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西汉,手下能人众多,为何只对周勃如此信任?

官风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刘邦的老乡集团里,最信任的人是卢绾,不是周勃。

卢绾和刘邦两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基友,他们两家人是一个村的,卢绾的亲戚和刘邦的父亲是至交,二人又是同日出生。刘邦的家人和刘邦对待卢绾就像对待亲人一样。


刘邦起兵时,能随意进出他大帐的,除了他的小弟刘交就是卢绾。要说卢绾在起义过程中的功劳和周勃,曹参,樊哙等人比实在是差点,但是刘邦封侯时封卢绾为长安侯,官至太尉,居三公之一。比当时周勃、樊哙等人的职位要高出不少。

后来臧荼叛乱,在刘邦已经开始对异姓王下狠手的时候还是封了卢绾为燕王,可见刘邦是非常信任卢绾的。


可惜后来君臣之间产生了一些误会,又有那么多异姓王身死国灭的前科,卢绾还是背叛了刘邦。

卢绾没了,接下来的人也不是周勃,是曹参。刘邦曾钦点萧何死后曹参为相,这就很说明问题。

吕后曾问计刘邦,刘邦的回答的先后顺序就能告诉我们他最信任谁。依次是曹参,王陵,陈平,周勃。

安刘者勃也,一方面是刘邦认可周勃的人品和能力,还但是守仁君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周勃年龄可能不大。要比曹参,王陵等人小。诛灭吕氏同时也是历史交给他的责任。


守仁读仁


刘邦得天下,得益于乡里乡亲齐上阵,因此取得天下之后,刘邦也不忘报恩,凡是追随刘邦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从这点上看,刘邦秉承了其一贯的豪爽性格,值得让人称道。

周勃原本不是沛县人,祖上是卷县人,后迁居到沛县。没有参加刘邦起义之前,周也是一名创业者,因为他不但有编织竹器的手艺,还有吹唢呐的绝活,因此养活一家老小并不是问题。
(周勃剧照)


刘邦起义后,周勃以中涓身份参加,并且从手艺人变成了一名力挽强弓的赳赳武夫,这就是造物弄人,时事造就英雄。最终周勃追随刘邦南征北讨,驰骋疆场,天下平定周勃被封绛侯,并剖符为信世世不绝,食邑八千二百八十户。

其实论功劳周勃远比不了萧何,论刘邦对其信任不及张良,比勇猛远不如樊哙,论智谋还不如陈平,如果比私人感情更比不了刘邦的发小卢绾。之所以后人感觉刘邦对其信任,是因为周勃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其后代周亚夫又在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吕后剧照)


汉丞相最初是萧何,之后依次是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周勃排第六。刘邦生前吕后曾经问过刘邦:“陛下百年之后,相国萧何死了,让谁代替他呢?”高祖说:“曹参可以。”吕后再问曹参之后,刘邦说:“王陵可以,但他有点憨厚,陈平可以帮他。陈平智谋有余,却不能独自担当重任;周勃为人虽然厚道不善言辞,但他将来一定可以帮着安定刘氏天下,可任用他为太尉。”吕后再追问其后,刘邦只说:“这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由此可见,刘邦看重的是周勃忠厚的优点。
(刘邦剧照)


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汉置太尉官,即以周勃为首任,掌握全国兵权。惠帝去世,吕后剥夺了周勃的太尉之职,由吕禄接任。吕后死后,在郦寄等人的谋划下,周勃夺回军权,并统领南北禁军将诸吕铲除。可见刘邦还是能够慧眼识珠,颇有先见之明。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刘邦非常信任周勃,称帝之后,按功劳排第四位封为绛侯,后来跟随高皇帝平定叛乱,更是被任命为太尉执掌军权。得力于一下几个方面。

跟随刘邦出生入死资格老

周勃出身贫寒,在沛县以编织为业,偶尔兼职在红白公事上做鼓吹手,可以说地位比刘邦还低。后来跟随刘邦与沛县起事,作战勇猛,攻城时常常第一个登上城池,多有战功。刘邦被封汉中王时,赐周勃为威武候。到达汉中,周勃拜将。之后随高皇帝回军三秦,攻击项羽,战功赫赫。到了楚汉相持阶段,也一直在荥阳、如皋、敖仓一带与项羽展开激战。其实这个时候跟刘邦受这个罪是战功又少,风险又高。我们看看,记信,周苛,枞公是有名的都死掉了,而曹参,樊哙他们跟韩信另外开辟战场因不与项羽正面为敌更容易斩将夺地。

但是不见周勃有过什么怨言。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跟随刘邦平定叛乱,没有不胜利的。

知无不言

周勃一个大粗汉子,经常给刘邦打小报告。历史上记载的就有给陈平和贾谊打过小报告。虽然,我们看来,有那么些不大光明。但是,从刘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怕得罪人,敢表忠心的表现。

老实

可以从文帝时一件事看出来。周勃做右丞相,文帝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刘邦当皇帝时周勃没有出丑的记录,我认为是刘邦了解这个老部下,刻意爱护他。

不待见文士

这一点可以说是跟刘邦臭味相投。刘邦是曾经把儒生的帽子拿下来撒上泡尿的人。周勃呢,每次召见儒生和说客,自己坐在尊位,不耐烦的呵斥着说:‘有话快说。’再看,韩信,有蒯通等人辅助。不蓄文士,其实是没有野心的一种表现。

适当圆滑

刘邦曾与大臣结白马之盟:‘非刘姓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死后,吕后当政。吕后要封吕氏一族为王。事下朝议时,遭受到王陵的强力抵制。 吕后不高兴。再问陈平、周勃,他们说:“高帝平定天下,封子弟为王;今太后称制,想封吕姓子弟为王,无所不可。”吕后大喜。王陵后来问陈平:“始与高帝歃血而盟,你们不在?今高帝死了,太后女主,想封吕姓为王,你们为啥违背与高帝的约定,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陈平回答:“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果然,吕后设法调离王陵,而陈平,周勃保住地位。后来,陈平,周勃帮助铲平诸吕,迎立代王称帝(就是文帝),保住刘姓江山。

刘邦善识人用人

此前定鼎江山,人人都知道。就是刘邦要死的时候做的人事安排那都算是一流的。刘邦将死,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可以说是都按照他预测的在发展。

总结起来看,周勃有功劳,忠勇,无野心,政治上既有代表性又独立,遇事知轻重,年龄结构上也可以做托孤重臣,而且与刘邦品味相投,所以得到刘邦的信任和重用。



夜航船水手


周勃厚重少文,就是说他沉稳,忠厚,然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但是能够安定我们刘氏天下的必定是周勃,有什么事情发生,他一定会忠心耿耿的为刘家卖命,之所以会如此,我认为,一方面是周勃忠厚,在一个我估计刘邦对他有大恩,所以他铭记于心,要报答刘邦的恩德,才会忠心耿耿


大明668


都是沛县的老乡。所以信任。


济南沈半仙


勃,厚重少文,安刘氏者必勃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