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在岛上如何能牵制内陆的后金的?

拉玛西亚的朝阳


先上地图,皮岛就在这儿。位于黄海海域,鸭绿江出海口。在明末清初,皮岛这个位置恰好处在明清朝三国交界之处,地理上更靠近朝鲜一些。

毛文龙驻守皮岛,是当时被后金撵的实在没地方跑了,打又打不过人家,于是屯兵这个海外孤岛,欺负人家后金没有海军,偶尔跑到陆地上去骚扰后金一波,这就是所谓的牵制之策。


之前在《明朝那些事儿》上面有提到,因为毛文龙的背后捅刀子这种行为,成功的牵制了后金大举进攻辽西的军事行动,说是努尔哈赤不得不在辽河流域留下一些人来驻守,防止被偷家。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都是在给毛文龙脸上贴金。

真实的历史上,毛文龙不但没有很好的发挥牵制作用,反而谎报战功,坐视自己人被攻杀,而且还通过和后金进行粮草贸易壮大了敌人的实力,帮助后金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饥荒危机。


像谎报战功,这一项,毛文龙在天启三年十月的奏疏是这样写的:

平辽总兵毛文龙塘报
刘爱塔之死遣张盘潜师夜起遂复金州今欲据金州以图三卫又报奴欲西犯榆关遣师渡江以伐其谋暗置空营更易旗号于是有满浦昌城之捷斩获奴级一百三十八颗获奸细四人及夷器等物奴耳目乱于梆声手足触于地炮东西奔命人马饥疲自相践踏而死者二万余人马三万匹

而后来毛文龙的上司袁可立查实后发现是这样的:

上谕兵部著该抚查明登莱巡抚袁可立奏刘爱塔事洩而金州空沈有容有登兵势寡四不可守之议而张盘毅然入而据之此毛文龙所以有金州已复之报也奴酋闻金州有人率众以至张盘退居麻洋岛此沈有容所以有九月初二之报也此金州复与不复之实也至于满浦昌城之举当以赶杀首级获奸细夷器等项为实功而不交一锋致奴死二万余人马三万匹其数终有不可考然其分兵设奇举火放炮使奴东西奔驰如弄于股掌之上当优叙以为用谋者之劝 上降敕谕奖励赏文龙银一百两蟒衣一袭又发帑银三万两劳赏诸将士并命所司议处钱粮接济

总的来说就是毛文龙虽然有牵制建奴之功,但是谎报战功吹得太过了。

除此之外还有杀良冒功,根据《朝鲜李氏实录》的记载:

文龙守身弥岛,在陆汉人,皆被胡兵所杀。贼既退.毛兵出陆作乱,攻陷碧撞、广坪等堡,驱掠子女财宝。文龙又募汉人,斩朝鲜人被俘逃归者三四千人,称以贼级,以捷奏闻……时文龙乘贼有无之隙,纵兵杀害,剃头作勒.以邀功赏.我人之被杀,不知其数,女人及未冠者,益不保。

当然,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当宁远城被努尔哈赤围困时,天启皇帝给毛文龙下旨,命他火速出兵直捣后金大本营,间接的支援袁崇焕,并承诺招办就加官封爵。结果毛文龙只是畏首畏尾,没有出兵,事后天启皇帝非常恼火,据《熹宗实录》记载:

得旨功罪原分两途信赏必罚系朝廷操柄毛文龙即使有功岂得代人赎罪况奴酋入犯文龙全不知觉牵制安在辄敢言功乃为失陷封疆之人求宥藐视朝廷是何法纪念海外孤军姑不究。

慌忙之下,毛文龙声称自己出兵打过海州。结果又被蓟辽总督阎鸣泰质疑,原因是海州距离毛文龙最近的陆地据点也有千里之遥,而且并没有收到海州有过战斗的奏报,随后戳穿了毛文龙的谎言。自此之后,朝廷对毛文龙越来越失望,几乎弃之不理。



接着天启七年,八旗军攻陷了毛文龙在陆地上的据点,逼得毛文龙彻底退守皮岛。这一仗毛文龙输得很惨,陆地根据地的丧失,也让毛文龙失去了所谓的牵制作用。

之后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继位,后金也赶上了最为严重的饥荒,根据《清实录》的记载;

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处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

这点在《明季北略》上也有提及:

春三月满洲大饥

于是皇太极派遣镶黄旗副总兵王子登出使皮岛,以谋求合约。根据《满文老档》 的记载:王子登到达皮岛之后,除了对毛文龙采取招降政策以外,还有就是大批量的购粮。

这次购粮,除了缓解了后金的危机,还给大明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在之后不就,宁远、锦州、登州包括皮岛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军粮不济,而且引发了小规模的兵变。

随后明政府把责任推给毛文龙,这驱使着毛文龙在走私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后毛文龙几次申请军需,大部分都用在了和后金的贸易中。最有说明力的,是毛文龙给黄台吉的第四封降书,信中毛文龙向后金方面担保布帛等物供应顺畅,证实了皮岛马市同后金交易的事实,并非明朝官员集体信口开河。



也正是因为这些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大明进一步战略的实施,所以袁崇焕才会想杀掉这个不听话还耽误事的毛文龙,来实现自己的军事构想。


火器工坊


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东之西朝鲜湾中,岛屿并不算大,只有约19平方千米。最开始叫椵岛,据说是因为岛上都种满了椵树,后来毛文龙上岛后,因自己姓毛,特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寓意,将该岛改称皮岛。

毛文龙最早来到皮岛,是在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当时毛文龙偷袭后金要塞镇江(今辽宁丹东市),给后金造成了重大损失,于是后金率军进入朝鲜追杀毛文龙,毛文龙考虑到后金兵不习水战,便退守到皮岛,并以此为据点,招抚辽东难民和牵制后金军队。

当时,后金所处的地理位置,实在不是一个好的位置,因为它的南面,是大明帝国,北面是朝鲜王朝,西面是蒙古,东面是毛文龙。换句话说,当时的后金处于蒙古、朝鲜、毛文龙、明帝国四方围困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中,后金实际上很难有所发展。

因为,后金不管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只要它的军事主力长期远离老巢,各方力量就可以趁机偷袭后金的老巢,让他们顾此失彼或进退失据,从而有效遏制住后金的发展势头。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因为当时的朝鲜和明帝国军队都已经丧失了野战能力,而蒙古已经被后金揍得叫苦不迭,又哪里敢去主动招惹后金呢?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大家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因为害怕后金的报复,所以很多时候,后金在攻打朝鲜、明朝或是蒙古的时候,其他势力都不敢从背后出手。

唯一的例外,就是毛文龙。因为,毛文龙的部队是他从无到有新建起来的,并不是大明帝国原先的腐朽军队,所以具备打野战的能力。更关键的是,毛文龙的老巢在海上,当时后金还没有海上力量,贸然出海等于送死,所以毛文龙不用担心后金的报复。

虽然说,毛文龙所拥有的军事力量,和后金相比,根本不是同级别的对手。但问题是,当时蒙古和朝鲜都在背后默默支持毛文龙,偷偷给他送人送钱送武器,并提供各种便利。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后金的军事主力离开老巢后,虽然蒙古、朝鲜和大明的军队不敢去偷袭后金的老巢,但毛文龙却可以,他在这几方势力的支持下,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后金的地界进行骚扰和打游击,甚至拦截后金的后勤供给。

因为毛文龙的存在,后金自然无力举行大规模的劳师远征,它最多只能在边境线上狠狠揍一揍蒙古、朝鲜或朝明的军队,至于说彻底征服蒙古和朝鲜,那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就更不用说挥师南下入主中原。

事实上,在努尔哈赤时期,以及皇太极初期,后金的对外扩张,一直处于类似的困境中。换句话说,后金想实现征服大明帝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先实现长城以北地区的统一,而要统一长城以北,就必须先把朝鲜和蒙古彻底征服,但想要彻底征服朝鲜和蒙古,就必须把毛文龙这支游击部队给清理掉。

但问题是,后金想要真正意义上的清除毛文龙,就必须把朝鲜和蒙古先彻底征服,否则,毛文龙之类的力量,就随时会在蒙古和朝鲜的支持下,漫无边际的发展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后金就陷入一个死循环之中,他想彻底征服蒙古和朝鲜,就必然要劳师远征,而且战争进行的时间也会拉长,这样毛文龙就可以大而皇之的深入敌后打游击搞破坏,后金又不得不收缩战线。如果后金集中全力去攻打毛文龙,毛文龙又一溜烟跑回海上,就算后金能够重创毛文龙的势力,但因为有蒙古和朝鲜的存在,毛文龙也可以迅速恢复实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确是一步臭棋。因为毛文龙被杀后,后金终于从四面受制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它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征服蒙古和朝鲜。而等到征服完蒙古和朝鲜后,所谓的宁锦防线,就完全成为一个摆设。

而且,因为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所导致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毛文龙的军事集团,都集体选择倒向满清,这份力量有多强,我们只需要知道,满清一共有四个汉族王爷,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除了吴三桂其他三人都是源于毛文龙一系。

当然,我这样说毛文龙,也未免太夸大了毛文龙的历史地位。但是不论怎么说,毛文龙作为制约满清的重要一环,被明帝国自己挑破了,也实在是满清的一大幸事。


我是赵帅锅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虽然后金连续击败明军,并相继攻陷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重地辽阳、沈阳、开原、铁岭等大小城池,但是总体来说并不占优势。正如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明朝即使“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意思是说,虽然明朝因为经年用兵闹的本国兵疲财尽,但是它把全国的物力、财力和兵力都集中在一个局部地区,还是相当充裕的。所以,努尔哈赤在攻克辽沈后便急忙将都城从赫图阿拉城(新宾)迁到沈阳就是为了时刻关注明朝的军事动态,以备随时调整策略。这样,后金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山海关方向。同时,后金虽然擅长野战,但却没有一支成建制的水师舰队,这才为毛文龙的做大提供了先决条件。

毛文龙第一次走进明清史时,他的职务不过是一名小小的练兵游击。本来他是被当作一名炮灰出场的,谁知毛文龙一出手竟打出了个“镇江大捷”,着实让巡抚王化贞意外。1621年,毛文龙趁后金立足不稳,趁机率200余人偷袭镇江(今丹东),并斩杀后金守将佟养真父子。努尔哈赤听闻十分震惊,立刻派八子皇太极、侄子阿敏率八旗军前往剿杀。毛文龙势单力薄,只好退往朝鲜。八旗军向朝鲜索要毛文龙,时为大明属国的朝鲜坚持给予保护。随后,毛文龙便在朝鲜的支持下在皮岛设立大本营。毛文龙进驻皮岛最大的军事意义是让后金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皮岛位于鸭绿江入海口,岛上多山,四面环海。更重要的是皮岛介于中国与朝鲜之间,且与辽东沿海岛屿距离很近,可以虎视辽东半岛。

毛文龙占据皮岛后,不断袭扰辽东诸地,并派人潜入后金控制的区域策反降满汉官,煸动辽民起事。出于利用毛文龙对抗、牵制后金的目的,朝鲜对毛文龙给予了大力扶持——在义州、安州、黄州一带划出大量闲田,使其军民驻耕;免征商税,以助军饷;输送粮草,解其十万军民生计。于是,毛文龙军势大增,并趁努尔哈赤专注用兵于西线之时,不停地由东线侵袭辽东半岛,先后收复了宣川、定州、龙川、铁山、满浦、三山等十余座城池,使后金不能专心在西线进攻明朝。当时满人有言:“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大福读史


熟悉明清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时被袁崇焕所杀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就率军驻扎在皮岛上,因地理位置特殊,对后金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那么,这个皮岛是如何的什么地方?当时是怎么牵制后金大军的呢?

1、皮岛旧属金州卫,今为朝鲜领海

明朝初年,为加强海防,朱元璋在辽东关岛设置金州卫、复州卫、海州卫、盖州卫。其中的金州卫的卫所在金州,其东西南三面临海,南有南关岛、双岛、三山岛,东有莲花岛,东南有金线岛,再往东有皮岛、长行岛,西南有铁山岛,东北有萧家岛。

皮岛位于鸭绿江口,处辽东、朝鲜、登莱二州中间地带。《明史》载,皮岛又叫东江,临登莱大海,长80里,不生草木,北岸与后金界隔80里海面,东北海就是朝鲜。“岛上兵本河东民,自天启元年河东失,民多逃岛中。文龙笼络其民为兵,分布哨船,联接登州,以为掎角计”。

2、皮岛是如何成为毛文龙根据地的

《明史》对毛文龙以皮岛为根据地的记载较简单,《明季北略》则较详细:

毛文龙先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任内丁千总。在武举考试中,名列第六,升任百户长、辽阳千总,3年后升任为辽阳守备。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袁应泰命其督造火药,两个月完成,加游击衔。辽东巡抚王化贞爱惜毛文龙之才,特招为练兵游击。

随后,王化贞命毛文龙率千总张板等4人、兵200人、海舟4艘、500石军粮到辽东募兵。毛文龙在广鹿岛募兵2000人,留守备苏其民驻扎、抚民700人;在店岛,留千总张继善、任光先驻扎、抚民200人;在石城岛,留张扳和何国用驻扎、抚民400家。

上述各岛的岛官,原本降清,如今见到明军到来,腰板硬了,又重新以后金为敌。毛文龙又先后收复鹿岛、长山岛、小长山岛、色利岛、章子留岛、海洋岛、王家岛、至弥串堡。所到之处驻军抚民,归者甚众。

至弥串堡本属朝鲜,200里处就是鸭绿江。过江就是镇江城,城市原本属于中国,万历庚申年间被后金攻占。毛文龙率兵97人趁夜色浓厚突袭,攻下镇江城,“献俘王化贞并捷奏”,被授于广宁都司兼副总兵,驻守镇江。

后金发兵5万要夺回镇江城,毛文龙到朝鲜借兵抵抗,最终因兵力悬殊战败,退出镇江城。毛文龙与部下商量,在附近找个海岛驻扎,专门截杀后金军。千总李景先是辽人,熟悉各岛情况,说:“皮岛最合适。”

毛文龙率兵北行500里上岛,岛上空无一人,遍地蛇、虎,全部射杀,自后就驻兵皮岛,流民争先归附,岛上聚焦有上万人。皮岛因此就成为毛文龙的根据地后,后来被升格为东江镇,毛文龙任东江总兵。

3、皮岛对后金军有什么牵制作用

《明史》对毛文龙这个东江总兵、皮岛的作用嗤之以鼻。记载道:毛文龙曾从鸭绿江一线进军长白山偷袭后金,被击败,“众尽歼”。后派兵从义州西渡江,上岛屯田,被后金守将袭击,“斩五百余级,岛中粮悉被焚”。还曾出兵袭击后金营寨等均大败而归。

后金兵征朝鲜,担心毛文龙背后偷袭,派兵攻打,毛文龙大败,撤回皮岛自守。《明史》称,毛文龙的皮岛虽能牵制后金,但他无大谋,每战必败,浪费军饷无数,只顾经商挣钱,贩卖禁用物资,靠人参、布匹发财,皮岛实在是没有什么军事作用。

但是《明季北略》是另外一番说法:

毛文龙曾对部下说:“辽东战略要地,从金州向南直通旅顺口,向北到三牛坝,向西通广宁。现在我们占据皮岛,陆上扼守建州,水上可运粮”。在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前曾说,我以97人夺镇江,皮岛募集流民90余万,各岛为犄角,接受朝鲜粮饷救济,与商人诚信交易,屯田冶铁,“斩将复城”,六七年来只受国家银150万两,米90余万石……

皮岛到底对后金有牵制作用吗?其实一个战役就说明了一切:

崇祯元年,皇太极派和硕贝勒莽古尔泰、贝勒济尔哈朗、副总兵刘兴祚率2万大军进攻东江,毛文龙率8000人迎战,后金大败,刘兴祚投降,是后金立国投降明朝的最高级别将领。刘兴祚归正后向毛文龙献计,其兄等在萨尔浒城,可里应外合偷袭破城。

萨尔浒城位于后金的大后方,是屯积粮草的重镇。毛文龙派耿仲明、曲承恩等千里奔袭,昼伏夜出,抵达萨尔浒派细作入城,与刘兴祚之弟刘兴贤、刘兴治等里应外合,攻破城池。耿仲明入城后,“斩级三千,擒生六十九人”后胜利还师。

史载:后金攻取明朝城池,多依细作内应,攻城后屠城。毛文龙的皮岛军在萨尔浒“还治其人之身”。后金于是产生了“密通书崇焕,订前约,图文龙”,袁崇焕也中计最终斩杀了毛文龙。


指动济南


毛文龙所驻的皮岛在今朝鲜的平安北道,好象后金后院里一颗地雷,但很可惜,是颗"哑雷",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地理固然重要,还得人事配合。要是驻岛部队很弱,那有什么牵制?举个例来说,古巴就在美国后院,你说它能牵制美军在世界各地的行动吗?美国若存心要打下古巴,那是分分钟的事!

这并非本人贬低毛,而是研究明清史的两大文献《明史》和《国榷》所言,都说毛文龙是废物,没有什么用!网友们若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当然,说毛文龙有功的文献也有,如《明季北略》,但权威性不如以上二部文献,而且该书也指出:毛文龙纵兵大杀难民,割人头冒功,此"文龙之大恶也",他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无力杀敌,只好杀民冒功邀赏了,而且后金攻蒙古、攻朝鲜,毛部都无作为,牵制何在?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统一事权,沒有错,而且解救了无数辽民,使之不受毛兵杀戮,至于孔有德之流降敌另有他故,而且发生在袁死后,与毛被杀无关,崇祯也一直没为毛昭雪,可见其该杀,不冤!

毛文龙早


阿斌270202161


皮岛在今朝鲜西朝鲜湾内,岛屿面积并不是很大,但属于地理要冲位置,处于朝鲜半岛、辽东半岛的海陆枢纽,所以毛文龙占据此岛时,能够从朝鲜那里获得军事补给,并对后金的后方形成一定程度的牵制。

天命六年(1621),后金攻克辽沈,当时有大量辽民逃到朝鲜的义州或相沿海域各岛屿。因此,广宁巡抚王华贞派遣属下练兵游击毛文龙,责令其沿海陆驱逐驻守皮岛、鹿岛等岛屿上的女真人,并收集所有逃难散居于诸岛屿的辽民。随后,毛文龙驻守在朝鲜弥串堡,袭取镇江城,此役被称作“镇江大捷”,据史载,毛文龙“擒(佟)养真及子送年等贼党六十人,收兵万人,旧额兵八百人,南卫震动”。

毛文龙的行动自然给努尔哈赤带来极大的震惊,后金很快就组织兵力攻取毛文龙。天命六年十一月,努尔哈赤派五千人的军队,“渡镇江,入朝鲜地,欲剿毛文龙。兵至镇江,连夜入朝鲜境内”,“文龙仅以身免”。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不断去信朝鲜,索要毛文龙。

在这一背景下,1622年毛文龙躲入皮岛,他以皮岛为大本营,建立起能够连接皮岛、朝鲜及辽东的东江镇,“辽民来投者日众,前后数十万口”,“皆卷入岛中,接屋甚盛,作一都会,南京商船,来往如织”,形成从海岸线牵制后金军队的割据力量。这就是毛文龙据守皮岛的过程。

毛文龙占据皮岛期间,利用时机不断骚扰后金,例如“天启二年八月,毛文龙遣部将陈忠等克樱桃埚、涡站”“九月,属将张盘收复金州”等等,这些行动在客观上无疑给后金带来困扰和牵制。不过,在毛文龙死后,这种困扰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HuiNanHistory


说到皮岛,便不得不涉及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人物毛文龙。皮岛,本来是一个寂寞无人知的小岛,朝鲜在岛上曾设立牧场养马,但除了牧马人之外,并没有百姓在此居住,岛上可能有椵树,所以朝鲜人称之为椵岛。明末,具体而言是1621年前后,当时的满清还叫做后金,在现今的丹东这个地方,有一座他们的要塞叫做镇江,后金的佟家(最早叛明加入八旗的家族,康熙他妈即出自其家族)负责镇守此处。当时担任都司一职的明将毛文龙,受辽东巡抚王化贞之命,对此处发起袭击,一举拿下,获得镇江大捷。整个后金境内震动,努尔哈赤动员重兵攻打毛文龙,致使毛无法回本部,只能向东撤入朝鲜。


朝鲜此时是明朝的藩属,实际上也就是盟国,所以接受了毛文龙的部队,但努尔哈赤并未就此止步,后金骑兵在这年冬天从结冰的鸭绿江江面杀入朝鲜,在今朝鲜宣川这个地方再度打败毛文龙——如此一来朝鲜国王便害怕了,担心毛文龙如果继续停留下去,朝鲜将被后金所灭,于是他给毛文龙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去海上岛屿,钱粮我们给你运来,而且后金水上不行,也不用担心安全。于是,在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毛文龙登上椵岛。他姓毛,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便将该岛改称“皮岛”。稍后,明朝便在皮岛之上设立了东江镇,毛文龙“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

明朝为什么如此看重毛文龙的皮岛?因为皮岛虽小,却能起到对后金入关的牵制作用,而且明朝还可以利用此处联络支援朝鲜以及招抚安置辽东难民,可谓以一制三。明朝与朝鲜的往来,在辽东沦陷之后完全依赖于此岛——天启六年、七年,明使两度出使朝鲜,皆在皮岛停留。
而辽东战乱造成的大批难民,也需要皮岛作为逃亡的中枢站,史载:“是后辽民皆卷入海岛,接屋甚盛,依作一都会,东南商船,来往如织,近海草木,尽于樵苏”。 当时明朝从山东半岛的登、莱二州运来粮饷,朝鲜也拿出大批粮食来支援,据说花费最高时达一年开支的三分之一(这个有点夸张,疑有误)。
最重要的,还是牵制作用。有皮岛在,后金就无法放心大胆地西进,一旦后金主力向西进发,皮岛明军就会出动袭扰后金后方辉发、耀州、鞍山驿、萨尔浒等地。但可惜,最终明军内部的权力斗争葬送了这一局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虽然拿出大批钱粮试图稳定皮岛军心,但实际上已无可能。随后毛文龙旧将刘兴治发动兵变,杀死亲袁的副总兵陈继盛。明朝派黄龙来主持岛事,发生第二次兵变,杀死刘兴治,并击退乘乱来袭的后金军队。随后第三度兵变,黄龙又被软禁。直至尚可喜率兵援朝,这才恢复。最终,皇太极发动侵朝战争,朝鲜被打败,只能成为清军的爪牙,合兵攻打皮岛,岛上数万明军民,差不多都死难于此。仅有一百多人幸存,后来被朝鲜安置到国内。而皮岛本身,随后便归于朝鲜。

最后说一句,皮岛虽然是个无法自给自足的小岛,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直到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仍有所体现,当时的“联合国军”曾组织一支“白马游击队”,驻扎在此以牵制入朝作战的志愿军。1951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海攻克此岛,并长期驻守,直到1958年才撤离。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刚愎自用的二百五崇祯帝禁止与后金的马市,弹丸之地皮岛就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黑市交易场所!毛文龙即是军人又是商人,这里是东北地区最活跃的地方。也是情报交换中心!袁帅如果要实现五年了结后金的目标,必须先将这个信息中心摧毁。通过朝鲜交易的茶和绸缎根本比不过皮岛黑市上的成色。很快东北地区平衡打破,袁离目标越来越远了。因为大明帝国银子不够,军队养不起,你只能战略萎缩!皮岛岛主毛文龙能豢养数量相当的军队,以及投靠过来的无业人员从军吃饭,全靠黑市!毛的富足让他有了诸如弗郎机的炮兵三雄,可以说是一只完全令努尔哈赤相当忌惮的一股势力。国力就是财力,你没有钱谁听你呢?有!毛文龙就是大明帝国不给银子或者不多的军饷仍能保持对大明帝国衷心的人!可惜让同样是二百五的人给杀了![抠鼻]


美国GE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

讲到明清史,就不得不说起明清易代那些事儿。

说起明清易代那些事儿,就不得不将目光放到辽东这片土地,这里是满清与明朝反复争夺较量的地方。

而这一系列的较量中,毛文龙和袁崇焕绝对是两个焦点人物。

袁崇焕像

毛文龙被袁崇焕先斩后奏之事,大家都不陌生,先不去说毛文龙此人的人品以及军事才能与实际功绩。

先来看看皮岛的地理位置。

这个小岛位于朝鲜西北登、莱沿岸的大海上,距离朝鲜很近,岛东西狭长,不生草木,但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于其离后金界仅八十余里。

后金在向西南方向宁远一线入侵明朝时,皮岛就成为牵制后金的一个重要威胁。


广宁诸将领

后金若攻皮岛,则又受到宁远等地明军的牵制。

因此后金视皮岛为一大威胁。

毛文龙是不是出岛登陆辽东,骚扰后金腹背。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占后金樱桃窝等地。
同年九月,毛文龙攻占满浦、昌城等地。
同年十月,毛文龙部下北上奇袭后金,“建州兵奔窜,永宁等堡俱下”。

一度让后金甚是头疼。

因此可以看出,皮岛此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有效牵制后金对明的入侵。

故而袁崇焕斩了毛文龙后,并没有另择将领守护皮岛,发挥其军事作用。

后金的一个掣肘之患就这样消除了,明朝自己内斗,自毁长城,后金喜不自胜。

这也是后来后金铁骑入关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宝藏


皮岛本名椵岛,又名平岛、稷岛,位于北纬39°33′、东经124°38′的鸭绿江口东之西朝鲜湾中,今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铁山郡栢梁面椵岛里。皮岛面积约为19.2平方公里,由于地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而显得战略地位敏感。由于岛上盛产良马,早在王氏高丽王朝时代就曾在岛上设立牧场,李氏朝鲜王朝建立后延续王氏高丽王朝的旧制在岛上置监牧官,但除了朝廷设置的监牧官之外岛上基本无常住人口。直到1622年明朝将领毛文龙的入驻才使这个小岛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据说毛文龙上岛后因自己姓毛,故而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将该岛改称“皮岛”。

毛文龙,字振南,一名毛伯龙。万历四年正月十一(公元1576年2月10日)毛文龙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忠孝巷。毛文龙的祖父毛玉山原是山西盐商,后因生意需要而举家迁往杭州。毛文龙之父毛伟弃商从儒,纳捐为监生,娶妻沈氏。沈家乃杭州望族,素有“杭州甲族,以沈为最”之称。毛伟与沈氏共育四子,其中第三子夭折,余为长子毛文龙、次子毛仲龙、四子毛云龙。毛文龙九岁时其父毛伟病故,后随母沈氏居住在舅舅沈光祚家。从小在沈家长大的毛文龙似乎并未受到沈家的书香之气的熏陶,而是始终热衷于兵法武略。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毛文龙过继给辽东鞍山的伯父毛得春为嗣子,于是只身北上。临行前时任顺天府尹的沈光祚向宁远伯李成梁举荐了自己这位外甥,此后毛文龙就在李成梁帐下当差。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时任都司的毛文龙奉命率兵援助朝鲜。天启元年(1621年)夏毛文龙受辽东巡抚王化贞之命,袭击后金要塞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生擒后金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随后派陈忠等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缪一真等,此战史称“镇江大捷”。镇江大捷后宽奠、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归顺之民,绳绳而来”,一时间全辽震动。这自然也引起了后金方面的反应:在后金的军事压力之下毛文龙逃入朝鲜境内。这年十二月后金军越过结冰的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追杀毛文龙,毛文龙在林畔(今朝鲜宣川)被打败,只身逃到安州。朝鲜国王李珲担心毛文龙在朝鲜会将后金祸水引入朝鲜,但又不敢驱逐作为宗主国明王朝将领的毛文龙,于是只得劝毛文龙远离朝鲜本土,而选择某处岛屿作为栖身之处。毛文龙考虑到后金军不习水战的缘故,于是在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登上皮岛,随后他就以此为据点招抚辽东难民并牵制后金军队。

事实上后金崛起之初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不利的:挡在后金崛起道路正面的是明王朝,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亲明的李氏朝鲜王朝犹如两把尖刀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按说后金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可能遭遇另外两方势力从后方侧翼的袭击,然而这种理论上的状态却并没出现——在后金向蒙古地区扩张的过程中以科尔沁部为代表的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一时间林丹汗忙于蒙古各部的内部纷争尚且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对明朝和朝鲜提供实质性的支援,而朝鲜和明帝国的军队在与后金的持续交锋中逐渐丧失了野战能力。在这样的局面下尽管明朝、察哈尔部、朝鲜三方皆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可谁也没足够的实力遏制牵制后金的发展势头。然而毛文龙的出现扭转了局势——尽管以毛文龙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后金对抗,但他以皮岛作为基地对尚不具备海上力量的后金而言:简直就是心腹大患。毛文龙可以随时派兵登陆对后金治下的地区进行骚扰,然而当后金军发起追击时他已撤回皮岛的大本营,而不具备海上力量的后金又无法追击,对此只能是有苦难言。受到后金威胁的蒙古察哈尔部和李氏朝鲜王朝尽管这时都无力与后金抗衡,但暗中为毛文龙提供武器、粮饷等方面的支持还是能做到的,所以毛文龙也无需为后勤补给担心。

这样一来后金就陷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困境之中:要入关灭明就必须先消除来自蒙古和朝鲜的侧翼威胁,然而如果要劳师袭远去征讨蒙古和朝鲜,那么皮岛的毛文龙就会趁机抄掠后金的后方。可如果后金要剿灭毛文龙,那么一则苦于自己缺乏海上力量,二则只要蒙古和朝鲜还是毛文龙的支持者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遏制毛文龙的发展,甚至像毛文龙这类力量还随时可能会在蒙古和朝鲜的支持下漫无边际地发展起来。这实际上相当于间接实现了明朝、蒙古察哈尔、朝鲜以及像毛文龙这种地方势力对后金的多方牵制,尽管像毛文龙这种地方势力在这种多方博弈的格局下是实力最弱的,但他恰好处于各方博弈的节点上。这就和日后多尔衮与李自成博弈过程中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地位和作用有些类似——以单纯的实力而论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无论他倒向哪一方都将引起整个格局的连锁反应,甚至可以说哪一方获得了他的支持就拥有了决定性的优势。遗憾的是毛文龙在给后金制造出一个无限循环的困境的同时也给明王朝制造了一个困境——这时的毛文龙尽管还是明朝将领,可实际上他的军队是他从无到有新建起来的,是自成体系的,是不受明王朝中央政府节制的,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地方势力。这就对明王朝如何处理与这种地方势力的关系提出了考验——其实明王朝面对这种地方势力无非不过两种选择:要么予以默认,使其成为牵制后金的力量;要么将其收编,使其作为自己直接控制下的部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袁崇焕杀毛文龙实际上是选择了后者。当然袁崇焕的这一选择站在他的立场上是出于辽东战局统一事权的考量,但也带来了负面效果——不仅丧失了皮岛这一牵制后金的基地,而且毛文龙旗下的这支地方势力更是在后来直接倒向了后金——后来的清王朝一共册封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四个汉人藩王,而除吴三桂以外的其他三人均来自毛文龙集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