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明明可以和德军夹击苏联,为何还要去招惹美军?

__满脸阴霾


方圆论坛观点!

原本二战时期日本就根本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二战时期日本的头号假想敌就是苏联。其实这也是美国的祸水东引政策。苏联自从成立之后就受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慌。所以不管是英法还是美国都很敌视苏联。英法通过不懈的对德国妥协退让来诱导德国向东发展,最终使得苏德开战。而美国对日本也是如出一辙。美国从二战之前就一直在为日本提供大量的军用物资,比如钢铁,石油,橡胶等。据战后史料解密,二战时期日本所耗费的所有军用物资能源,美国为日本就提供了70%。美国这么大力气的扶持日本,就是想要苏联和日本打起来。以此来削弱苏联,降低苏联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性。


事实上日本一直都没把我们当回事,也怪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代,国力衰弱。七七事变之后,原本日本号称三个月就可以灭亡中国,然后挥军北上进攻苏联。计划是挺好,但是日本低估了中国的抵抗意志和决心。日本不仅没有得偿所愿,反而使得自身深陷在中国战场之上。虽然当时的中国打不过日本侵略者。但是也有效的把大部分的日军死死的拖在了中国战场。从而使得苏联远东地区所用的压力极大的削弱了下来。日本也没有那个能力再去大规模的入侵苏联。


本身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美国是极力反对的。因为绝对不可能允许日本独占中国利益。他们希望日本可以和苏联死磕。但后来眼见无望之后,并且日本越来越不受控制之后,他们也觉得日本和中国死死纠缠在一起最符合美国的利益。那样的话美国就能从中日之间左右获取利益。美国根本就不在乎中国的死活。要不是日本更进一步的侵犯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之后,美国自己坐不住了,生怕日本更加强大之后会威胁到美国自身安全。所以才会使得美日两国关系僵硬化。


美日关系真正破裂是在日本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后,美国感到了日本极大的野心,美国随即断掉了长久以来对日本的能源物资供给。并且开始封锁日本海域。而日本一方面懊恼美国断掉自己的能源物资,另一方面,美国封锁日本海域严重的威胁到了日本,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开始有点疯狂了。日本人认为他们应该给美国一个教训,或者说警告。所以日本悍然的策划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一方面日本想要打破美国的海军优势,另一方面,日本打算迫使美国屈服于日本,很多日本极端分子张狂的认为美国只能生产玩具,而造不了军舰,坦克和飞机。他们选择性的忽视了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最终的结果就是偷袭美国从而加速了日本的败亡。


原本日本如果没有侵略中国的话,他们是有机会和德国共同攻击苏联的,但就是由于日本的狂妄,导致日本的大部分兵力都陷在中国战场,使得日本再没有过多的能力去和德国夹击苏联。而日本触犯到美国的利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日本很清楚自己的短板,那就是极度缺少能源物资,所以日本想要不断的开拓获取能源物资的渠道,而日本的南下东南亚策略可以说是严重影响到了美国的利益。而之后美国断掉日本的能源物资供给更是给了日本致命一击。日本除了反抗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如果日本不反抗的话,那之后日本只能受制于美国,所以,实际情况也容不得日本做再多的考虑。只能选择对立这一条路。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二战时期,日本的确可以与德国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苏联,进而扳倒这个庞然大物,实现两大轴心国顺利会师的目标,但是日本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这一计划。

上世纪三十年代,军部开始掌控日本政治走向,关于日本扩张问题,军部内部分为两派,陆军部希望通过扩大对华战争,占据更多土地,尤其是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日本计划,通过深耕满洲,实现工业化,扩充实力,进而与苏联争雄。

其时苏联已经完成工业化,工业规模和产值跃居世界第二,尤其是重工业,更是远远强于日本,陆军部认为以日本的工业和军事实力,短期内无法在地面战争中击败苏联。

陆军部的看法有一定道理,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被史学界称为“一场秘而不宣的战役”,也可以看做是双方的一次摸底行动,此战虽然由日本挑起,但日本方面明显准备不足,无论参战人员数量,还是火力配备,都有仓促上马的嫌疑。

日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狄州立冰将军,因为担任过日本驻苏联武官,自诩“苏联通”,他在战前告诉部下:“此时的苏联红军跟日俄战争时的俄军没什么区别”。

与日本的草率相反,苏联方面对日本的举动异常重视,其时“大清洗”尚未结束,许多成名的将领或者有经验的指挥员遭到处决或者监禁,战斗力大大受到影响,但苏联却第一时间派出了军中后起之秀朱可夫将军。

初出茅庐的朱可夫虽然对日军缺乏了解,但在调兵遣将方面毫不含糊,他充分利用苏联在后倾保障方面的优势,以数倍的炮火对日本军队狂轰滥炸,至战役结束,苏军共计消耗弹药三万一千吨,而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也不过耗费弹药八万吨。为此,西伯利亚铁路不得不连续两个月满负荷运行,以支援战斗。

苏联装甲兵,更是占据绝对优势,光是8月20日的总攻,苏联就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远远超过日军装甲部队的总和,战争中多次出现日军步兵对阵苏联坦克的画面,虽然日军曾创造过“燃烧瓶之夜”等以弱胜强的战例,但苏联很快取得优势,并攻破日军防线,让依旧沉浸在日俄战争胜利中的日本将领大吃一惊。战后,引发冲突的日军第23师团小笠原中将更是引咎自杀,以谢天下。

日本的失败可以看做是内部意见不统一情况下的一次莽撞出击,战后日本陆军对内严厉追责,长期存在于日军内部的下克上风气被彻底铲除,

而苏联,明显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所以快刀斩乱麻,以战止战。战争刚一结束,苏联就启动和谈,见好就收。

此战过后,日本内部海军派占据优势,南进成了主攻方向。

除了诺门坎战役造成的影响,日本和德国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也是未能携手出击的重要原因。

德日虽然是轴心国,但由于地理位置遥远,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双方的关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密切,一战后,日本以战胜国的姿态抢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从背后给了德国一刀,双方一度反目,希特勒上台后,出于扩张的考虑,修复了日本的关系,但在日本看来,与德国一起对苏联作战并不划算。

从苏联地图来看,苏联的工业区和大城市都集中在靠近欧洲一侧,那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也相对良好,德国进攻苏联,很快就可以获得回报。而日本如果要对苏联进攻,除了远东地区个别城市--例如海参崴,就必须要穿过辽阔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遍布沼泽湿地,人烟稀少,交通落后,更可怕的是,西伯利亚的冬天极度寒冷,就连俄国人自己都不愿意过来。

以日本的人口和国力,如果完整占领西伯利亚,根本没有余力再对苏联发动进攻,而且还必须放弃更加有吸引力的中国,明显得不偿失。

除此以外,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为了全面占领中国,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光是南京保卫战,日本就消耗了诺门坎战役三十倍的丹药,无力再与苏联全面开战。

两相对比之下,日本暂时放弃了对苏联作战的念头。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节节败退,日本内部对苏作战的呼声再度高涨,德国也希望日本和土耳其能够加入对苏联的作战,从东部南部夹攻苏联,毕其功于一役,但随着战役走向的转折,两国都放弃了对苏联作战的企图。

当然,苏联对日本也并非毫无防备,一直到日本全力南进,苏联才把远东地区的二十个亚洲师抽调回西线,给了德国致命一击。



日慕乡关


一是日本陆军真心打不过苏联,二是因为不信任德国。


日本和德国相互都并不是真心当盟友,其实是同床异梦。


就算二战结局是轴心国胜利,日本和德国也不可能和睦相处,所以著名的科幻美剧《高堡奇人》中,德日瓜分了世界,美国部分以落基山脉为界,东边是大纳粹德意志帝国的北美区,以纽约为总部;西边是日本的太平洋合众国,旧金山是其首府。


然后冷战在德国和日本之间展开。


现实中也是,即使在战争中,德国日本也是各怀鬼胎,互相背叛互不信任的,比如在1939年诺门罕冲突爆发后,8月份战斗进入白热化之际,日本最信赖的同盟国德国竟与苏联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被德国人忽悠了的日本首相平沼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丢下一句话:“欧洲的情势复杂奇怪”,遂宣布总辞职,结束了平沼内阁在政坛上的短暂生命。


所以到了1941年,德国撕破协议,向苏联突袭的时候,希特勒和德国外务部长紧急召见日本大使讲:“如果日本方面“感到在南进中有困难的话,欢迎日本北进协助德国进攻苏联。”


可这次日本人没人敢信了。万一日本和苏联打起来,然后德国人和苏联人再停战怎么办?这群白皮狒狒说到底血缘关系比日本人近啊!


结果日方研究后决定:如果在北方苏德战场出现对日本有利形势时,日本方面才能参加对苏作战。


那什么是有利条件呢?


据日军参谋本部估计,当时苏联方面的远东军约有30个师,兵力约70万人,坦克约2700辆,飞机约2800 架。


在日军制定的计划中,对苏发动进攻的前提条件为,苏联远东军西调50%。按日军参谋本部估计,日军发动对苏进攻时的兵力,应该至少不低于25个师团(日军的师团兵力约比苏军的师兵力多25%左右)。也就是说要等到拥有2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日军才可能北上啃苏联这块硬骨头。


可让日本人失望的是,哪怕是到了战局最危险的1942年,苏联也坚持住没把远东军调走,始终留着他们来对付日本人。


所以整个战争中,日本关东军一直趴在东北没动,(当然战后关东军战士还是北上了,不过是做为奴工)


闭家锁的红枫


有句话如此说,锤子的眼睛里谁都是钉子。这个用来比喻二战初期日本的军事政策会有几分相像。

那时候,日本是一个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虽已晋升为列强之一,但家底还是不算太厚实的。当时日本陆军已深陷中国战场,如果北上进攻苏联,不仅实力有所不逮,同时要消耗更多的国家资源。


但这样,日本海军就不干了,因为如果进行这样一场战争,日本海军是没有什么作为的。淞沪会战中,日本海军长门级战列舰来了,主炮都没得放,因为在日本军部看来,没有值得开火的目标,这时候日本国家体制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在明治维新之前是日本的战国时代,那个被称作万世一系的天皇,其实完全是一个空架子。后来,虽说立宪归政于天皇,成熟的议会政治也没有搞起来,国家权力完全在诸藩手上。这两个大藩完全垄断了军政权力,萨摩藩控制了海军,长洲藩执掌了陆军。两藩本是世仇,各自执掌陆海军,由此开启了日本陆海军在整个二战中的龃龉恩怨。


作为岛国的日本,海军一直获得了优先的发展权。二战时日本海军已经是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大海军,如果北上进攻苏联,这一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就没有多大的用处,在诺门罕战役失败之后,日本军部充分认识到了陆军和欧洲军队的差距。

如果仔细看,日本陆军都还像一支中世纪的军队,不说和欧陆军队在运输和装甲武器方面的差距,就连指挥官都普遍使用军刀,并且有的机枪也装备刺刀,这说明日军还对肉搏战术的重视,也说明了日本军事理念的落后,如果深入苏联辽阔的国土,出动的军队数量决不会少,这样在东亚的战争肯定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停了下来,而后勤的消耗也让资源匮乏的日本承受不了,限于国力所以进攻苏联实在是勉为其难。


而南进占领东南亚,同样可以牵制英国的军力,对德国也是一种支持,并且可以发挥日本军队的长处——一支实力不凡的海军。从国内政治来说,也能使海陆军之间的战争任务得到一种均衡。

进攻东南亚能让日本的海军派上用场,也就是让锤子去敲钉子,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的那段时间,日本海军确实打得顺风顺水,不仅横扫了东南亚,同时也威胁到了澳大利亚。这也说明了日本下重金海军战力的强悍。当时的日本军部的计划,只要偷袭珍珠港打痽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日本就立于不败之地。

按照当时两国海军的实力对比,这也没什么问题,这种只计算存量不计算增量的政策是有问题的,最终日本也为这种钉锤思维付出了代价。


在太平洋战争中,面对财大气粗的美国,日本海军对军舰的战损的恐惧程度完全可以用病态来形容,珍珠港战役在完全达成了战术奇袭的前提下,因为害怕美军的反击,本已准备好的第三波攻击又中途取消,两艘威力巨大的战列舰“大和”和“武藏”因为觉得太珍贵一直不舍得派出作战,最后弄得没油加被饥为旅馆部队。以事后诸葛亮的蠢想,如果能像俾斯麦号那样去搞搞破交战多好,也不会最终死得憋屈。

所以,日本没有北上夹击苏联,主要是和日本当时的军事准备相关的,假设制造军舰的投入用来装备陆军,很有可能就选择北上战略了,但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能不能登陆都成问题,这又是一个两难,谁又说得清楚当时日本该怎样决策呢?


皓月千山


日本在二战当中没有与德国夹攻苏联,主要原因有有以下几个:

第一,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威胁到了美国在亚太的根本利益并会对美国地缘政治安全造成威胁,结果引来了美国的全面制裁:而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橡胶、铝材等战略物资的禁运导致日本的军事机器有停止运转的危险,一旦日军的军事机器停止运转,那么资源贫乏的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成果就会化为乌有。在这种前提之下迫使日本只能孤注一掷挺而走险地南下去东南亚抢夺战备物资,在当时亚洲的东亚、北亚与东南亚只有东南亚才有日本需要的石油与橡胶和铝材等战略物资。当时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从东北掠夺了大量的煤炭、铁、铜等重要的战略物资,可是有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日本在中国得不到,那就是橡胶和石油(因为当时的中国被认为视贫油国,而且橡胶也很少有),所以日本就把目标所定在了南亚地区,尤其是荷属东印度群岛,也就是现在的印尼。

二战前的西伯利亚没有发现石油(现在俄罗斯在西西伯利亚的秋明油田是在20世纪50年代勘探,1964年5月第一口油井投产的);只有热带地区产出的橡胶更是寒冷的西伯利亚不可能拥有的。而且当时的西伯利亚并没有勘察开采大量的铝矿以及与之相关铝矿石的提炼工业。二战前苏联的铝矿主要产自乌克兰,在基辅会战会苏军丢失了乌克兰的大多数地区,苏联本身也要靠美国的铝材援助;在现代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铝矿开采与铝材加工也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更何况西伯利亚地区在当时开发程度比较高和经济比较发达的以新西伯利亚和鄂木斯克等地为代表的西西伯利亚地区离当时日本占据的东北距离过于遥远;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在二战前开发程度比较低。

相比之下寒冷、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并且缺乏石油、橡胶、航空铝材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西伯利亚远不如温暖、相对经济比较发达(东南亚在当时的欧洲殖民者开发之下经济发展的不错)、而且拥有石油、橡胶、、航空铝材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东南亚吸引力大。二战前夕,印尼曾年产油1000万吨,为东方首屈一指的石油产地。在1942年日军南下时先后夺取了印尼婆罗洲东部的巴厘巴板油田和苏门答腊岛油田。这些都是日本非常需要的。

第二,与二战前的日本决策层失误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在旧日本军部是海军派占上风,海军派力主南下,陆军派则力主北上;而在日本,海军的地位比陆军高。在当时日本国内的舆论机构蒙蔽下,很多日本人的确不知道美国的工业潜力。在日本海军决策层当中大多数人对美国的实力认识不清楚;虽然日本军部当中也有少部份人对美国的国力有清楚的认识(例如在美国呆过的日本五十六就对美国的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结果是对美国国力认识不是很清楚的占据了上风。最终的结论是对美国宣战.

第三,日本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实力:甲午战争中日本战胜了腐败的清帝国;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人充昏了头脑,加上日本民族有赌徒的民族性格;认为自己全力一搏可以与欧美白种人建立的大帝国放手一搏。日军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想法跟当年日俄战争和甲午海战一样。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其实日本就是做梦也没真打算能彻底打败美国。它的如意算盘是:先发制人,干掉美国的舰队,占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和保卫日本本土至关重要的西南太平洋诸岛。趁着美国被打懵还没醒过神来的时间,确立起它所谓的自给自足的绝对国防圈。在对美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让美国奈何他不得,和它签订城下之盟,认可日本的地位。

其实日本在二战中没有北上而是南下与中国很多网友鼓吹的诺门坎冲突导致日本决策方向的变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和民族缺少战略眼光和具有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独裁者操纵国家舆论全面控制媒体蒙蔽闭塞了民众的视听,导致日本国内绝大多数民众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不足。日清战争与日俄战争的胜利也让日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美国发动太平洋战争让其走上了一条万劫的不归之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最高决策层的失误代价是让整个日本民族来买单: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全国主要城市成为一片废墟;日本在日清战争、日俄战争、1942年以前对华侵略的成果化为乌有,日本民族重新龟缩至日本列岛,所有的一切归零而重新开始。


铠铉326


题目就很可笑,日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什么要去帮助德国?为什么要去严寒的西伯利亚个俄国人去磕?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尤其是缺乏石油,如果没有石油,那么日本军队就算再强大也会趴窝。所以,日本长期依赖石油进口,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为什么没有向中国宣战的原因,因为如果一旦宣战美国人就会切断对日本的石油贸易,这是日本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是德意日轴心,那么日本多少都要配合一下德国,虽然两国相距半个地球,所以日本很默契的开始调整外交政策,走上了和英国对抗的道路。由于损害了英美等国在东亚以及东南亚的利益,美国以石油禁运的方式报复日本,导致日本石油匮乏,战斗力大打折扣。

当然,日本不会放弃同德国结盟而转向英美鬼畜的,现在既然已经撕破脸,干脆以战争的方式来回应美国的石油禁运。所以,日本自然而然的就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

另一点,日本的旗号就是大东亚共荣,所以日本在入侵东南亚的时候曾经以帮助当地人独立的旗号,实际上效果还不错,很多南洋土著都曾站队日本。在美国缓过劲来之前,日本在南洋一度无往不胜。

所以,对于日本来说,南进更符合日本当时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被惹毛的美国发动了几乎全部的战争机器,把日本吊着打,最终日本也只能无条件投降,认美国当爹。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因为日本是典型的后发国家在扩张中没掌握好平衡和尺度导致暴走灭国的案例。

要看这问题,就得从历史看,日本从甲午海战到日俄战争、再到一战捡便宜分红利,日本靠战争吃了太多好处,此前路子太顺。此后日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大萧条来了,扩张需求愈发强烈,然后搞了九一八,弄了一个伪满。说明真正的战略错误,是没有战略,日本当年更多是把军事战术上的胜利当做战略上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一直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战略意图和长远规划,或者说日军没能意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将战争所要达成的目标和战争割裂开来。正如《军国幕僚》说的“胜利”是对于目标而言,没有确定的目标,怎么判断“胜利”?日军参谋们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他们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包括他们自己在内,没人知道。”从始至终就没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都没有明确长远战略,还谈什么大战略。如果侵华的目标是彻底灭亡中国,那又中途北上打神马诺门坎,与德国一起从苏联身上揩油?这种更像是饥饿式的营销,似乎哪里有点市场,就以“饿狼”式的激情猛咬过去。。。

日本无论是从资源、工业基础、技术水平、人力都是无法与当时苏联抗衡的~与德国夹击不过是一副幻想图,前提是苏联彻底崩溃~以此前精锐的关东军以“冲突”的模式挑衅苏联,结果被苏联机械化部队打的落花流水,让日本北上彻底没戏。即使在苏德战争前期,苏联明显处于被动时,日本也不会再去碰苏联了,有句俗话,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正因为诺门坎的失利,导致南下。。

即使南下日本战略目标依然没有明确,如果为了完全占领中国再彻底殖民中国,为何又中途进军东南亚,对美国宣战?如果侵华的目标是为了保住东北和长期殖民台湾并最终沦为日本领土,那么根本就不该爆发全面战争,喊出“三个月灭中国”的2B口号和想法。不仅掀起中国抗日高潮,又侵害列强在华利益导致美英反制禁运掐脖子。

当年日本有个奇怪现象,越是高层越主张缓进,越是中下层,越强调(少壮派)速战速决坚决扩张。为什么?战争财都被上层发了,中下层也想通过战争分红利啊!

日本进攻美国珍珠港另一重要原因,虽然日本也知道自己实力不如美国,但想通过偷袭消灭美太平洋舰队~逼美国退出西太平洋,放弃太平洋西岸,那日本面临的资源问题将获得极大缓解。只要干翻美国西岸的海军,美国就极有可能被迫答应放弃中国,以此作为与日本媾和的条件。就算美国工业强大,现存武装被消灭后,恢复也得有个过程才行。趁着这个空档,日本可趁机占领中国和东南亚,给自己提供足够的资源基地,待日后与美国争夺更多的地方。


斯图卡98


二战几个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并不是一条心,各怀鬼胎,互相利用。德国的目标是欧洲及俄罗斯,日本的目标是中国及东南亚,意大利就是个打酱油的,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目标,只是想跟着德国混。它们甚至互相防备,比如日本,它对德国还是有所防备的,它甚至担心苏联一旦被德国拿下,它即使占领了中国,接下来它也得面对强大的德国集团,它说不定也会成为德国的下一个目标。中日战争过程中,德国跟中国就没有断过联系,甚至得到了德国的一定支持。日本打中国都已经很吃力,它此时根本不愿意也不可能再去招惹苏联,把苏联的炮火引到自己头上,去帮未来不可定的德国。至于日本为什么去招惹美国,其实并不是日本傻傻的主动招惹,而是美国自己的战略安排。日本最初打中国,美国是支持的,就跟现在的美国一个德行,唯恐天下不乱,到处煽风点火,等小德国日本打的骑虎难下了,它开始出来收拾残局,断了小日本的战略物资,反过来支持苏联中国,小日本已经进退两难,搂不住火就去给美国点颜色看看,美国用珍珠港事件就大张旗鼓参战了。战后美国独霸世界几十年,是二战获利第一。很多人习惯用道义去衡量美国,其实美国人骨子里没有道义这个概念,只有利益,在利用面前六亲不认。


茶余饭后坐问道


日军发起进攻时机过早,其取得战果是败仗。

日本虽然狂妄,但不白痴。诺门坎战役,就是日本对苏军事势力的试探,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有效的军事力量,更不可能允许他们开辟第三条战线。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就向北或向南进行过战略讨论。

诺门坎就是试探行动,但在苏军强大的地面力量面前,溃不成军,以失败告终。

这时,日本已经意识到自身陆军的欠缺。但是整个军队需要的石油橡胶,不在北方,而在南方。

美国的制裁加剧了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质的短缺,陆军力量欠缺,攻击方向资源欠缺。

而海军力量可以和前期的英美列强掰腕子,南方有可开采资源。所以,向南,向美国开战,就是日本的选项。

反过来,北方当时如果有已探明资源,日本绝对会去死磕苏联,而不是美国。

跟美国打其结果,日本一些高层也是清楚的,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一直想与美国重新谈判。但在日本国内小环境与国际大环境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看似陆军很能打,其实,他们的资源都是给了海军。毕竟,日本是个海洋型国家,不是陆地型国家。

看看苏德,这两个国家陆军实力和技术发展方向就明白了。

从美国二战军事力量发展,也可以看出来。美国军事力量,偏重于海军。军舰爆了N多条,陆军就靠个谢尔曼称门面,遇到老虎豹子,打得是满地找牙。当然,遇到日本的小豆包,那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呵呵。

日本南进或北进,主要还是资源战略上的考量,苏德战争爆发后,太平洋战争也随之爆发,这时的日本,已经没有军事力量去夹击苏联了。它的主要中心已经转移到太平洋地区。

南亚,中国,太平洋,将日本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目标,完全牵着住和力量分散。

前期是精兵良将,后期是老弱病残,基本上是德日两国的写照。


虎王73699653


这个疑问也是很多具有战略思维的国人一直耿耿于怀的纠结。德意日三国结盟,为什么不夹击苏联?反而另辟战场徒树强敌,以致西线德国战败,东线日本战败?法西斯灰飞烟灭!

我认为,一日本本有夹击苏联的战略意图,而且付诸行动,但效果不佳,虽然打了个平手,却也失去了皇军必胜的狂妄。二,苏联的妥协,苏联为了不被两面夹击,在打了一仗后,主动与日和谈,从前期的支援中国抗战到不支持,并且承认伪“满州国“,与日本签定和平条约。三,日本内部的不统一,陸军,海军分岐很大。四,这一条是最关链的一款,即美国的态度,事实上,美国坚决反对德国日本的侵略战争,西援苏联,东援中国,硬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而且以制裁,围堵打击日本,日本资源贫乏,太平洋是日本的生命线,为了打破封封锁,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走上了灭亡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