联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而非”怎样成长为世界第二“。


那为什么呢?


别的答案更多的讲俄国如何剥削农业和农民,来换取高速工业化,那我就讲讲苏联到底有什么样的潜力,能实现工业的高速增长。


首先,苏联在物质上有成为世界第二的底蕴和潜力。俄国是我们这个星球唯一能在矿产资源上自给自足的国家。

他拥有的”已探明“煤炭资源占世界第二位,铁矿石储量世界第三,石油储量世界第7位,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它大部分土地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的结果。


但俄国也存在短板,那就是与人相关的经济。拿今天的国际形势做个对比,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非常接近今天的印度,在苏联建国初期,1917年工业产值占GDP比值不超过30%,而今天印度的工业产值也仅为GDP的28%。


1917年的苏联有80%的人从事农业,而2017年印度的数字也是近80%。而且1917年的苏联比2017年的印度更落后(这么说好像有点奇怪),因为现代印度有比较发达的服务业,而苏联却没有,1917年的苏联,经济产值中有超过半数是农业创造的。


总之,1917年的苏联,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尽管铁路建设迅猛发展, 并修筑了世界上最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但俄国铁路运输能力仅相当于只有800万居民的加拿大。嗯,这点也像印度。有铁路,但效率极低


从外国进口的不仅有复杂的机床、仪器、设备, 而且还有犁、打谷机、纺织简易车床乃至镰刀。, 俄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只占 2. 7% , 又和今天印度所占比例相似。


俄国人有80%从事农业,教育程度则勉强达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水平。


20世纪初的俄国很像我们今天的印度:虽然也算是大国之一,但工业和教育极其薄弱,虽然军事强大,但实际经济水平就是个第三世界国家。



俄国从彼得大帝时期就是这样,有第一世界的雄心,但却统治着一群第三世界的农民,俄国的精英人士和知识分子,又是和欧洲那些最先进国家同步的,比如列宁是大学法律本科学历,妥妥的精英。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落后到那个地步,


于是只有快速实行工业化,改变俄国的面貌。这一点不管是沙俄还是苏联,目的都是一样的。






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需要有一笔启动资金,这笔资金用来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另外培训技术人员等等。


历史上工业化有三种手段:


一,传统的殖民手段:例子就是英国工业化,英国工业化的起步是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后来才是殖民印度。凭借武力,英国得到非洲的人力资源,去开发美洲的土地和矿产,然后运回廉价的矿产和粮食供应本国。本国再生产工业产品,卖给北美和其他殖民地。


这个过程从16世纪起步,到19世纪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是欧洲最富裕,同时也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所以富裕的商人能开启蒸汽机时代。


二,利用宽松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进行工业化


这一点现代中国是个好例子,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没有钱投资,于是开出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鼓励外商来给钱建厂,雇佣国内的低价劳动力,做出的产品卖到国际市场。最后几年过后,机器留下了,工人培训好了,外商赚到钱走了,国内工业化水平就逐步提高。



但是以上的二种手段,对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都不适合。

殖民地已经开发殆尽,落后国家虽然还有,但需要和别国真刀真枪的打仗才能得到。比如为了争夺中国东北俄国就惨败于日本之手。


而且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不像今天可以自由贸易,在20-30年代欧美经济危机加重,连英国都退出了”帝国特惠制“来限制美国,连英美都在争夺市场大打出手,他们会让苏联生产出的工业产品卖到欧洲和亚洲吗?



所以苏联只有走向最后一步:剥削自己的农民和农业,以农民饿肚子的办法,来强行进行工业化,虽然到工业化开始10年后,工业开始反哺农业,苏联人平均的生活水平都有提高,但在这之前,苏联农民的牺牲是不可抹杀的。


闭家锁的红枫


苏联的确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一切都与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苏联建立在沙俄内外交困的时刻,正因为如此苏联建立后的首要目标就是使其快速的强大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在外交上与传统的西方强国进行极大的妥协,为的就是为苏联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对外妥协的同时苏联对内采取了强有力的集权举措,把整个国家的资源牢牢的掌握在政府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当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就是与军事密切相关的各类重工业,这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是必须这样做的,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随时都有被西方推翻的可能。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苏联领导人必须采取极其强力的手段来促进苏联的快速发展,苏联也就在这样的逼迫之下取得巨大的发展建设成就。

苏联在自己发展最关键的阶段,西方也正处于危机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苏联才有与西方进行合作的可能,毕竟苏联可以举全国之力拿出资金来向西方购买各类苏联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装备,毕竟此时此刻资金对西方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在互相都对彼此有所依赖的情况下,苏联与西方才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这种合作就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联也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快速发展的。

至于说苏联在十年之内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这的确有点言过其实,苏联想要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还是比较遥远的事,至少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人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在建国后的到二战前的那段时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来防止西方对它的颠覆与进攻。


异域边缘


苏联不是第二强国。

30年代苏联利用经济危机从西方大量引进工业技术设备,在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迅速实现现代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但是琪产量完全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技术水平一直停留在20、30年代。

二战结束时,苏联只是在陆军和机械化步兵方面超过英国,在海军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战后的经济发展也是依靠规模取胜。二战期间的科技发明,苏联也是一片空白。所有的新技术都是美英德三国创造的。

苏联建国后10年并没有达到第二的水平。


天明遥遥山海关


小时候,在课本上看到这样的事情,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将卖不掉的牛奶倒进海里,老师说,这是因为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所决定的。可是,那时不懂得,本着天性,只觉得资本家原本可以将牛奶分给有需要的穷人们,如工人阶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让资本家们因机器工业而获利更丰富,不过,处于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遭遇却不乐观。这便催生了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倡导公有制,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红色意识形态在欧美国家兴起。 这无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封建及资本主义社会所不容,于是,他们为了已得利益及长久掌权,必然会镇压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益长期抗争。

而一战中, 欧洲列强为了应付战争,加大了对国内工业资源的掠夺程度,使得工人阶级生存环境愈加不堪。在工人的反抗下,一战末期,工人阶级为代表的革命席卷了欧洲,其中就有俄罗斯的二月革命,直接瓦解了沙皇政权。而二月革命具有很强烈的红色意识属性,资产阶级强势镇压布尔什维克,并组建了仅有八个月的资产阶级政府。之后,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红色意识主宰了俄罗斯。

为了发展国家经济,苏联版的俄罗斯帝国,采取了全盘公有制经济。在以市场经济、自由经济的西方私有制社会里,可谓是别树一帜。就连苏联时代之前的俄罗斯,私有经济的路线与方向也和其它西方列强相一致。

那么,苏联为什么会与在工业发展道路上,全盘公有制,大搞计划经济呢?

俄罗斯之所以这么做是因公有制正好符合了当时俄罗斯的国情。

第一,政治上极端集权的需要。

横跨亚欧大陆的俄罗斯地域辽阔,而正是这种大也使得国家结构十分复杂和民族也非常多,而主体核心板块的东欧平原位于领土的西部,地缘实力也并不是很突出,再加上在多民族人口构成中,主体民族俄罗斯族也没有压倒性优势。这导致了俄罗斯存在分裂的危险。所以,在政治上,俄罗斯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维持整个国家的完整统一。

而在中央集权的政治政治权力也要尽量直接掌控国家经济,更是要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牢握在手,这也就为俄罗斯全面实行公有制在经济提供了政治基础。而俄罗斯地缘和人文的缺陷非常严重,这就使得政治上的极端集权,而这种政治就需要经济基础做支撑。

第二,国家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

苏联作为一个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世界一流的地缘大国,对外拓展地缘影响力,来获取“大国溢价”也成了必然。另外,地处亚欧大陆北部中央的俄罗斯,不得不面对存在和世界大多主要势力的结构性地缘冲突的事实。俄罗斯只有最大力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才有机会在帝国时代竞争中取得胜利。

在工业时代早期,一套完整且能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是一个国际能跻身于一流世界大国的重要体现。而当时,能达到这样程度的国家只有地大物博的美国,老牌殖民国家英法而已,就算是德意日也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标准。

虽然,国土广阔的俄罗斯的资源储备绝是世界一流,能满足自身工业发展的需要。但也正是因其太过广袤的国土,使得资源不集中,零散于各地。再加上俄罗斯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且大量资源分布在偏远的冻土带和荒漠中。这样一来,俄罗斯的资源开发难道极高,运输成本也会异常高昂。

在资本力量唯利是图的本之下, 俄罗斯的资源开发显得不太合算,开发动力不足,再则,也确实是力量有限。这种情况下,就需国家统筹布局,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来开发国土。另外,从全局上高度规划统筹,修建所需的基础设施,从而来降低资源开发及运输成本。

而成为国土资源开发的主体后,国家就有绝对控制整个工业体系的力量。

而在私有制环境下,因俄罗斯资源开发难度大及运输成本高,为了获取最大利益,资本家和企业极大可能会从国外购进相对廉价的资源,或者是迁出俄罗斯到其它国家生财。而两种选择都会损害到俄罗斯国家的整体利益。从社会财富金字塔的分布形式来看,资本家和大企业掌握了国家的绝大多数财富,如果迁出俄罗斯的话,无疑是将俄罗斯的财富送给了其它国家。而若从国外购买资源,也就是说进口量增多,资金还是会大量流向国外,这会导致投入国土开发的资源越来越少,而直接制约了国力的增长,工业体系的健全程度,最终,在与其它列强竞争中败下阵来。

而俄罗斯要避免落到被其它列强挤压,发展公有制经济,中央集权的政治直接控制国民经济,才是最好的出路。

不过,公有制经济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经济运行效率不是很高,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浪费也不少。不过,在工业时代中前期,工业规模的高速扩张弥补了下行的经济运行效率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作为资源大亨的俄罗斯,也可以忽视资源浪费。

第三,被其它势力合围的地缘格局所决定。

19世纪中期开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竞争中,俄罗斯远落后于竞争对手。而俄罗斯与亚欧大陆上不可避免的主要地缘势力的结构性冲突,又使得其陷入到被全球主要列强围攻的境地。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升,山脉、河流、荒漠、海洋等缘屏障的阻断作用也越来越弱,这就加剧了各大文明势力的交集和冲突。而俄罗斯的地缘区位和庞大的体量,共同决定了其它主要地缘势力与俄罗斯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地缘冲突。

在这种不进则退的地缘格局之下,俄罗斯的选择也就两条路,要么,壮大自己的国力,向外拓展,来获得最大化的大国溢价;要么,就沦为周围列强合围的猎物,被蚕食殆尽。显然,选择前者成为必然。

而如何才能壮大国力呢?那就是靠中央集权下国家掌握社会资源,来应对多方外部威胁。而依靠公有制经济,才能使中央集权最大限度的掌控社会资源。

政治上极端集权、国家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被其它势力合围的地缘格局,共同决定了俄罗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来推动国力的强盛。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俄罗斯采取的公有制经济是符合其基本国情的,这便有了短短二十年内,苏联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大国。

不过,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公有制经济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到苏联后期,曾经被捧上天的体制,却成为了被人所唾弃的累赘负担,到最后一定程度上竟致使了苏联解体。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公有制经济在苏联的地位一落千丈?

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75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只允许农民保有维持生命体征热量的食物,以换取工业上的原始积累,由农业转化为工业的资本积累,英国用了100年,苏联只用了10年这肯定是有人买单的!要问谁?呵呵!苏联人民啊!苏联十年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强国不假,但你忽视了一个重要对比环节,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后人民自己手里有多少钱?苏联完成工业化后人民自己手里还有多少钱?苏联那10年饿死的人保守的说应该有300万以上!换个直观的说法你就明白了---苏联升为第二大强国,是苏联政府+全体苏联人民的钱来pk美国或者英国政府拥有的实力而已的障眼法。试问如果英、美也用苏联的办法实行金融管制、物资管制榨干民间一切资源为国所用再和苏联pk会怎么样?


玉面诚实小郎君12345


一句话还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当然社会主义体制也有缺陷,同样是苏联为什么最后二十年竟葬送了苏联。就在于社会主义体制的疆化,并培养了一大批寄生虫与酒鬼。该体制缺乏竞争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找到了一条挽救社会主义体制的道路,有效地克服了社会主义体制的疆化机制,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正因为此才让西方感到恐惧与威胁,让他们一向吹捧的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荡然无存,反而将其弱点更加充分地暴露无遗,故西方才是哀鸿一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