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費800元一畝,種植大戶能實現盈利嗎?

善於偽裝城府


土地流轉費800元一畝,這個肯定能盈利,就拿我們粵北山區當地的種植戶來說吧!雖然他們的土地流轉費沒有那麼高,但總體來說經濟效益是一樣的。

1.黃煙種植,我們當地是黃煙種植地區,附近兩個鄉鎮都是在種植黃煙。政府扶持項目,為了使當地農戶增產增收,菸草苗圃是黃煙辦(政府部門)發放,種植黃煙的肥料有一定補貼,土地流轉費是300-400元一畝,烤煙房是政府建設的,一畝地黃煙烘烤後在1500-2000斤左右,黃煙辦統一收購價,按等級分選價(8-15元一斤,近幾年的價格),一畝地,除了成本,利潤在5000-8000元左右。但是,黃煙收完後,立馬耕種晚稻,一般是種植華航絲苗米(香米),收購稻穀價是1.5元一斤,畝產800-1200斤,除去人工,抵去土地流轉費,剛好轉100-200元一畝,這就是當地流轉土地黃煙種植。

2.小黃姜種植(不是山東大姜),很多人分不清什麼是小黃姜和大姜,兩種姜的價格相差甚遠,產量也盡不相同,種植小黃姜,畝產在6500-8000斤一畝,價格每年不一樣,跟市場行情走,但是每年最低價格維持在1.2元以上,清明節前後種植小黃姜,6月份挖薑母,薑母的價格維持在2元一斤左右,畝產小黃姜在10000-13000左右,除去各種費用,利潤在5000-7000元左右。

以上是我們當地的土地流轉種植戶的種植情況,利潤每年視市場波動,我是襖甜園,希望能幫助到您。



襖甜園


土地流轉費800元一畝,種植大戶能實現盈利嗎?

從近幾年的種植大戶在種糧的收益來看,應該說盈利的不是太多,反而是虧損或者說保本兒,艱難維持下去的比較多。題主所說的流轉費800元一畝,應該是華為黃淮這一帶,一年兩季種植的地區。根據糧小咖的瞭解,東北地區土地流轉費也就是包地費,這兩年玉米的漲價比較大,水稻田基本上保持穩定,但達到800元每畝的並不多;南方水稻產區保底費低的在一二百塊錢,高的在四五百塊錢每畝,相對來講比較低一些。



就800元每畝來推測是華北黃淮地區的話,這個地區主要是種兩季作物,也就是冬小麥和秋糧兩季,其中的秋糧有的是玉米,大豆,花生,紅薯,包括稻穀。在正常年景下,如果是糧食產量比較好的話,對種糧大戶來說是有較大盈利可能的。但是從這兩年的情況來看,不僅小麥和秋糧作物受到了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比較多,同時糧食的價格也是不漲反跌,在農資價格集中的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不論是種糧大戶還是普通農戶,種糧的虧損壓力比較大,別說掙錢了,普遍情況是賠錢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以一年兩季作物的華北黃淮地區為例,每年800元每畝的土地流轉費能不能盈利,需要看幾個條件:

首先,農業生產是靠天吃飯的產業,天氣有利了,對於糧食的產量和品質,包括整個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將起到比較好的作用,那麼也就會豐收打下了基礎。但是這一點種糧大戶也好,農民也好,都只能是被動的接受。

其次,糧食的產量得到了穩定保證,那麼就要看糧食價格的情況怎麼樣了。只有糧食價格上漲了,農民的收益才會有保證或者才會增加。但這兩年,在國內去庫存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以及小麥和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格持續穩中下調,使得國內糧食價格的下跌壓力比較大。對比來看,這兩年的糧食價格明顯下降了。那麼今年的情況來看,小麥的託市價格每斤下降了三分錢,再加上託市小麥拍賣持續進行,預示著今年新產小麥的價格與去年相比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秋季作物中玉米的價格相對較為看好,但大豆花生等油料的價格預計不會有太大的起色。



再次,農資價格,也就是投入成本,在農民種糧收益中的影響程度還是比較大的,包括種糧大戶也是這樣。今年的情況來看,估計農藥化肥,種子等價格仍然會繼續上漲,再加上對種糧大戶來講,還面臨著人工的投入,這一塊成本也不小,所以說壓力還是很大的。

綜合以上來看,對於800元每畝的土地流轉費用,其實相比較前兩年,華北黃淮地區很多租地費在1000元左右是有所下降的,但是在糧食價格總體持續下跌,而且種植成本反而上漲的情況下,種糧大戶也好,農民也好,種糧的壓力是比較大。在天幫忙的情況下,800元每畝的土地流轉費對於一年兩季作物的收益來說還是有的。但是為了保證種糧大戶的持續穩定種植,國家應該在種糧補貼上給予更加明確的規定。即,將補貼直接補給種植者,或者是重新啟用原來的對種糧大戶的補貼,這樣才能保證種糧大戶的積極性和穩定性,進而有利於保證國內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糧小咖


從2008年元月開始到2016年,我經營農業企業8年,死於土地租賃費和人工工資!

用“土地流轉”的方式去破解農業復興的難題,我反覆推敲是一種不成熟、有問題的方式。所以我多次提出我們的農業的關鍵之處在於改革生產經營的模式,以“家庭農場”為絕對數量優勢去營造新的格局,那麼對於起決定作用的土地資源要有穩健的政策措施。因為我們的農業重點在於兩個難以突破的瓶頸:

1、降成本:那麼對於這個成本問題又分為三個途經就是首先把假設3個人每人放兩頭羊轉給1個人放6頭羊,其餘2人合理有序轉移到其他領域;其次是盡一切辦法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去實現以代表生產力的機械化、網絡信息化等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環節緊密結合達到降強度提速度;最後是在生產經營環節有有效的免費或低費用的輔助體系的使用,用種、養互為利用的模式減少生產物質、飼料成本。怎麼可能讓一個本在享受社會“反哺”的產業去承擔對公共土地資源的使用成本?

2、提品質:“家庭農場”不叫“專業戶”,雖然是“擴大版的農戶”但也不叫“農戶”,是因為“家庭農場”有“品質”目標、“經營計劃”目標、“中長期規劃”任務,是一般小農戶達不到的。相反,“家庭農場”必須突破“小農”的舊觀念與市場直接接軌。“專業戶”不僅固化了生產經營成本,而且降低了產品品質,危害百姓健康。用“提品質”的途徑去保生產經營的效益是必然的!

怎麼可能去承擔800元一畝的流轉成本呢?把農業生產經營所承受的壓力看得太簡單了吧?農業農村部前兩天也透露土地資源是個焦點,他們一定有智慧解決好的!

不遠說,我們算一筆大帳就清楚了農業這個產業所面臨的壓力:

如果按我們國家4.5億人回規純農業,回規田園,其餘9億人來消費必須的農產品,也就是2個人消費的農產品費用作為1個純農人的收入。怎麼算也突破不了這個標準:

1、常規必須:人平600元每月是最大額度。米、面、油、蔬菜、家禽家畜產品、常規魚類水產品等。如果人平再超過每月600元的標準,就會出問題!這個數就意味著農人一月才1200元!

2、非大眾化農產品:茶、煙、酒、水果、山藥等,那2個人的平均月消費合計300元是最大量。而這300元還含有稅收、加工、市場營業費。比如喝100元的酒,其中買農民的糧可能只有10元,各品種平均非大眾化產品給農民每人每月80元,一個農民又得160元/月。

3、高檔特種農產品:這個少得可憐而且也不是普通農戶可得的,就不計入。

農戶每月得1360元,是否是中等或以上水平?而我一再認為國家一切“補貼”不應是現金……

這個總帳算下來還是不小,那為啥過去搞農業的個個都虧不見錢呢?去向有三:

1、買了外國的,錢去國外了;

2、農產環節的上游,種、藥、肥,特別是飼料欺農!卡住上游成了鉅富,而農業生產環節崩潰了。

3、專業戶用切割方式瓦解農業經濟綜合體,自已又盲目生產、又沒緩衝餘地、又降不了成本,市場消磨了資源和利潤!

農業上還有些“損失”帳,合適時再算給大家。

還給畝800元租金,我不幹的……



一號農民王永堯


怎樣才算得上大戶呢?30畝、50畝、或100畝。如果一百幾十畝,可能容易操作一點,可以說,能賺錢,但都得按地方來定,看時間長或時間短,如果是十年以上的則難操作一點。畢竟農業項目太難選擇,或種、或養都需要打造品牌效應,必須以短養長,頭一年必須上短期項目,儘快回收資金,以備誇年度才有收成的項目,瞭解好市場,經常掌握好大數據,某個品種大概全國範圍已種植了多少,上一年銷量多少,效益如何、因為上一年滯銷的,將考慮今年有可能好銷,在本地區適合種什麼品種,銷往什麼地方,千萬不要一味跟風。按我們南方來說,一般都在三五十畝內比較好操作,象有很多人僅用幾年時間,都變成老闆了,種黑皮菓庶的,直接春種,元旦前後收,都是北方客戶直接來收購,每斤一元至一元二不等,每畝八噸以上,每畝在八千毛利,去年好象不得那麼多,前期賣時八角多,後面未賣的被霜凍後,才五角一斤,今年將有可能可以了,再者還有先種一造花生,然後種上大蔥,一元一斤就可以有五千一畝了,目前本場流轉土地比較少,一般都是以這種方式操作,今年我們賣得早,大蔥1.5元一斤,我們種有六畝有三萬多利潤,後面的天氣原因,價格才八角,現在還有很多未賣的。這就是本地方的情況,如果你地方有什麼短板的經濟作物,考慮好後可以賺到錢的,提供大家參考,祝豬年大發!


岑大394


所謂的大戶,賺得是規模效益,是依靠薄利多銷才可以生存發展起來的。中國種養技術與發達國家的投資比重是欠投的,贏利的保障性,目前還不大,國家扶持,包購產品,還可勉強為之。800地租,試想一下20億畝耕地,乘於800,等於多少?光為地租要生產多少產品出來?能消費了嗎?國際市場又有競爭力嗎?估計是不可持續的,當然,土地作多種用途,那又另當別論。優質巳勢在必行,否則產品無市場競爭力,而規模與優質是一對矛盾,得用巨量的資金投入,這是有巨大投資風險的。為主是市場承受不了產品的價格而不來光顧,投資就成空投而沉澱不出效益。要我看,種田大戶能承受每畝800租金的人,在中國恐怕還不多吧?我是僅指種田大戶而已。當然,國家包購農產品是不一樣的,是定單農業,期貨農業。國家收地租,也應在談判上負應負的責任。


李198588733


從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始,上至中央下至平民,幾億人討論研究了十幾年,想各種辦法償試了十幾年,實際靠務農收入不斷提高的有多少人?種大宗糧油棉作物在國家不斷提高補貼的情況下收入並沒增加。有人改種果、蔬、樹、茶`、藥材,搞養殖。前2年掙點錢於是蜂湧而入,狼煙四起,遍地雞毛!

名義上及真實的9億農村人,望天祈禱多收個3、5鬥,求爺爺告奶奶求糧價再高點、農補再多點、農資優惠點,如此等等在當今社會有何大用?不錯這樣日子暫時會好過點,藉此就繼續死守那幾畝地、留著早已荒廢的宅基,從而阻礙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過幾年還是窮!還是怨天怨地!即然這樣,何不轉變思路,另闢蹊徑呢?

再說說政府,大會講,小會議,動用大批官員,浩浩蕩蕩,懷揣著不多的幾張鈔票,面對幾億人的期盼,這撒點、那補點,忙的暈頭轉向。結果是標不治,本難及,作用有限!既然如此何不集中財力,抓住根本,以小博大,以求長治久安呢?

這十幾年折騰與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農業何等相似?80年代初改革農村土地制度,便一下盤活了農業,使中國的農業快速發展了20年。如今為何不再次變革土地制度償試?

1,改變宅基地、土地村集體所有為鄉鎮集體所有。改變種類繁雜的農業補貼辦法,以鄉鎮政府為單位,集中農補資金以適當低價收回自願放棄者農地宅地,集中農補資金以當地常規農業生產畝均純利2倍價格流轉自願流轉者土地。再由鄉鎮政府拍賣或低價發包,收入歸鄉鎮統管。這樣支農資金,拍賣資金,另發包資金都由鄉鎮統管統用,盤活農村農業資源,闢免因地理因素加劇貧富分化。就象城鎮集體土地適當價收歸國有(實際是所在地全民公有),再高價賣出,所得用於本地城鎮發展,造福本地國民。不同的是鄉鎮用支農資金以適當高價收回耕地,再以低價零價甚至倒帖價另行發包。再者隨城市化發展,許多村莊將消亡,消亡的村土地還怎樣村集體所有?還有人己入城,還怎麼監控遠在千里、收益極低的幾畝地?真是食之無味,扔之可惜!

2,農戶想自種承包地只需變動一下地塊的繼續種植,鼓勵其經營林果蔬菜等不易機械化適合小規模的農產品,有能力的可以低地租甚至無地租多分包點地。但此類種植農戶不再補貼。

3,己進城或準備進城的放棄農地,得點補償,有利於城裡生活,同時留在農村的人就相應擁有更多土地資源。

4,立志農業者可通過鄉鎮政府快速低價低成本得到相當規模的土地。

5,大規模低成本低價經營土地者必須按國家種植結構種植,主要從事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大宗糧油作物,減少與小農戶競爭,可調整供給,利於供需平衡。

6,享受政府地租補貼大規模經營者,必須按一定規模(比如50畝扶貧一戶)附帶扶貧幫困任務。

順勢而為,循續漸近,用10年20年時間就可實現農業振興,農村美麗、農民富裕。望國人討論。


婁一LGS


流轉費用的高低不是主要的,主要看如何.經營,利潤肯定有,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爭著搶著去承包啊!


濤濤河水爽晶花


弄法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有的人一畝五百元一畝流轉的土地種糧虧本,有的人一千塊一畝流轉的土地反到賺錢了!


俱鋒農業


看來國家補貼一畝地得一千多啊


鼓搗貓GM


種糧大戶的收入與地的產出沒多少關係,收入是補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