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用了那些奇计才轻而易举的剿灭的察哈尔叛军?

忠肝义胆岳老三


周培公用王公大臣的家奴组建起了一支虎狼之师,以迅雷不及掩而之势剿灭了察哈尔叛军,可为了收服这帮桀骜不驯的旗下大爷却着实费了不少心机。

自称“善败将军”的周培公是汉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年入京应试,他怀揣帝师伍次友的举荐信弃而不用,宁愿以平生所学公正应试,一展胸中报负。在考场上,周培公将一篇策论写得花团锦簇一般,却因一时不慎,忘记规避皇讳,未将“玄”字缺笔而名落孙山。穷困潦倒的周培公自此流落京城街头,靠卖字卜卦谋生,过着饥肠辘辘、三餐不继的生活。幸而有一日在街头豆腐摊上,周培公偶遇微服出宫的康熙,在民女阿琐的口中,康熙探听到周培公的身世来历,对其人品大加赞赏,并由此成为天子近侍。

正值朝廷下旨撤藩,朝野上下对此忐忑不安,人心浮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周培公为人胸怀坦荡,犯颜直谏,屡献奇谋。平西王吴三桂不遵圣旨,率先起兵反叛,耿精忠、尚之信紧随其后,起兵响应,南方半壁江山,陷入敌手;西北王辅臣拥兵自重,作壁上观;察哈尔王趁火打捷,发兵突袭京城;杨起隆率领三郎香会信徒,勾结宫内大监阴谋逼宫。烽烟四起,天下大乱,康熙自觉罪责难逃,主动引疚退位,并向老祖宗孝庄请罪。孝庄临危不俱,一番义正严词的驳斥,使康熙坚定了平叛信心。天下安危系于京城,京城安危系于大内,在平定三郎香会逼宫阴谋后,首要任务便是剿灭近在咫尺的察哈尔叛军。

可朝廷内外已无兵可调,如何才能平叛呢?周培公献策,可征调在京王公大臣的家奴,这些人原本都是八旗精锐,如此可立得三万精锐,平定察哈尔叛军不在话下。为此,由孝庄太后出面向王公大臣们借用家奴,康熙封周培公为抚远大将军,由图海辅佐,整军备战。可这群旗下大爷自恃劳苦功高,后台硬实,加上饷银微薄,因此故意作威作福、不遵军令,为此周培公用了三个妙招来整治这群刁奴。

第一招 斩二等伯 树立威信

在校场,图海召集众将士重申军令,可根本没几个人听令行事,队伍站得七零八落,校场内闹哄哄的如同菜市场一般。周培公来到校场,见二等伯侯如海姗姗来迟,并口出狂言,扰乱军心。随即便以侯如海犯违命迟到者斩的军令,当场斩首示众,一下便把军纪树立了起来,这是树立威信。

第二招 重申军令 恩威并用

整肃军纪后,周培公宣读十三条军令,内容包括抗命不遵者斩、临阵退缩者斩、奸宿民女者斩……可唯独没有掠夺民财者斩,这正是周培公的高明之处,朝廷只给每人发了一两饷银,简直连塞牙缝都不够,如何能令他们上阵杀敌。因此,他在军令中故意不设掠夺民财者斩,其实是有意放纵部下劫掠。如此一来,军队在作战时才具有战斗力。正所谓“不图升官发财,谁肯上阵拼命”,这是又打又拉、恩威并用。

第三招 许以重赏 收买人心

通过前面两招,周培公算是把一支军队组建起来了。但这还不够,他想要的是一支虎狼之师,是战必胜、攻必取的常胜之师。周培公告诉将士们,察哈尔王私藏黄金一千万两,他已经向皇上请旨,取胜之后这批黄金只上交一半给国库,另一半均分给各位。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给得起价钱,甘心卖命者多如过江之鲫。这样一个替兄弟们着想的大将军,大伙必然一心拥护,这是收买人心。经过一番操练,周培公率领这群虎狼之师,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察哈尔王的叛军,随后挥师西进,直逼王辅臣驻守的平凉城,拔掉了这颗影响大局的钉子,一下子盘活整个局面,清军得以从容进逼据江而守的吴三桂叛军,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历史茶坊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打败察哈尔的叛军看似轻松,实则非常的不易。

吴三桂在康熙皇帝没有任何准备同时也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动叛乱,尚可喜、耿精忠随即响应,也跟着发动了叛乱,“三藩之乱”迅速席卷长江以南的大清半壁江山。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南边的战火持续向北蔓延,京城皇宫内“朱三太子”的暴动刚刚被平息,康熙皇帝也刚刚如梦初醒,从被吴三桂戏弄的屈辱和失去挚爱皇后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又接到了察哈尔叛乱的消息。此时的康熙皇帝和大清王朝是已经陷入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要兵没有,有已经派往了前线,要钱更是没有。

就是在这样极度困难的情况,孝庄太后用自己的威望向自己的家奴们招募来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这支队伍并不是正规的军队,仅仅是由一群乡勇、家丁、护院之人临时拼凑而来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群“保安”而已,而且他们是自带兵器,饷银也只有一两,可以说这是用孝庄太后的脸面换来的一支军队而已。

但是就是凭借这样的一支家奴军队,周培公竟然打败了察哈尔的叛军,立下了不世之功,虽然电视剧中仅仅通过一个镜头转场和一封捷报就将这场战斗轻描淡写的说了过去,但是从这支军队的起底来看,赢得并不轻松,然而最终能取得胜利,周培公必然是厥功至伟的。


周培公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可以说是这场战争能够取胜的最大保障。

周培公统帅着这样一支家奴军队,为了打赢察哈尔蒙古叛军的战斗,采取了三大策略来统一军心,提高战斗力。

第一,就是整肃军纪,树立威信,为此他不惜杀掉了二等伯侯如海。

这些家奴们本就不是正规的军队,而且隶属于不同的府第,如何建立起对于他们的统一管理成为周培公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所以,为了整肃军纪,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要树立军规,对于寻性滋事的二等伯侯如海,周培公予以了严惩。

这样一来,周培公的威信马上得以树立,毕竟,一个伯爵都能被处死,更不要说这些家奴门人了,必然是人人自危,仅此一招,就将军纪迅速的整顿起来。

第二,假借察哈尔王的宝库画饼,激发战斗欲望。

对于这帮家奴,原本战争离他们很远,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主子的原因,才要上前线,并且面对的是察哈尔的正规军队,本身就有抵触情绪,更别说每个人只有一两银子的饷银,还不是正规军出身,可想而知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之弱。

所以,周培公编造了察哈尔王宝库的假象,同时假传康熙愿意分享一半财物作为赏赐的圣旨,彻底激发了这群家奴们的战斗热情,使得打仗的目的从为主子效劳变为了为自己夺取财富,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欲望马上就被激发了出来。

第三,就是加强训练。

对于这支军队而言,最缺乏的就是正规的军事训练,所以周培公非常看重的是军队的训练和操练,也正是因为有了好的训练和调教,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实力,一举平息了察哈尔的叛乱。


而在加强军队管理的同时,周培公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思想,也帮助他最终取得了平息察哈尔叛乱的胜利。

周培公让康熙放回了王吉祯,使得王辅臣没有成为平叛的牵制和掣肘。

王吉祯在京城任职本就是控制王辅臣的人质,但是周培公与康熙经过商讨后却将王吉祯放还给了王辅臣,这一招反而打了王辅臣一个措手不及,一方面王辅臣失去了与康熙为敌的一个重要的借口,另一方面,没有后顾之忧的王辅臣反而思量起自己应该如何存立与康熙与吴三桂双方的拉拢中,最终王辅臣保持了按兵不动,这也为周培公平定察哈尔的叛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王辅臣的势力没有成为平叛的牵制。

在战场上,周培公充分借助红衣大炮,充分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不管是在对察哈尔叛军的战场上,还是在征讨王辅臣的过程中,周培公对于红衣大炮的使用是非常的依赖,而红衣大炮在战场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周培公卓越战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给予周培公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周培公身边的图海,周培公与图海两人一文一武,相互配合,既有周培公高深的谋略,又有图海的能征善战,最终取得了平息察哈尔叛乱的胜利。


尽管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周培公终究是名汉臣,因而遭到了康熙和明珠、索额图等满洲重臣的猜忌,最终在即将取得平三藩最终胜利的时候,周培公被康熙从前线调回。之后,周培公改人盛京提督,并且最终病死在了盛京,不禁让人感到万分的遗憾。


雍亲王府


与其说“轻而易举”,倒不如说是倾尽全国之力才赢得了这场剿叛之师,这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周培公的三大奇计。

周培公,字昌,名培公,湖北荆门人。

大清濒危之际,周培公作为抚远大将军以身作则,先斩二等伯祭旗立威。

周培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剿灭了察哈尔叛军是因为他的三大奇计的助攻,当然此时是大清危难存亡之际,更不允许周培公慢一刻。

那么周培公到底用了那些奇计,才得以让大清转危为安,大败察哈尔叛军的呢?

一计:让孝庄太后启用其“朋友圈”,召集“退伍特种兵”,重返沙场。

孝庄太后自皇太极至多尔衮以及顺治帝福临终,已然积累多层人脉关系。

孝庄太后开了个“茶花会”,召集旧部,让元老们的旧部(院士,兵勇,家奴,佣工)来组成一支“虎狼之师”,这些旧部实际上多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虽然多年不曾打仗,但是一身的武艺仍旧在身,加上图海和周培公的临时训练之后,恢复了之前的战斗力,这些人组成的军队,都可以一当百,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

二计:给这支退伍的老特种兵们画了一手好大饼,说察哈尔王私藏黄金一千万两,并且胜利之后,拿出五千万两黄金分发给将士们,再论功行赏,加官进爵。

周培公以财官之利,鼓舞士气,使得多年未战的将士们士气大增。

而且在报道之日,也是杀了迟到且酗酒二等伯以正其威,也证实了周培公确实有话语权和赏罚大权,将士们对此等赏金和官位也是深信不疑,军心团结,训练有素。

三计:以王辅臣之子王吉贞为棋,稳住王辅臣手中十万大军,三个月不动,使得此 十万大军不被吴三桂所用,原地不动,从而为大清赢得了喘气的时间。

周培公为了能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利用王吉贞稳定其父王辅臣的大军,暂时让其按兵不动三个月,让其不敢背叛大清投靠吴三桂,王辅臣因自己的儿子在朝中,固然不敢轻举妄动,并且给王辅臣也画了一手好大饼,让其知道以大清的实力必定大胜吴三桂等三藩叛军,以此给王辅臣吃了定心丸。

在王辅臣左右摇摆不定之时,趁机剿灭了察哈尔叛军,以此来增强大清的实力,可谓是以不动而制动之妙计。

历史揭秘:正史上康熙实则命图海为大将军,而周培公负责实施平台战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力图扑灭察哈尔,王辅臣等叛军。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简单来说用了三条计策:

第一、杀一儆百。

把带头闹事的爵位最高的二等伯当场斩杀,起到了震慑作用,直接树立起主将的威信。给这些贵族子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做“军法无情”。当年孙武训练吴国女兵,周亚夫杀将立威都是用的这条计策。

第二、许以重赏,提高士气

诓骗将士们说“察哈尔王宫有白银一万万两,等剿灭察哈尔王之后一半充国库,一半封赏将士”,这让视财如命的贵族子弟士气大增,这条计策一出,这场战役就胜利了一半。

第三、以逸待劳,隐忍后发

察哈尔部队劳师远征,他们认为京城防守空虚,所以大胆冒进。周培公训练出一支虎狼之师,秘而不宣,以逸待劳,出其不意的将察哈尔一举歼灭。





寒江秀儒


棠梨给大家介绍一下周培公这个人吧。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是湖北荆门人,而康熙帝把他当做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此人在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在平凉的判臣王辅臣。

今天棠梨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他为什么能成功的平定察哈尔叛乱呢?他到底用了什么巧计?

都说周培公利用三千家奴打败了察哈尔叛军,可是这区区几千家奴,哪来的能力对抗敌方久经沙场的士兵呢?周培公到底对他们施了什么魔法,把这些普普通通的家奴变成了虎狼之师?

下面棠梨就给大家揭露一下他的两个魔法。

第一,他对这群人实行了杀一儆百的手段。因为家奴大多是满人,根本看不起他这个突然上任的汉人将军,也不配合他的训练,甚至还喝的醉醺醺的来到校场,而周培公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杀鸡儆猴,把这个有些背景的醉酒之人当众斩首,给了其他人一个很大的震慑。据说他的军令还和其他的将军有很大不同呢。

第二,《孙子兵法》中有云:上下同欲者盛。周培公懂得利用“利益捆绑”的关系来使上下一心,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胜利。


轻撷棠梨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和历史有一定的出入,为了剧情精彩,有不少事情不是周培公做的。当时的背景是朝廷遇到经济和兵力的困难,没钱也没有兵,周培公给康熙上折,建议招募个大臣的家丁,地痞组建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不是正规部队,也没有什么战斗力,这些家丁有的都是满族人,不听周培公这个汉人的指令。周培公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这些兵痞,并训练出了一支虎狼之师,仅用几千人平叛了叛军,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周培公的事迹还有自己主动请缨平叛了陕甘之乱,劝降了王辅臣,为评定三番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