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強大的技術底座如何賦能行業數字化?

來源 | 首席數字官

商業的未來,一定是在雲化的基礎設施之上,基於雲、數據、智能,對行業帶來新的變革。3月21日,在2019阿里雲峰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提出了“練好內功被集成”的戰略,以自身強大的技術底座賦能行業數字化,主要聚焦在新零售、新金融、數字政府三大領域。

「首席數字官」發現,相比於分蛋糕,企業更願意共同做大蛋糕,像阿里、華為等擁有強大技術能力的企業,也希望能夠通過“被集成”的方式,與生態夥伴進行深入的合作。

▌基於技術的創新和突破,阿里雲踐行“被集成”戰略

“練好內功被集成”,這句話不是出自武俠小說,而是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2019阿里雲峰會上提出的阿里雲未來的發展方向。


阿里雲強大的技術底座如何賦能行業數字化?

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提出“練好內功被集成” 圖片來源:阿里雲峰會



“被集成”這一說法並不是阿里最先提出的,早在2011年,華為就提出了“被集成”戰略,充分的激發合作伙伴的積極性,也約束自己的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為追求短期的銷售而對各種項目大包大攬,從而偏離自己的業務主航道。

3月21日,華為從“被集成”進化到“Huawei Inside”,通過‘無處不在的聯接+數字平臺+無所不及的智能”,打造數字中國的底座、成為數字世界的內核。同日,阿里云為更好地賦能企業的數字化升級,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業務邊界,提出要“練好內功被集成”。

所謂的“被集成”戰略是指,阿里將行業解決方案的搭建、實施、複製交由合作伙伴,阿里雲只承擔基礎設施(IaaS)、技術中間件(PaaS)、數據平臺(DaaS)層面的產品技術。同時,被集成也對阿里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阿里雲的信心和能力所在,是阿里雲不僅有技術和理念,更重要的是阿里雲是在阿里巴巴體系裡的雲上最佳實踐。


阿里雲強大的技術底座如何賦能行業數字化?

阿里雲與合作伙伴攜手“十年再出發” 圖片來源:阿里雲峰會



「首席數字官」研究發現,阿里雲之所以會提出“被集成”戰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市場認知的轉變,企業從“為什麼要上雲”轉變成“為什麼不上雲”,下一代的技術,一定是構建在互聯網技術和雲化基礎設施上的。未來一定是雲化、智能化、數據化的,所以阿里雲希望可以和合作夥伴共同拓展廣闊的行業。

第二,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成熟的SaaS產品,而阿里雲的優勢在於其具有技術優勢+資源優勢構成的產業優勢,所以,阿里雲選擇退居其後,基於自身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各司其職。

第三,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知識和價值,不可能有誰比企業用戶更懂企業,SaaS就意味著要進入客戶的業務流程,這就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行業,而“被集成”戰略就是需要客戶和合作夥伴自己去發掘。

▌賦能新零售、新金融和數字政府,進軍數字經濟時代

阿里雲從升級為雲智能,到發佈商業操作系統,再到全新的未來戰略,對於雲的未來佈局邏輯始終都圍繞著一點,即以數據化、智能化的技術和產品,以被集成者的姿態,主要賦能新零售、新金融和數字政府三大領域,加速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向數字經濟時代高速進軍。


阿里雲強大的技術底座如何賦能行業數字化?

賦能新零售、新金融、數字政府,加速行業數字化轉型 圖片來源:阿里雲峰會



在新零售領域:

阿里雲背靠阿里巴巴強大的零售基因,以數據能力、AI算法能力、商業能力、安全能力的四大核心能力,建立零售行業雲平臺,並向生態合作伙伴全面開放,共同服務零售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同時,阿里雲還對合作夥伴提出了“從1公里寬1毫米深”到“1毫米寬1公里深”的要求,希望企業能夠不斷加深自身的主要業務,而不是一味的拓寬。目前,特步、波司登、蒙牛、海底撈等零售業頂尖企業,已經率先利用零售雲支持業務創新。

近日,雅士利國際牽手阿里雲,完善數字化體系,加速乳粉行業“移動+雲計算”的技術革新。一方面,通過阿里雲領先的數字化算法和經驗,實現數據資產的一體化管控,一方面,阿里雲“雙中臺”的系統應用,實現數據和業務的雙向互通。

海底撈從“會員體系”開啟全面的數字化,打造了超級APP,可以“記住”註冊會員不同的口味和喜好,推送不一樣的菜品和促銷活動,給客戶帶來服務和體驗上的升級。這背後依靠的也是阿里雲三大技術平臺的支撐:移動研發平臺EMAS、業務中臺、數據中臺。

蒙牛利用阿里雲的數據中臺,打通供應鏈的相關數據,實現銷售預測、智能排產等。

可見,阿里雲在新零售方面的佈局,主要是利用數據來貫通整個業務。張建鋒表示,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是數據驅動和智能驅動的,沒有一家企業例外。2015年,阿里就啟動了中臺戰略:用橫向打通的技術架構來構建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打通了數據孤島,實現了“一切業務數據化”。

在新金融領域:

螞蟻金服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金融行業做出了很多創新,比如餘額寶、芝麻信用等。另外,在互聯網技術和傳統產業結合方面,阿里雲持續加大投入,使金融行業從基於oracle、EMC和IBM體系的基礎設施,到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智能化的能力服務消費者。

像銀行這種傳統企業,有大量的數據、報表等,特別浪費人力,現在通過互聯網化,將傳統的銀行系統和互聯網化思維結合,可以減少人力,使工作效率變得更加高效。浙江網商銀行採用全分佈式的金融架構、完全金融雲計算平臺、移動互聯平臺、金融大數據平臺等,變成了一家完全跑在“雲”上的銀行。

早在2013年,阿里就開始佈局金融領域,推出金融雲服務。通過將分散在各金融機構端的系統整合入雲,實現銀行互聯網金融業務快速交付。在2019阿里雲峰會上,張建峰提出 “阿里雲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隨後,阿里雲戰略投資百望股份,完成了企業財稅SaaS服務領域最大的單筆投資。

與傳統的紙質發票相比,電子發票具有無紙化、易保存、易查詢的優點,對於稅務部門來說,可以更好的規範管理和數據應用。而百望股份的主要產品是百望雲,服務於企業發票數字化,提供各行業智慧財稅解決方案及票財稅一體化SaaS服務。

在數字政府領域:

阿里雲在基於AI為核心能力的產業化應用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城市大腦,這也是數據智能在傳統產業裡的大規模探索。目前,全國的很多地方都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智能,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城市大腦也是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創新試點,未來將會普及到更多城市。


阿里雲強大的技術底座如何賦能行業數字化?

“城市大腦·生態環境”平臺正式上線 圖片來源:阿里雲峰會



阿里雲與北京市通州區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面達成合作,發佈了“城市大腦·生態環境”平臺,引入城市大腦技術,通過全面感知、智能識別、流程創新,來推動通州區在數字生態城市建設方面的突破和創新。

另外,阿里雲將助力2022北京冬奧會實現“雲上轉播”。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常宇表示,我們鼓勵“雲上轉播”技術的研發,著力實現體育賽事的遠程製播。通過雲技術,把導播、製作、剪輯、字幕等工作從傳統的轉播車轉移到雲上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