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夷陵之戰劉備勝了,佔領東吳,擁有半壁江山,能擊敗曹魏一統天下嗎?

兔吐2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夷陵之戰,悟空問答上的假設很多,無月此前也已經回答過幾個。

這次的假設更是生猛,直接就在假設中把東吳給滅了。

那麼現在的戰鬥模式是,天下一分為二,曹魏在北,劉蜀在南。

此時曹操已死,曹丕是曹魏的新主。劉備既然滅了東吳,想必也不會一氣之下離開這個世界的,就假定他還能再多活十年吧,畢竟人逢喜事精神爽嘛。

好了,問題來了,這種形勢下的劉備能統一天下嗎?

無月的觀點是:劉備未必能統一天下。


蜀中真的無大將

此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死了,五虎將就剩個趙雲也已經老了。

江東自古出英雄,可惜英雄多氣短,原先東吳的那批將領,估計已經在西蜀滅東吳的戰爭中犧牲了,沒犧牲的估計也退隱不願出仕劉蜀的。

劉備手下真的沒人啊,有一個魏延還要防著他造反,現在二分天下,魏延如果投向曹魏,自然能得到很多好處的,畢竟此時的魏延籌碼更多啊。

曹魏的武將相比劉蜀,那是要多出很多了。

司馬懿

曹丕雖然比不上劉備老練,但曹丕的身邊有司馬懿。說句實在話,無月覺得司馬懿的智謀遠在諸葛亮之上,即便是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也是佔了上風的。

諸葛亮PK司馬懿,無月選擇司馬懿勝出。

地理優勢

自古天下之爭,多是北滅南而統一天下。

明朝的朱元璋是個特例,但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蒙古人在南方蓄養馬匹。


因此雖然劉備佔據來南部江山,但地理上仍然處於劣勢。

天命

劉備畢竟不是真命天子,天命自有所歸,因此即使劉備攻滅東吳,依然會有一場大敗等著劉備的,這就是劉備的命啊。


以上為無月個人觀點,喜歡的朋友請關注無月,謝謝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能,前提是再給劉備10年壽命。

夷陵之戰劉備勝利,佔據整個東吳,擁有半壁江山,與曹魏劃江而治,再給劉備10年時間,必統一天下。

夷陵之戰時,曹操己死,曹丕繼位,成為曹魏的實際統治者。此時劉備應對曹丕或曹睿應綽綽有餘。



劉備佔據整個長江以南後,用三年時間做四件事:休養生息、平定內部叛亂、發佈招賢令、施行仁政,如果曹魏來犯,據險以守,東部合肥、中部荊州以長江為天險阻擊曹魏,西部漢中以險據守。

1、休養生息。劉備經夷陵之戰、平定東吳之戰後,士卒疲憊,難以再戰,且糧草物資消耗巨大,需大力屯田補充。

2、平定內部叛亂。益州南蠻、荊州南蠻、東吳山越及東吳殘部的叛亂時有發生,但不足為據,分派將領平定。

3、頌布求賢令。劉備此時佔據益州、荊州、揚州、交州,廣發求賢令,令四州人才相投,選撥優秀人才,唯才是舉,充實隊伍。



4、廣施仁政。劉備素有仁義之名,當初赤壁戰前劉備逃離荊州,數十萬百姓跟隨,現在劉備擁有半壁江山,廣施仁改,盡得四州百姓支持,安撫各地,營造百姓樂居的環境。

完成準備工作後,劉備於公元228年發動北伐戰爭,以恢復漢室、迎取獻帝為名大舉伐魏,兵分三路,西路軍以魏延為主帥,領兵5萬,出漢中,攻取長安。東路軍以陸遜為主帥,領兵5萬,出合肥,攻取淮北,中路軍以劉備為主帥,領兵8萬,出荊州,攻取襄陽,直逼宛城、洛陽。



諸葛亮坐鎮江陵,總督四州後勤,以長江為戰略通道運輸糧草、物資及兵員。

戰爭開始後,曹魏明顯準備不足,劉備率中軍攻克襄陽,破樊城,直撲宛城、洛陽,進逼許昌,曹睿遷都至袞州,天下震動,紛紛歸降劉備,曹魏司馬懿在西線暫時擋住魏延,曹真在東線擋住陸遜,但曹魏人心不穩。

公元231年,劉備攻入許昌,佔據原曹魏都城。同年曹真去世,曹魏東部戰線崩潰,陸遜攻入徐州。公元232年劉備與陸遜合兵攻入袞州,曹睿逃往冀州,同年司馬懿退守長安、據守潼關,拒不出戰。

公元233年,劉備分兵部分與魏延從東西兩面圍攻司馬懿,次年,司馬懿降漢。

公元235年,劉備定都洛陽,派兵平定原曹魏叛亂勢力。同時派陸遜追擊曹睿,曹睿逃入遼東,公元236年,遼東太守公孫淵殺曹睿,送回漢獻帝,歸順劉備,237年天下一統,史稱劉漢,以區別西漢與東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假如夷陵之戰劉備勝了,佔領東吳,擁有半壁江山,不能擊敗曹魏一統天下!不要胡思亂想,趕緊去找那個神經病醫生開的藥吃!


夷陵之戰,劉備60歲,就算他拿下了夷陵之戰,江東81州,孫氏家族,歷經三世,盤根錯節,孫權又不是被嚇大的,讓劉備去慢慢統一,至少得花費十年,在此期間,曹丕可不是省油的燈,時不時在你後面,捅上一刀,十分好看了。萬一惹得曹丕從此勵精圖治,身體變好,又多活了20年,劉備只能夠憋屈死。

就算他在70歲統一南方,兩國交戰,貧病交加,民不聊生,南方的人口基數,甚至不如北方,生產凋敝,想再發動北伐戰爭,比登天還難。少說得休養生息5年。


作為一個75歲的老人,行將就木,他的後院開始起火,他的兒子們開始爭儲,大臣內鬥,人民開始反抗,等待他的是一大堆的事,至於曹丕,暫時先放一放吧。反觀曹丕這邊,本來面對的是兩頭鹿,現在變成了一隻虎,頓時精神暴漲,鬥志昂揚,看到劉備的弊端,直接就發揮了非洲鬣狗的精神,一口一口撕咬,這時候的劉備,百病纏身,思維紊亂,毫無建樹,開始濫殺大臣,國內嚴苛峻法,人心思變,這是王朝的必然規律,劉備不是聖人,無法改變。


不要忘了長江北岸,幾乎是一馬平川,水網沼澤,劉備所佔有的江南,步兵和水兵,稍微有點特色,但是到了淮河流域、黃河流域,這兩樣都不頂用,統一北方,需要強大的騎兵,而我們縱觀三國曆史,東吳和蜀漢,從來沒有像樣的騎兵部隊,因為馬匹交易被魏隔斷了。還記得東吳和魏的某次交戰,東吳呂蒙砍倒樹木,阻礙交通,繳獲了500匹戰馬,便沾沾自喜了,南方實在是欠缺馬匹啊!


但凡北方侵略南方,一定是騎兵開道,速度是關鍵,況且北方的城池比較分散,糧食產地比較集中,在城市之間,有很多地方,是無法戰地徵糧的,因此騎兵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行進當中,馬可以馱帶一定的糧食,需要戰鬥的時候,直接拋棄糧食,展開衝鋒,待到戰鬥結束,回來再撿取糧食,步兵每個人扛5天的糧食,就已經是極限,用10萬步兵去征討河南、河北,陝西、山西,還要分兵駐守,馬上就捉襟見肘。


歷史上北伐最厲害的陳慶之,也是最後不了了之的。


所以說,古代征伐,頭等大事就是吃飯問題,然後是兵力配比,至於人數,倒在其次。


………………

這裡是諸葛小村姑為您報道,歡迎關注!


諸葛小村姑


中國歷史上,北方打敗南方的時候,遠遠多於南方戰勝北方的時候,這是為什麼?

我們不能以現在的地理、人口、經濟情況來衡量和理解過去,那可真不懂歷史啦!

中華文明,發源地雖有多處,但最主要,也發展的最早、最好的地區,還是黃河流域。黃河文明的發達,在於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比魚獵、遊牧文明的先進之處,在於農作務產量更高,並便於倉儲,收成更穩定。這樣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經濟也更發達。在那個年代,人口就是生產力,也是最大的戰爭資源。

戰國七雄的楚國,主要經濟帶也還是在靠近中原的湖北和江淮地區。南方佔地雖廣,可多為荒山野嶺,人口並不多,而且多為少數民族,並不歸屬調統,不起戰禍就不錯。而歷代楚王都以盡力融入中原文化為重點方向,可依舊為自詡正統的中原各國看不起,地位只比被視為蠻人的秦國好一點。

三國時期,這一經濟格局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故孫劉聯盟,也僅僅在赤壁處於防守抗擊狀態。各自建國後,也只是一些自保型攻勢,想要一統天下,幾乎不可能。

有人總說,蜀漢丞相諸葛亮不應不顧國力,反覆出兵伐魏,而應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而後一戰克復中原。這真是一廂情願的理想想法!要知道你在休養生息的時候,別人也在休養生息。魏之人口和農業經濟基礎比蜀漢好得多,發展起來無論經濟總量和質量都要好得多,其結果就是差距越來越大,成等死之格局。曹操在贏得官渡之戰並統一北方後,就開始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赤壁失敗後,儘量減少戰事,與民休養。至曹丕時期,更是很少用兵,推行新政,讓魏之國力大漲,稱為“大魏”!吳與魏之間戰事不多,吳最終還是沒能趕上魏和之後的晉的發展,終至滅國。這是三國曆史演變證明的史實。打仗終究打的是綜合國力。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冷兵器時代北方始終強於南方的一個原因是馬。騎兵在那個年代,因其高機動性和對步兵強大的衝擊能力,是戰爭中最大的殺器。遼、金、元直到滿清的八旗軍,對以步兵為主的中原政權,很多時都呈現出碾壓之勢。而中原王朝強盛時,也靠全國性的養馬政策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絲綢之路的初衷,有一條就是找到好的馬種、馬源地。三國時期為戰亂年代,北方大量養馬,而魏還極易從北方、西北方獲取馬匹,編練騎兵。吳蜀就算一體化,可並無條件建立強大的騎兵。靠天塹長江和水軍尚可有一戰之力,真進入平原為主的中原地區,很難是魏騎兵的對手,一統中原幾乎就是個夢。

所以,就算劉備能滅了孫吳,一統江南半壁江山,但仍不大可能戰勝曹操,一統天下。





淨月暖陽


這個假設如果成立,也是南北對峙分治局面形成,但要說劉備就鐵定能滅掉曹魏,統一全國,那不能妄下結論。原因如下:

一,力量對比依然懸殊

當時的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都在北方,中原問地區是人口最為聚集之處,佔到了全國人口三分之二以上。

劉備以西川+荊州+江東,三地人口相加,僅僅頂多是全國三分之一人口。這也是孫劉兩家聯手結盟,也只能憑山川地利優勢勉強和曹魏形成均勢的原因。

二,穩定性不及曹魏

劉備就算能滅掉東吳,他的地盤就橫跨現在的川貴、兩湖、江浙等三地,並且地勢呈橫陳狀態,三方都是與魏接壤的前線。

孫氏政權在江東已經營三世,頗得民心,並且那些地方遠離東漢朝廷的統治中心,百姓沒有忠於劉漢皇帝的概念,劉備就算能佔有土地,也很難在當地百姓心中代替孫氏的地位,隨時可能發生民變和叛亂。

在關羽丟失荊州就可看到,單單荊益兩地就使劉備首尾難以兼顧,如果加上江東,那就更加分散了。曹魏如果起兵來攻,到處都是漏洞。

三,曹丕和曹睿都非等閒之輩

此兩人雖不及其父和其祖父曹操的雄才大略,但絕對不是昏君,用人和施政都是非常妥當的。否則中原地區的人口和農業生產也不會恢復那麼快。

因此,曹魏不但起點高,而且綜合國力提升速度也遠超孫劉聯盟。

預測一下結果:

中國歷史上,南方勢力北伐成功的案例極少。所以我認為除非曹魏出現大規模的內亂,否則,劉備機會不大。


彭志策


很明確的說,完全不能!

1、劉備不僅年事已高,而且軍事能力不足;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年過六旬,這在三國是時代已經算是高壽的年齡了。不論雄心還是魄力都不足以再堅持多久。可以說是,雖有光復漢室之志,卻無光復之力了。

再說,劉備雖然也是一代梟雄,但其個人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撐他完成一統大業。不論權謀幹略,還是治國理政,他都比不上曹操。連曹操都無法實現天下的統一,更何況他劉備呢?

2、劉備勢力的後勁不足;

夷陵之戰,算是三國早期英雄人物的收官之戰。在此之前,蜀漢的兩員大將張飛和關羽已死,黃忠也在此戰中離去。蜀漢最具軍事指揮水平的將帥的折損,使得蜀漢的軍事實力下降了不少。即便真的能擊敗東吳,也不具備北上擊敗曹魏的實力。

3、曹魏非速亡之國;

曹魏雖篡漢自立,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也是順應民心的。東漢末年以來,群雄割據戰亂不休,是曹操將混亂的北方中原統一起來,讓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而不是漢天子。因此,曹丕廢漢並沒有遭到多少阻礙。再說,曹丕也好,曹睿也罷,他們都並非庸碌無為之主。因此,曹魏並非無道之國,劉備想要擊敗曹魏,很難!

4、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當時的南北差距!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魏國有443萬人,蜀國有108萬人 ,而吳國在公元280年約有256萬人(再往前應該更少)。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即便劉備真的能在夷陵之戰中勝出,其所能掌控的人口,還是與曹魏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實,南方地區是經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時期、安史之亂和靖康之變這三次巨大的北方戰亂後,隨著中原先民的不斷南遷,帶來巨大的人力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工具,才逐步發展起來,並最終超越北方中原的。而在此之前,南方地區的開發其實還很有限。不僅人口規模遠不如北方中原,就是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發展水平,也不如北方中原。

因此,即便劉備一統南方,也只能維持與曹魏的對峙罷了,並不具備通過北伐擊敗曹魏,完成統一的軍事能力,更不具備這樣的綜合國力!


這些歷史要讀


假如夷陵之戰劉備勝了,佔領東吳,擁有半壁江山,能擊敗曹魏一統天下嗎?

不能。

因為劉備,諸葛亮不具備這樣的才能,且帥相不統一,當然這是個比方,劉備兵發夷陵,諸葛亮曾力勸劉備不能或最起碼當時不是時機,可劉備根本不聽勸告,心浮氣躁給關羽報仇,作為一個領袖級的人物劉備豈能感情用事呢?

古今打仗講的是情報,魏吳已暗地聯盟,難道劉備就沒有一點知覺,這個必輸之仗也能打,從這裡分析真是蜀國好像無能人了,對整個國與國之間的微妙關係都吃不透,何來統一全國這一說。

曹魏地大物博,謀士成群,戰將如雲,而蜀國去了關張黃三位虎將,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高明,沒有指揮過像,官渡,赤壁,夷陵,這樣的大規模戰爭。

再說說蜀國關羽,張飛的死都與自己人有關,關羽走麥城,劉封不肯相救,部下投別國,張飛常常酒醉誤事痛斥部下,讓部下給割了腦袋,只因為他二人是劉備的結拜兄弟,而目空一切,打壓馬超,諸葛亮給大將魏延還在腦後按上了反骨一說,像這樣的團體能統一國家可真是天上掉餡餅的事了。這僅個人觀點,有不同看法,可直接答題,不辨論。


9紫氣東來


假如夷陵之戰,劉備取勝,這只是取得小勝,因為劉備並沒有消滅東吳的主力部隊。想要攻下東吳的首都建業還要七百里的征程,這一路上孫權會層層設防狙擊劉備兵馬。而我們不要忽略魏文帝曹丕的作為。曹丕在劉備交手之前,就多次召開軍事會議,研判吳蜀大戰爆發後撈取更大的利益 “鷸蚌相爭”的故事,曹丕是知道的,他就是扮演“漁翁”,從中得利。在假設劉備衝破孫權的步防,佔領東吳,擁有半壁江山。早已是損兵折將,此時的劉備已是六十有五,六沒有十幾年的戰爭恢復期劉備是沒有力量在次發動北伐的能力。戰爭打得是政治,軍事,經濟。劉備的半壁江山人口加起來不足二百萬人口能打仗的青壯年頂多有六十萬人。政治上不安定東吳的舊部殘餘勢力不服劉備的管理。戰亂破壞了經濟基礎。劉備缺少軍事人才,諸葛亮雖然足知多謀,但是不足於重大戰爭的決策。反觀曹丕坐擁北方,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是東吳和蜀國的二倍。政治穩定,經濟雄厚,謀士成群,上將過百。軍事上有司馬懿統領。我個人認為司馬懿的軍事智慧和戰爭指揮能力比諸葛亮勝。如果劉備驀然發動北伐是自取滅亡,進一步加速曹丕一統天下的進程。


海納百川233699882


這種腦洞話題可以一步步來分析。

我先說說“夷陵之戰”前後的史實情況。

按照史書記載,魏文帝曹丕在劉備與孫權交手之前,就曾多次召開會議,與大臣們商議如何在這場即將爆發的大戰後撈取更大的利益,“鷸蚌相爭”的故事,曹丕是知道的,他就像扮演“漁翁”,從中得利。

後來經過多次商討,曹丕決定採納王朗的意見,不表態幫哪一方,但是也東巡許昌,作壁上觀,趁機而發。


在孫權那邊,孫權也不是省油的燈,一邊派人向曹丕示好,例如把于禁送回給曹魏帝國,並派都尉趙諮出使曹魏。趙諮當著曹丕的面猛吹孫權勢力強大,厲兵秣馬,曹丕一時被糊弄住了,不敢打孫權的主意;一邊孫權又拖延時間拒絕交出兒子來做人質,等到夷陵之戰得勝後,孫權翻臉明說不交人質,曹丕則興兵南下,雙方在洞浦交戰後,罷兵而去。

《吳主傳》: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合、徐晃圍南郡。(孫)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

孫權立刻又派人向劉備示好,表示和解,如此一套組合拳下來,孫權在兩條戰線都有收穫。反觀劉備根本無力繼續東征,只能接受和談,曹丕早先坐失良機,無功而返。


我們再回到腦洞問題。

首先,劉備在夷陵之戰得勝的話,也是不可能佔領東吳的。從地理上看,夷陵(現宜昌一帶)距離孫權的建業(現南京)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地圖測距,直線距離700多公里),孫權完全有足夠的時間準備第二道,甚至更多道的防線。

實際上,孫權率軍在洞浦迎戰魏軍,也足以證明孫權的兵力綽綽有餘。可見當初孫權派陸遜等將領迎戰劉備,也只是分出一部分軍力前去,自己還是留了一手用於防備曹魏帝國的偷襲。

所以說,從戰略部署上,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取勝,擊敗陸遜的軍隊,他能重新獲得荊州已經是最現實的戰略目標了,想要滅孫吳,難上加難。


假設退一步,孫權後續防線繼續被劉備攻破,孫權在生死存亡之時,完全可以把兒子交給曹丕做人質以獲得曹丕的信任,曹丕自然會幫助孫權抵擋劉備進軍的腳步的。對於曹丕來說,他更信任孫權多於劉備。


假設再退一步,按照本題題意來看,劉備軍百戰百勝,擊敗孫權、曹丕聯軍,佔領江南,擇日北伐。

如此從天下大勢上看,劉備的勢頭可以達到頂峰,復興漢室確實是有很大可能性,但是也別忘了,曹魏帝國的綜合國力本來就強於蜀漢+孫吳,雙方真要南北對峙,誰贏誰輸,鹿死誰手,仍然是個不定數。


潯陽鹹魚


公元221年劉備興兵為關羽報仇,這一次出兵幾乎是蜀漢十年來積累的全部兵力,這也是劉備第一次指揮如此大軍,浩浩蕩蕩的蜀軍一路攻無不克,直到到達夷陵地區,由於這個地區山高林密,水陸縱橫,所以劉備的蜀軍一點也施展不開來,這也是陸遜所設計好的。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蜀漢至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資本,劉備也又氣又恨在白帝城駕崩。

那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勝利了又當如何?我的回答是將會有另一個夷陵之戰等待著劉備,劉備大軍會被困死在東吳,失敗是必然的。首先就是劉備大軍的補給過於困難,失去荊州之後的蜀漢,基本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由於補給困難,劉備越深入東吳就越是多一分威脅。

再者東吳真正的實力不僅僅是自己的軍隊,而是東吳有曹魏的支持,曹魏不會坐視劉備攻打東吳,一旦劉備大軍被陷在了東吳,那麼曹魏一定出兵蜀漢,到時候蜀漢估計就招架不住了。這一點劉備其實也是看透了的,劉備出兵的目的其實不過是拿回荊州,一旦拿回荊州,劉備就達到目的了。

所以夷陵之戰只能算是劉備伐吳的一場戰役,就算是劉備勝利了,那麼東吳也可以依靠天險層層阻擊。東吳也明白劉備是想拿回荊州,如果劉備真的幸運的話,那麼最後就是東吳求和,將荊州割讓給劉備,不過這時候東吳可能會暗中把荊州一半給曹魏,到時候劉備又該當如何?從荊州失去那一刻開始,蜀漢的命運就已經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