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石橋黃氏開山始祖------黃鞠

黃鞠公

江夏石橋黃氏開山始祖------黃鞠

黃鞠公像

黃鞠,字玄浦,生於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已丑年)農曆十月十四子時。黃鞠公系書香門第,孝友世家,具雄才博學,忠於職守,為官清正,諍言不謏,為民請命。黃鞠還精通地理,善治江河,樂於施捨,恩澤鄉民。

中文名

黃鞠公

別 名

字玄浦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光州固始

出生日期

公元569年

逝世日期

公元657年

職 業

諫議大夫

目錄

  1. 1 人物簡介
  2. 2 黃鞠入閩
  3. 3 定居石橋
  4. 4 寧德立碑

人物簡介

光州固始縣家焉,越兩晉而歷六朝,其間腰金執笏者代不乏人

江夏石橋黃氏開山始祖------黃鞠

隋諫議大夫黃鞠公故居

。寄跡江湖者亦難細述矣。延十餘世孫名隆公、字硝山。乃固始黃初延下。 黃隆公,字硝山,隋煬帝時,官任西都留守,左班大學士,行十六。娶夫人七,生二十一子:吳氏生二子,林氏生四子陳氏生二子,石氏生五子,方氏生一子,周氏生二子,孟氏生五子。鞠公乃硝山公第十子,石氏所生。父子同朝任官,隋煬帝楊廣繼位,殘害忠良。黃隆多次忠言進諫。煬帝貪逸暴政,造龍舟下揚州看瓊花,工程龐大,百姓受殘。煬帝無道,硝山公與眾子再次直言上諫,煬帝不納諫, 以諫犯忌,煬帝龍顏大怒。事隔多日煬帝設宴約見硝山公。硝山公與 眾子商談:“帝本次納我並非只是參宴那麼簡單,恐有害我之意,帝非明君,豈可苦諫,如果我九月九日未回,爾等兄弟立帶我黃氏子孫攜眷屬分散逃離。夫在此留詩八句以作兒孫會親認祖之隱語,詩云:

"駿馬堂堂出外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身居外境猶吾境,志在他鄉即故鄉。

早晚莫忘親囑語,晨昏須憶祖蒸嘗。

願言託庇蒼天福,三七男兒大吉祥。

江夏石橋黃氏開山始祖------黃鞠

硝山於農歷九月九日遇難殉職,因此後硝山公的後裔從來不過九九重陽節。

硝山公二十一子

長子:淑公,妣朱氏,居光州;

次子:封公,妣吳氏,居武昌;

三子:通公,妣宋氏,居泰定;

四子:榮公,妣項氏,居松江;

五子:聳公,妣於氏,居廬陵;

六子:魁公,妣邱氏,居興州、當陽;

七子:開公,妣王氏,居溫州;

八子:推公,妣林氏,居湖州;

九子:槐公,妣武氏,居江西;

十子:鞠公,妣葛氏,居南閩鹽場石橋村;

十一子:松公,妣孔氏,居北燕;

十二子:震公,妣孫氏,居武平;

十三子:萌公,妣平氏,居永平;

十四子:平公,妣吳氏,居汝寧;

十五子:堅公,妣於氏,居蒲州;

十六子:遊公,妣沈氏,居南建州;

十七子:侗公,妣石氏,居陽城;

十八子:堯公,妣武氏,居荊州;

十九子:高公,妣朱氏,居杭州;

二十子:威公,妣李氏,居江西、南昌;

二十一子:龐公,妣於氏,居西安;

黃鞠公

黃鞠,字玄浦,為硝公第十子,石氏夫人生。生於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已丑年)農曆十月十四子時。公系書香門第,孝友世家,具雄才博學,為官清正,忠於職守,諍言不謏,為民請命,公還精通地理,善治江河,樂於施捨,恩澤鄉民。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鞠公官授諫議大夫,時煬帝在位,窮奢極欲,對內濫用民力,徵數百萬民夫,開鑿南北大運河,建東都,筑西苑,闢離宮,修長城,開地道;對外窮兵黷武,征討高麗,耗資巨大,傷亡慘重,徭役繁多,賦稅沉重,民不聊生。黃鞠遵父命,於隋大業九年(613年)攜眷屬坐船出海,離開光州固始。

黃鞠入閩

世傳,鞠公知道當時閩越蠻地整治管轄薄弱,是個首選的地方。

江夏石橋黃氏開山始祖------黃鞠

因為鞠公帶家小和隨從人員比較多,所以乘大船由海路行駛,當船航至南閩海域時曾遇颱風,海面掀起巨浪,險遭不測,幾經周折才得以脫險。爾後,大船駛入浦源(今七都鎮)乾隆版《寧德志》載

:“舊有祠在七都浦源壠坂尾奉御林,相傳鞠公始居此地,後遷石橋。七都人因於所居處立祠祀之”。鞠公暫居蒲源後,為尋找開基勝地,順霍桐溪從八都而上,經石橋直至桃源(今周寧鹹村)。鞠公通過一路考察,認為霍桐盆地廣闊,是個風水寶地:“從整個霍桐盆地(也就是霍童洋)來講群山相連、山山相抱、地勢平坦、南邊仙隱山(大童峰)獨雄,眾山護之,剛好正北方又有仙巔山(仙人戴頂)獨秀,一南一北、一剛一柔、統領眾山。”正好是五行中的:“玄武、朱雀”。一條溪流從西向東流過,把整個霍桐洋分成南北兩岸,曲折環繞。由石橋 巖頭宮環繞到金鐘度(現在的霍童下板頭)、轉到仙隱山下、再轉到紅亭口流出、就像八卦陰陽魚的中間線。南 有仙隱山朝著,北有仙巔山託著,前後呼應、帶水環繞、眾山環護。按古人說:“天人合一”“九五居中”的 思想,黃鞠認為石橋是尊者所居之地,八卦的中間地帶、也是龍脈之首的風水寶地。雖有洪水為患,只要在修水利、治理江河上下功夫,其前景美好。但此時,與鞠公有著姻婭之親的朱福公(隋光祿大夫)先一步暫居石橋。鞠公即反石橋,與朱福公,促膝侃談。鞠公談及治理溪河、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發霍桐的雄才大略時,朱福公深為感動。合經協商,朱公同意與鞠公易地而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