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清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

清朝文字狱的第一巨案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说:“

曾、吕之狱,本朝诸文字狱中第一巨案也。”曾就是曾静,吕是吕留良。曾静案之所以轰动巨大,是因为它惊动了清世宗雍正帝,并由雍正亲自“下场”辟谣,真可谓前所未有。

事情始末大致如下:

湖南人曾静因考试落第,家居愤郁,对社会心存不满。一日,他读到晚明儒士吕留良的文集,见里面有华夷之辨井田封建等语,沉溺其中,于是写了一篇诽谤雍正和清朝的文章。曾静认为川陕总督岳钟琪可能想谋反,所以打算拦驾投书,同谋举事。

根据《清代文字狱档》的资料显示,岳钟琪后来给清世宗的奏折说: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六日,自己在下班回府的路上,遇到一个人(曾静的徒弟张熙)持书想靠近他,官役连忙接书呈入。岳钟琪读后“甚为惊讶”,书中尽是“

绝灭彝良,悖乱罔极”之语。于是立即下令逮捕张熙,并通过严刑拷打、利诱欺骗等方式,套出了曾静及相关同谋之人。

雍正:清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

清代恐怖的文字狱

雍正帝读完奏折后,大怒,批道:“竟有如此可笑之事,如此可恨之人。”并命岳钟琪彻查此事。后来岳钟琪继续上表,说曾静是受了吕留良的影响才写出如此大逆的书,并请求查抄吕留良的家,于是雍正令浙江总督李卫照办。并拘拿其在浙同党,案件进一步扩大。但雍正不满足于此,因为他还不知道曾静书中关于诽谤自己的那些谣言究竟从何而来,他怀疑是政敌所谓。所以命杭奕禄到长沙去审问曾静,逐条追查谣言的来源。

此时的曾静早已吓破胆,哭着说什么“静生居天末,日坐井中,妄想成魔,造言诽谤,是诚罪大恶极。”但雍正不满足于此,他不认为谣言都是曾静自己捏造的,一定要追查来源,因此随着案件的扩大,与曾静相关或无关的人都卷入其中。一件愤青造谣毁谤的案子终于演变成了文字狱。

之后,雍正命押曾静来京,搜查吕留良(留良死已久)家藏图书,尽焚之。又剖留良棺木,戮其尸首,斩其弟子,贬其族人为奴,牵连无辜众多。官方说曾静之前是执迷不悟,如今方大梦初醒,俯首认罪,甘服上刑,所以雍正才没杀他。

雍正七年四月乙丑,颁《大义觉迷录》于天下,命举国学政及教官人人必读,不读者为重罪,其书风行一时。直到雍正驾崩后,乾隆才斩杀曾静,并封禁了《大义觉迷录》。

雍正:清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

乾隆禁书《大义觉迷录》

雍正亲自回应世俗对他的毁谤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帝为了回击谣言以及辩驳排满思想而参与编撰的一本书,全书内容丰富,但篇幅并不大,除去审判曾静的供词及相关奏疏外,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论满清是否为中华正统?

第二论雍正到底是不是一个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色、诛忠及好谀的暴君?

前者依据不同人的历史观,见仁见智,后者则直接关乎到皇帝的人品,是皇帝亲自为自己所做的辩护,因此,读起来尤其引人注目。

曾静的书指控雍正“谋父”,其皇位存在非法性。《清朝野史大观·清世宗袭位之异闻》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冬,圣祖疾发,回驻畅春园,弥留之际曾手书遗诏,里面写“

朕皇十四子,即缵承大统。”雍正知道后,就私自入畅春园侍奉,不准其他兄弟进来,并且把遗诏的“十”字改成了“第”字。康熙当时昏迷已久,忽然醒来,看见雍正在旁边,大怒,投枕击之,雍正急忙下诡谢罪,不久康熙就驾崩了。

对此,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做了自辩:康熙于畅春园驾崩之前,曾跟诸大臣及皇子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说明康熙早就钦定他做继承人了。当晚的实际情况是康熙弥留之际,“朕驰至,问皇考安,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整个过程为“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及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人证具在,所谓的“谋父”之事实在是空穴来风,无稽之谈。

雍正:清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

雍正否认谋康熙之位

第二是“逼母”,雍正辩护说康熙驾崩后,母后哀痛至深,曾决意从殉,是他自己再四哀恳,才挽回其初心。之后自己凡是办理政事必先请问于母,孝顺备至,这也是宫中人所共知的。母后素有痰疾,因旧恙复发,才在半年后亡故,说他逼迫母殉葬完全是造谣!

第三是“弑兄屠弟”,雍正说对于二兄,康熙曾有朱笔谕旨说:“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但他继位之后,心存不忍,并没有对大阿哥和废太子下杀手,而是善待他们,生病用药,全都尽力。至于皇弟阿其那、塞思黑等,皆是因其悖逆不道,才交给宗人府囚禁起来。后来他们都是因为“伏冥诛”、没有逃过“天谴”才死的,自己并不是鸩杀和加害他们。“古人大义灭亲,周公所以诛管蔡也,假使二人不死,将来未必不明正典刑。但二人之死,实系冥诛。”在雍正看来,两个弟弟就算被他杀死,那也是罪有应得,何况不是他杀的。

雍正:清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

雍正曾与诸兄弟上演“九子夺嫡”

第四是“贪财”,雍正反驳说他继承康熙六十余年的太平基业,府库充盈,自己常常开内库弩金来救振饥民,毫无吝惜,这难道可以称作贪财吗?

第五是“好杀”,雍正自我评价说“朕性本最慈

”,杀人必以法,慎之又慎,绝无好杀之理。他所杀的都是屡教不改的腐败官员,绝不滥杀无辜。

第六是“酗酒”,雍正云说:“朕之不饮,出自于天性,并非强致。”提督路振扬来京面圣时,曾说:“臣在京许久,每日进见,仰瞻天颜,全不似饮酒者,何以臣在外任,有传闻皇上饮酒之说?”这是传闻不如亲见,谣言一接触现实就会立即破灭。

第七是“好色”,雍正说:“朕常自谓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他做皇子的时候,一直就清心寡欲,“自幼性情不好色欲。”继位以后,后宫里的人数也很少,这是诸王大臣和近侍都知道的。谣言说雍正好色,“不知所好者何色?所宠者何人?”

第八是“诛忠臣”,雍正辩护说除杀年羮尧等三人外,并未诛戮忠良。年羮尧心怀不轨,几欲叛逆,经过大臣参奏九十二条,才决定将他查办,完全是依法办事。

第九是“好谀

”,雍正说自己在藩四十余年,身经百战,于人情物理早就见多了,对于阿谀的人能洞察其伪。不像那些年幼无知的君主,未经阅历的人才喜欢被人吹捧。“是以即位以来,一切称功颂德之文,屏弃不用。”逆贼说他“好谀”,“能举一人一事以实之否耶?”

自古人言可畏,毁谤会中伤到每一个无辜的人,就连皇帝都要受其困扰,而雍正是唯一一个敢于出来辩驳的人,实属另类。其言皆有理有据,而谣言大多都没有根据,只是出于好事者的猜测,拿不出一点证据来。因此《大义觉迷录》可以视为雍正编纂的一本辟谣经典,可读性非常强。当然,全书卷首及卷末的“华夷之辨”也极为精彩。

清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

吕留良的遗著中保留明朝遗老排满的思想,利用华夏夷狄之辨来说明清朝不属于中国,满清灭明乃是华夏沦亡,这个观点在民国的时候也占据着主流,并且影响至今。

雍正:清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

吕留良(1629—1683)

作为满清的统治者,雍正对“清朝到底属不属于中国”的看法很值得玩味,我们且看他是如何论证的:

首选,雍正认为政治统治要看是否造福于人 ,“盖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民心向背和天命所归才是正统的依据。满清入主,多得汉人之力,洪承畴等做前驱带路,明朝百姓厌恶流贼,皆望风归附;等到吴三桂造反时,为朝廷攻城破地、转饷挽粮的多半是汉人,临阵捐躯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不是说明汉人自己接受满清的统治了么?清朝已取得中国之大一统的地位,正统论早已不待言。

其次,满清之于明朝统治者,虽为敌国异族,但并不是外国殖民中国,应像周灭商一样。对于商朝来说,周既是敌国,又是戎狄,难道周灭商也是外国殖民中国吗?函谷关外,不属于中国,难道秦灭六国,也是戎狄灭亡华夏么?而且满清得天下,不是夺之于明,乃取之于流贼。满清虽非汉族,可是满洲之于清室只是籍贯,并不是满洲国殖民了中国,做了中国的宗主国,满清并非中国的殖民者。

雍正又以道学自辩,认为存心者皆人也,当无复华夷之别;认为从来华夷之说,皆是晋宋六朝偏安之时,国家分裂,彼此不能相下,北人遂目南人为岛夷,南人则指北人为索虏,徒事口舌相讥。满清是大一统的国家,不应该在于陈旧的华夷之分。说满清是夷狄乘虚入主中原,那么古代的秦、楚、吴、越不都是夷狄么?因此雍正不屑于华夏夷狄之论,说:“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孟子曰:‘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也。’

后来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里说:“康熙、雍正还自认为慢走人,还忠厚一点。到了乾隆时代,连满汉两个字都不准人提起了,把史书都要改过,凡是当中关于宋元历史的关系和明清历史的关系,都通通删去。”乾隆在名义上不分华夷,但实际上只准满人皇族掌权做主,汉人只是管家而已。由此可见,乾隆的文化专制远过于雍正,他成功的压制了汉人的民族主义。在清末,推翻清朝统治与排满思想结合在一起,所以孙中山才复活了明末华夏夷狄之辨。但是,清朝灭亡的目的已经达到、排满和反清已经分离之后,华夏夷狄之辨是否还有利于国家,这值得我们反思一下。

《大义觉迷录》里还有许多以君父的身份来责备曾静不忠不孝的观点,这些都是专制君主的思维,不足道哉,不需赘诉。

雍正死后,乾隆认为《大义觉迷录》自曝宫闱之事,很不妥当。于是遂一刀切下,全面禁止,有传其书者,立斩。可见,从某种角度来说,较之雍正的敢于坦诚自辩,乾隆的蛮无理,要更为可恶,真为万代人唾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