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版“国人暴动”——“山城国一揆”幕后的神操作

日本战国版“国人暴动”——“山城国一揆”幕后的神操作

室町时代的军队

公元1467年,日本应仁元年,在日本的平安京发生了一场战争规模在当时的东亚也是数一数二的战争“应仁·文明之乱”。按照《应仁记》的说法,这场战争将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中的大名(诸侯)分为东军与西军,两军仅在平安京就投入了三十万人的军队,而长达十年的战争,更是渐渐将整个日本都拖入了泥潭之中,使日本进入了后世所称的“战国时代”。

然而,应仁之乱虽然在文明九年(1477年)结束,但是当时的室町幕府仅仅只平息了在平安京的战乱,很多反对幕府的西军大名尽管离开了平安京,却依旧没有得到幕府的赦免,其中就包括了幕府“三管领”家族出身的畠山义就。

日本战国版“国人暴动”——“山城国一揆”幕后的神操作

应仁之乱

严格来说,应仁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畠山家的家督之争。畠山义就的父亲畠山持国早年曾经立弟弟为继承人,但是后来又生了个儿子畠山义就,结果就废掉了弟弟的继承人之位。没想到,弟弟死后,自己的两个侄子开始同儿子争夺畠山家的家督之位,畠山家陷入了内讧,逐渐衰弱。

当时室町幕府的管领细川胜元支持畠山持国的侄子畠山政长(东军),而细川胜元的岳父山名宗全在应仁之乱爆发前几个月,突然改变立场支持畠山义就(西军),应仁之乱的第一场合战“上御灵神社合战”就是畠山政长与畠山义就之间爆发的。

应仁之乱结束后,畠山义就离开了平安京,当时畠山家的正式家督是幕府承认的畠山政长,但是畠山义就却在地方上做大,夺取了畠山政长的领地河内国,并以河内国为根据地,向大和国、摄津国扩张。

日本战国版“国人暴动”——“山城国一揆”幕后的神操作

畠山义就与畠山政长

文明十四年(1483年),幕府管领细川政元(东军主将细川胜元之子、西军主将山名宗全的外孙)与畠山政长组成联军,从平安京出阵,前往河内国讨伐畠山义就。然而,畠山政长在与畠山义就的对抗中落于下风,细川政元逐渐选择抛弃这个父亲时代的盟友,转而与畠山义就交好。在这之后,细川家就再也没有参与两畠山的内斗了。

在这期间,室町幕府多次想要任命赤松政则、浦上则宗、武田国信等大名出任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国“守护”(类似太守),维持平安京一带的治安。但是大名们因为不想与骁将畠山义就敌对,纷纷拒绝了幕府的任命。此时幕府的大名们方才经历战乱,领地内百废待兴,哪有闲工夫介入两畠山的内斗,出任山城国守护,到时候啥好处没捞着不说,还有可能被人揍得满头包,自然没人愿意去碰这个职位。室町幕府找不到人出任守护,只能继续让畠山政长出任,为了支援畠山政长,大御所(隐居幕府将军、幕府实际上的掌权人)足利义政特意向朝廷请下了指认畠山义就为朝敌的纶旨,同时还许可畠山政长将宇治川以南的寺社领地年贡的一半收作军费。

然而,畠山政长在山城国征收军费并不顺利,并且畠山义就也趁机将手伸进了山城国,占领了大部分领地,威胁到了平安京的安全。不过两个畠山在山城国的战争势均力敌,双方谁也没有法子消灭谁,最后只能在山城国僵持下来,这可苦了当地的百姓。

日本战国版“国人暴动”——“山城国一揆”幕后的神操作

山城国一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文明十七年(1485年)七月,山城国南山城的畠山义就家臣斋藤彦次郎突然举兵叛乱,加入了畠山政长方,两畠山之间再度直接爆发了战争。两军在山城国打得昏天地暗,因为势均力敌,双方都没有取得什么战果,最终各自设立关卡,将京都与奈良之间的交通给切断了。与此同时,因为战争的长期化,两畠山军为了征召民夫与征集粮草,频频入侵山城国的庄园,搞得京畿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盛传细川政元将要出任山城国守护的谣言,大家都希望强大的细川家能够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制止两畠山在山城国的合战,维护山城国的和平。此时的细川政元自然也想要出任山城国的守护,但是如果直接出任守护的话,就必须站在室町幕府的一方与畠山义就敌对,这又是细川政元不想看到的。细川家的领地摄津国与畠山义就的领地河内国相邻,若是两家敌对,摄津国必然会遭到畠山义就的侵袭。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城国的住民们结成了“一揆”组织,向两畠山提出了要求:1、立即撤出山城国,谁若继续留在山城国,就将遭到一揆众的攻击。2、归还在合战中被侵占的寺社领地。3、废除新设立的关所(收税的关卡)。

日本战国版“国人暴动”——“山城国一揆”幕后的神操作

国一揆

一揆其实是一个名词,意思更接近于“同盟”,而非是“起义”。在一揆的威胁下,两畠山纷纷撤出了山城国,这便是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山城国一揆”事件。一揆众们在驱逐了两畠山以后,将两畠山在寺社领地内设置的代官驱逐,因为诸如兴福寺等寺社无法直接支配的远离寺社的领地,最终便任命当地的国人出任代官。

文明十八年(1486年)二月,一揆众在宇治平等院召开会议,制定了《国中掟法》,对南山城一带进行自治,自治区的最高机关则被称为“惣国”。“惣国”的出现,通常都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例典型的“下克上”事件,被压迫的国人们以维护各自利益为目标结成了一揆,驱逐了守护畠山氏,实现了自治,其中甚至有点起义的味道在里头。

然而,在近年来逐渐有人提出,山城国一揆事件实际上有可能是细川政元在幕后操控的,细川政元既想要夺取山城国的控制权,又不想与畠山义就敌对,因此才想出了这样的法子,细川家借刀杀人,兵不血刃地就夺取了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国控制权。

早在应仁之乱前的康正三年(1457年)时,就有一个名为“山城众十六人”的团伙加入了细川家的麾下,在应仁之乱时,这个团伙也加入了细川家主导的东军作战。虽然“山城众十六人”一度被西军征服,但是在西军撤军以后,这伙人便又团结到了细川家的麾下,成为细川家的家臣。在细川家扩张权势的过程中,“山城众十六人”吸纳了新的山城国土豪,扩大成为了“国中三十六人众”。

日本战国版“国人暴动”——“山城国一揆”幕后的神操作

细川政元

在战国时代,虽然很多“令制国”的守护会和国人土豪们缔结主从关系,但是实际上土豪们也可以自行选择强大的势力作为主君,正是因此,细川家虽然不是山城国守护,但是却有许多山城国土豪出身的家臣。

山城国一揆之后,国人们成立的自治机关“惣国”中的主要成员,大部分都是“国中三十六人众”的成员,也就是细川政元的家臣。而细川政元本人并未对山城国一揆表现出很大兴趣,甚至完全置身事外,堂堂一个室町幕府的副官,眼皮子底下发生这种大事却巍然不动,实在有些可疑。

在“惣国”成立后,“惣国”也没有与细川家敌对,而是一直站在细川家的一方,因此,山城国一揆可能不仅仅是一次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还可能涉及到了室町幕府内部的权力斗争。细川政元很聪明地利用了国人们的独立性将两畠山势力逐出了山城国,又将细川家给摘了出去,完全不与国人们联系,避免了与两畠山敌对,最终却顺利地将山城国纳入了细川家的势力中。

日本战国版“国人暴动”——“山城国一揆”幕后的神操作

细川政元的这招与《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日后细川政元独霸室町幕府,被人称为“半将军”,要不是他晚年沉迷修仙练道,不近女色引发了继承人之争,细川家兴许还能够继续在战国时代称霸下去。


欢迎大家关注本头条号“指尖看日本”,本号将会持续更新日本历史、文化、时事趣闻相关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