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不杀了李渊?

历史的荒野


要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不杀李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李渊已放弃皇权。

好好的皇帝当着,为什么单单一个玄武门之变就会使李渊放弃皇权呢?要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对真个帝国的控制还是有力的,并没有出现皇权旁落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在干什么。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记载的: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就是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喋血的时候,李渊正在海池很惬意地泛舟。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带着士兵来到海池,告诉了李渊刚刚所发生的一切。

这里面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太极宫的正门——玄武门已经发生了两军交战,而且东宫将领冯立、薛万彻等人为了报答太子李建成的恩典,猛攻已被李世民控制的玄武门。厮杀声、呐喊声、兵器碰撞声,身处海池的李渊居然听不到!

好吧,皇宫很大,李渊正巧那天有点耳背,没有听到这些“喧哗声”。

但是,偌大个皇宫可不止玄武门一处驻有禁军。那么多禁军都被李世民控制了吗?显然当时的李世民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更何况,皇宫里面除了皇帝李渊、众嫔妃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宫女、太监、侍卫,这些人耳朵也背了吗?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向李渊禀报?李渊最后居然是从尉迟敬德——李世民一方的人嘴里才知道整件事情,而且是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

如果你要是绝对很诡异,那就对了。因为,真正的历史已经被掩盖。

既然看不到真正的历史,那么我们不妨来大胆猜测一下。

如果想让李渊暂时性“耳背”,就得控制整个皇宫里的太监、宫女、嫔妃、侍卫,以当时李世民天策府的兵力现实是不够的。那该怎么办呢?

这里面有个思维盲点,李世民必须要让李渊暂时性“耳背”,当然,这看起来好像是目的。假如李世民将这个目的当做是过程,或者直接忽略掉呢?会怎么样?

对,就是直接将李渊控制起来。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9年7月2日),对于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来说,也许他的战场并不止宣武门一处,还有另一处就是在后宫。在后宫干什么呢?控制或者说直接点是囚禁李渊,地点很有可能就是海池。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慢慢明白过来,李渊为什么会放弃皇权了吧。因为被囚禁了,失去自由了,生命受到了威胁。

做为隋末割据一方的枭雄,做为大唐帝的创建者,李渊无疑是及其聪明的。

如果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失败告终,那么李渊大可宁死不屈,等着太子和齐王前来救驾。再将李世民这一以下犯上的行为大加谴责,最后杀掉或者囚禁李世民,将皇位传给太子李建成。可是,李世民成功了,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这时候已没有谁比李世民更适合继承皇位了。

这是李渊放弃皇位的一个原因。

其二,也是为了保全李渊自己的性命。见惯了权力斗争、阴谋诡计的李渊,深深的知道,皇权面前无亲情。如果宁死不放弃皇位,难保李世民不会接着“弑父”。因为站在当时李世民的角度来说,已然没有退路。要吗与李渊达成政治和解,要吗只有死路一条。是人,都不想死。所以,在皇权与身家性命面前,李世民真的不会做出比“弑兄杀弟”更出格的事情来吗?我不知道。

其三,如果真的让李世民背上“弑父”的罪名,那么忠于李渊的文臣武将难保不会与李世民武力对抗。到那个时候,不光是玄武门、皇宫,乃至京城,甚至整个帝国都会爆发流血冲突,新生的大唐帝国很有可能陷入分裂。这也是李渊不想看到的。

因此,对于当时的李渊来说,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聪明的人大多都会做出对的选择。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册封为皇太子。不到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继位为太宗,改元贞观。


李渊作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


喧嚣平原


大唐开国初的血雨腥风,实际上也是权力游戏与规则的重建。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实现了自己登基的梦想。但是,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合法性层面,唐高祖李渊都不能杀。

这不是因为李世民顾念父子之情,心软善良,而是李渊作为开国皇帝,不仅铁杆粉丝一大堆,而且有安抚局势的作用。李世民虽然当机立断,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控住善后的走向。因此,无论是作为暂时性的父皇,还是作为吉祥物傀儡,李渊必须活着,而且赋予李世民合法性。故而才有尉迟恭披坚执锐带领下属进宫逼迫李渊下令,宣布太子谋反,并把天下兵马大权交给李世民。

同时,玄武门之变几天内,李世民集团核心成员掌握了朝廷的关键部门,并且让李渊下诏书立自己为太子。等到一切处置停当,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这个时候,李世民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个父皇已经没有威胁了。此时,杀不杀已经不重要了。而且,无非就是争夺权力,没有威胁就养着,没必要大动干戈了。

可见,无情最是帝王家,父子之情兄弟之义什么的都是第二位的,核心是权力游戏。李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开国皇帝中最憋屈的一个,李世民也可以说是宫廷政变最缜密的一个。

不过,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用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后世的歌颂,成为一个历史的微妙。


秦右史


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世民既没有杀李渊的动机,也没有杀李渊的必要。

一、李世民没有杀李渊的动机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其实史书的记载原本是很明确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事件以后,利用“秦王当有天下”的占卜结果,在李渊对李世民产生极度猜忌的时候,制定了昆明池兵变计划,准备在昆明池饯行时暗杀李世民,同时诛杀秦王府骨干尉迟敬德等人。

这一消息被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率更丞王晊密报李世民,李世民临时组织反击,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目的,首先是要自保,不发动他自己就要死在昆明池了。而当时,谁要杀他呢?当然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至于李渊,在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之后,李渊确实对李世民非常猜忌,他把“秦王当有天下”的占卜结果告诉了李世民,有人认为李渊的意思是想让李世民自裁。但是,在李世民向李渊奏报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之后,李渊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又开始摇摆不定,他让李世民先回去,第二天再入宫一起对质讯问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的事情,这就表示,李渊又不想杀李世民了。

李世民本来就是在自卫反击,反击那些要杀他的人,而李渊并不想杀他,李世民何必要杀李渊呢?


二、李世民没有杀李渊的必要

李渊的嫡子一共只有4个,老三又早死了,因此,在武德九年(626)的时候,李渊可选的接班人只有3个: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了,李渊还有其他选择吗?,没有了,他只能选择李世民作为他的继承人。否则,他的皇位交给谁呢?

因此,我们看到,玄武门之变当天,李渊就把兵权给了李世民,数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把整个军政大权全部给了李世民。2个月后,李渊就光荣退休当太上皇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何必要多此一举杀李渊呢?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李世民杀李渊易如反掌,重名节也并非重点,主要是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并没有到“必杀”地步。对于皇帝之位来说,杀父杀母之事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只要统治得好,老百姓谁会在乎。

(1)“名节”对于雄主李世民、朱棣等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儿,关键在李渊识时务

李世民杀兄害弟,尽管打着“诛杀叛贼”的名义,但无论当时还是后世,有几个不会认为是借口?唐朝的儒家思想根本不强悍,否则武则天也做不了女皇帝。

自公元317年北方大乱起到589年天下统一,长达272年的动乱,儒家思想在统治阶层内总体是日渐减弱,更何况,李家在这期间不断地与少数民族权贵通婚。

由此,隋唐皇帝们在鲜卑文化甚至再早的匈奴文化上都有很强地浸染。隋唐初的统治阶层,对于儒家的“名节”观并不在意。

话虽如此,作为皇帝总要“最大化团结”支持者乃至中立者,能少些对手就少些对手。这才是合格帝王所为。

面对“平乱”后李世民,已经杀红了眼睛。而这时,李渊能适时支持李世民“平叛”,并同意李世民作为太子的行为,一方面救了自己的命,一方面也是父亲不得已。

李世民所面临的就是“杀父立刻当皇帝,但会有后世的坏评价”,以及“忍耐两三个月再当皇帝,自己却能博得好名声”。如此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当然,这也要看自己是否能确保两三个月后按照“商定”的结果去做,从“政变”过程看,李世民控制了军事主力是毋庸置疑的。

军事在手,有何惧?

(2)李世民是儿子,被杀的也是儿子,作为父亲能选择什么?既然不再捣乱,李世民又何必杀之

李渊能够造反成功,其本身在时机把握、隐忍力上已经高人一筹了。见势不好保命要紧的灵活力,让李世民失去杀父的必然性。

更何况,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儿子,李世民也是儿子。面对既成事实,李渊作为父亲也只能承认李世民的合法性。

这个无论从民间的父亲还是有权有钱的父亲,都是一个道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李渊才多活了九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兵变,两个月后李渊就禅位于李世民。九年后的635年,李渊病逝。九年时间,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日渐兴隆。李渊也没必要为了死去的儿子,再去反对活着的儿子。


坐古谈今


一、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干掉老大、老四,又派尉迟恭这个门神挟持了父皇李渊!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死李建成,尉迟恭射死李元吉,建成的干将冯翊、冯立,齐王府的薛万彻带着二千多人,正在攻打大门。大力士张公瑾一个人用身子顶着门,外面的人没能攻进来。守卫玄武门的敬君弘、吕世衡战死。东宫、齐王的士兵又要去攻打秦王府,形势火烧眉毛时,尉迟恭拎出了建成、元吉脑袋,大喊:奉旨讨伐二贼,这是他们的人头,你们还为谁卖命?两府官兵一见就一哄而散。

李家三兄弟肉搏时,李渊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尉迟恭全身披挂从岸边赶去,自报家门,直言:太子、齐王叛乱。已被秦王杀死了。秦王恐惊动陛下,特地派臣来护驾。



历史上的尉迟恭可不是老大粗,他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论武的他马槊纵横天下,论文的他政治上极为敏感、下手极为老辣。他这番话话中有话,秦王没接到你的旨意,已自作主张杀掉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我通报给陛下,只不过给您点面子,你要不老实,您老就会步建成、元吉后尘,您老是明白人,您老看着办吧!您老如果不老实,我护驾立马变成绑架,您老的皇宫包括您老的这把骨头都捏在秦王和我手中!

二、李渊识时务,主动交权,秦王无需下杀手。

皇帝李渊和大臣裴寂、萧瑀、陈叔达等都已成最高级人质,他们都心照不宣,很识时务。尤其是李渊,三个成年儿子建成、元吉已死,何况世民功高盖世,不如交权,安度晚年吧!李渊和近臣们紧急磋商,决定立世民为太子。尉迟恭有条不紊:外面还没有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接受秦王指挥。高祖乖乖照办。三天后,世民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当年八月,李渊又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彻底完成皇权交接。

三、在李渊服软情况下,世民再个杀手,就会使他的上位缺少合法性。

世民狠下杀手,已干掉哥哥、弟弟、十几个侄子。如无必要,他再弑父弑君,舆论对他不利。

世民杀太子、杀齐王,可以假借父皇的名义。父皇服软,成了自己的“提线木偶",正好使自己杀兄杀弟的恶行合法化,何必再弑君父?君父已在自己掌控之中,再弑君,就会使自己登基无法合法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又有房谋杜断,怎会下次蠢招,授人话柄呢?

四、毋庸置疑:如李渊不识事务,世民定会送他去见儿子建成、元吉。

如果李渊硬扛到底,世民已然两手沾满兄弟、侄子的鲜血,决不会手软少沾父亲一人的鲜血!在皇冠皇权面前,什么父子之情、兄弟之谊还不如一张擦屁股纸啊!当然,李世民决不会用宝剑,软禁几天,再弄个什么沉船事件之类的,让李渊不见血,成个失足老头就功德圆满!

您瞧!父亲李渊抚摸着世民的头,世民重回哺乳期,吮吸父皇的乳头,一组假的不能再假的恶心父子情深镜头!唯一真实的镜头是世民禁不住嚎啕大哭,他才暗自庆幸自己下手狠、下手快,终于先射死了建成、元吉,他在为杀死兄、弟、十几个侄子缓解心里压力!


苍茫大地顾炜斌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场豪赌,如果赢了的话他就能夺取大权,如果败了的话,那他就不仅和皇位无缘,还会丢了自己的小命。很多人可能以为李世民夺得皇位很正常,实际上大家这个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按理来说皇位是人家李建成的。

在正史之中李建成可没那么荒唐,正相反的是,李建成是非常有才能的,深得人心,李渊自从起事就将李建成定位了继承人,李渊登基之后李建成当上了太子,所有的大臣都选择站在太子这边,李世民被逼无奈选择了造反。

李世民突然发动政变,李建成毫无防备,在李世民取得胜利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控制李渊,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告诉李世民这件事,尉迟恭去见李渊的时候,其实李渊还蒙在鼓里压根不知道这件事,尉迟恭身穿盔甲,手拿武器告诉李渊,李建成等人政变被李世民直接给诛杀了。

这个时候李渊就是个傻子也知道咋回事了,再看看尉迟恭的一身打扮,其实说白了假如这个时候李渊不识时务的话,尉迟恭肯定毫不犹豫直接杀了李渊,到时候李世民直接昭告天下,太子李建成造反,将李渊给杀了,自己拼死也没能救下父亲的命等等就可以了。这一点我们能想到李渊自然也是能想到的。

李渊非常的识时务,啥也没说,他知道李建成已死,这个江山也只能给李世民了,而且如果他这个时候有异动毫无疑问还会丢了小命,所以他选择配合李世民,李世民想做什么他配合就行了,李世民想要皇位,他给就是了。

李渊如此的配合李世民,李世民又何必要杀了李渊呢?毕竟李渊还是他的父亲,古代君王是非常在乎历史对自己的评价的,李世民在史书之中将自己洗的非常干净,根本没有必要主动去背上弑父的罪名。当然,如果李渊不识时务的话,李世民还是会毫不犹豫举起屠刀的,帝王家中无亲情,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在传统社会中,在关于皇家的统序问题上,人们是能接受手足相残,数子夺嫡的。而且如果你在百姓之中的名声够好的话,那老百姓就更不在乎了,毕竟爱屋及乌嘛,但不论如何,人们却始终无法接受弑父篡位。

一:被李渊忽悠的李世民

在起兵之处,唐高祖李渊就曾再三许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在隋帝禅位登基之后,却还是食言而肥的让李建成做了太子,而李世民则只是进爵为秦王兼尚书令。之后随着李世民功勋渐著,羽翼渐丰,深感威胁的李建成于是联合李元吉以及李渊的后宫宠妃,日夜诋毁李世民。出于保证皇权不受威胁和维护太子的目的。老奸巨猾的李渊竟然异想天开的想要让李世民返回洛阳,建天子旌旗,掌管陕西以东地区。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世民已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要素,唯一难以突破的关口就是自己并非嫡长子,而现在李渊的这种表现无疑就是断绝了他的非分之想。实在很难想象,当时李世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可想而知的是面对父亲这种翻脸不认人的行为,必然是十分恼怒的。

二:早有预谋的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逼于无奈被迫反击的李世民在宣武门发动政变,一举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尉迟敬德以保护皇帝为借口率军入朝,控制了李渊,而得到消息的唐高祖李渊随即向裴寂、萧蠫、陈叔达问计。三位大臣则以:“建成、元吉在义旗草创之际,并未预谋,既立之后,又无功德可言,常怀疑贰之心以济其恶,以致祸起萧墙。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可立他为皇太子,托付军国大事,陛下就能如释重负了”为理由劝诫李渊当机立断册立李世民为太子。深谙权谋的李渊霎时了然于心,立李世民为太子,总揽朝政,处理庶务,不久又宣告退位。

整个玄武门事件,不论史书如何粉饰,终究还是能看出李世民精心准备的痕迹。首先收买玄武门守将,之后派人隔断与宫中的联系,防备李渊得到消息,政变成功之后马上让尉迟敬德率军入卫,点点滴滴天衣无缝一丝不苟,而对李渊的“兵谏”更是神来之笔,妙到毫巅。对人心人性的把握之确切而深刻着实令人不寒而栗。

三:死无对证的背锅侠

在李渊决定派李世民前往洛阳时,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无可避免了。自幼生长于王侯之家的李世民焉能不知政治斗争的血腥残酷?更何况他还亲自参与了隋朝的覆灭战争。身负盖世之才,而又拥天下之重权,无论在朝廷之上还是在市井之中皆是人心所向,如此人物,以建成和元吉的尖刻残忍,怎能容他安心做个逍遥王爷。对此,李世民自然心知肚明,而老奸巨猾的李渊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保守战火洗礼的人,他的血是冰冷的,本着死道友莫死贫道的初衷,雄才伟略志在天下的李世民岂甘任人宰割?头角峥嵘有帝王之相的李世民自然知道死无对证的道理。所以在玄武门事变中他毫不犹豫的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凭借自己良好的声誉,宣称自己是为了自保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如此一来不明真相的百姓对他自然是拥护加同情的,而已经洞察幽微的文武百官也不会傻的望刀口上撞,如此一来,他这个胜利者不仅可以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而且还能在情理上占据绝对优势。

四:李渊不仅不能死,还得好好活着

在封建时代,君王的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李渊亲自下诏承认有这么一件事,他李世民才算是一身干净的赢得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所以李渊绝不能死。

再说杀兄杀弟在无情的帝王家并不算什么,可是一旦弑君弑父,那这麻烦就太大了,想想当年天下英雄群起而反隋的时候,不就打着隋炀帝“弑君篡位,杀兄取嫂”的旗号吗?再说,要获得法理上的权利就必须要得到李渊的许可,唯有如此,他才是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人,不然,即便他皇帝做的再出色,在天下人眼中也不过是个乱臣贼子罢了。譬如说明成祖朱棣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还有就是天下并不稳定,一旦失去法统上的优势,一方面他固然还失去号令天下豪杰的资格,而更重要的是各地叛乱会以此为借口煽动愚夫愚妇,趁势而起。届时,出于门面的重要性,还有多少人能坚定不移的跟着他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先上结论:没有必要。

在刚刚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兄长李建成,麾下大将尉迟敬德送齐王元吉永归极乐,之后控制了李渊本人。

虽然李渊还有很多儿子,但是没有一个在十岁以上的。遥不可及的帝位就摆在了李世民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何苦要给自己揽上一个不孝弑父的罪名?

虽说天家父子无亲情,但是陇西李氏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帝王之家。李渊常年在外当官,一直都是带着世民的。虽然父子俩因为储位之争常有矛盾,但有矛盾不代表就不能有感情了。

为了夺取帝位,李世民发动了宫廷政变,但是政变已经结束,剩下需要的就是安抚人心了。不止是别人的,还有李世民自己的。杀兄和弑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历史上兄弟相残的不要太多,可是儿子杀父亲的还真是寥寥无几。亲手射杀同胞兄长,已经给李世民带来了良心上的严重不安。如果再杀了李渊,晚上还能不能睡着恐怕都是个问题。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在意后世评价的人,杀兄屠弟已经给他带来了难以洗去的骂名,再去杀老爹李渊,这辈子他都别想被后世之人评为明君。

当然,这是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来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必要杀李渊,跟李渊本人的态度也有关系。

很明显,李渊在得知建成元吉都被干掉的消息之后,很快就知道是李世民发动政变了。为了保住性命,他很没有骨气的妥协了,他没有为大儿子四儿子的枉死跟李世民做困兽之斗垂死一击,这也是李世民不杀他的主要原因。李渊毕竟是当朝皇帝开国之君,要人有人,要能力有能力,只是一时受制于李世民,如果他下定决心要给李世民找麻烦,李世民敢不敢留他一命还真不好说。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李渊妥协了,接受了玄武门之变的事实,承认了李世民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没有必要杀李渊。一来自己良心好受些,而来将来洗白的时候难度也要小点。


扶摇郡主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那么为什么留下了自己的老子李渊呢?主要是为政权的平稳过渡,为自己被立为太子与登上九五至尊留个好名声。



1.李渊现场妥协,稳定了局势,否则,一定会死在乱军之中了

玄武门喋血后,凶神恶煞般的尉迟恭(后来做了门神就是这爷)披甲执锐,带领武装力量闯进后宫来见李渊,在陈述了事变经过后,李渊深知四个儿子已去了三个(三儿子玄霸早走了),精神已经跨了下去,而凶神尉迟能进后宫,说明抵抗已经无望,因而作了妥协,主动让步.如果下令顽抗到底肯定是另一番情形。


2.李渊见风使舵的本领起了作用.

政治高手李渊主动提出立李世民为太子,而这就是李世民政变要达到的目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必要让天下恐惶, 杀李渊会引起社会动荡,流血成河也是秦王不愿意看到的.

3.最大的和根本原因,在于李世民是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头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渊态度作了转变后,李世民的随机应变能力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他含泪"吮上乳"以表示亲昵,把自己的被逼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另一层意义,让天下人都知道我秦王如果是太子的话,一定会孝顺老爸,这一箭双雕之举,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如此高超的政治手段已经预示,秦王不同凡响,以后亲手开创了"贞观之治"就是证明.



所以李世民不杀李渊实为彰显自己孝顺的形象以网罗天下人心,对今后政权的平稳过渡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不杀了李渊?

首要原因:是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即正统论。……不能弑君弑父篡位……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又逼父禅让,继位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位杰出的帝王,富有韬略,精于权术,并且开创了二十多年的我国帝制时代少有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为唐朝繁盛奠定了基础。

作为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如何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已经内禅,让位于他的父王呢,弑君弑父与弑兄杀弟,那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嘛!

当然,如果需要,相信唐太宗李世民也会毫不手软地弑君弑父滴!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

既有能力发动玄武门兵变,在掌握最高统治权力之后,更自然有能力防止其父李渊东山再起……这是李世民没有杀掉其父李渊的最重要的原因……

同时,李渊在禅让于李世民之后,更是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尽情地享受当太上皇的乐趣……上演了父慈子孝,跪而上乳,嚎恸戚天的场面……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继承皇位,完全掌控全局的情况之下,根本就没有必要杀掉其父李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