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

取得帝位,建立宋王朝。新的王朝雖然建立,然而從唐末直至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宋太祖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準備之後,決定消滅藩鎮割據,實現天下統一。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先易後難、先南後北

宋初,除了契丹(遼)、西夏強敵之外,南方存在的藩鎮勢力分別是:南平佔據江漢一隅;武平佔據湖南14州;後蜀據有兩川、漢中45州;南漢據有嶺南60州;以及江淮地區的南唐、兩浙地區的吳越、河東(約今山西省)、江州的北漢等割據政權。

雖說統一大業勢在必行,然而如何進行,對國力並不是很強盛宋朝而言,確實是棘手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在和宰相趙普幾番討論之後,確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這一戰略的主要著眼點是“先弱後強”,意即先攻南方比較弱的藩鎮勢力,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面的強敵。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一箭雙鵰 武平、南平稱臣

建隆三年九月,武平和南平的統治者相繼逝世,局勢動盪,趙匡胤馬上意識到這是上天安排給他的最佳機會,他決心從這裡出發。

當時武平統治者周行逢病死,衡州刺史(治今湖南衡陽市)張文表乘年幼(11歲)的周保權剛剛繼位,局勢不穩之際,發動兵變。武平統治者一面出兵鎮壓,一面派遣使者向南平和北宋求援。趙匡胤於是策劃了“一箭雙鵰”的進攻方針:以支援鎮壓叛軍為由滅武平,同時以借道南平為由,將其消滅。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一月,趙匡胤命慕容延釗、李處耘等率領兵將,向南平借道進攻武平。當時雖然南平朝中許多大臣都認為這明顯的是宋太祖的計謀,但南平統治者高繼衝畏懼宋朝勢力,勉強答應。

二月初,宋軍進駐襄州(今湖北襄陽),慕容延釧派人告知南平為宋軍準備糧草。這時,南平統治者高繼衝派遣使者,前往探聽宋軍的真實意圖。使者與宋軍在荊門(今湖北荊門)相遇,慕容延釧假意殷勤款待。

隨後,高繼衝率領軍隊出城,正準備回報慕容延釗的盛情款待,否料慕容延釗暗中已經先派李處耘率領數千名輕騎,繞道佔領江陵城內要地。高繼衝失策,待要回頭再戰,必陷雙面包夾,他見大勢已去,不得不舉城投降。

宋軍取得南平後,聯合從南平徵調的萬餘兵力向武平進攻。這時,武平叛軍張文表已被鎮壓,而周保權獲悉宋軍壓境,決心抵抗。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慕容延釗分兵兩路,水陸並進:水師從東邊向嶽州(今湖南嶽陽)進攻;陸路則從澧州(今湖南澧縣)直指朗州。水路從江陵沿長江順流而下,大破武平軍於三江口(今岳陽北),繳獲戰船700艘,佔領嶽州(今湖南嶽陽)。三月,宋軍攻克朗州,周保權被俘,湖南14州遂入大宋疆域。

宋軍初師告捷,不僅振奮了將士的鬥志,而且宋朝勢力南伸,佔領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宋朝控制荊、湖之後,切斷了後蜀和南唐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聯繫,從而為日後入川滅蜀創造了有利條件。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分進合擊 兩路攻蜀

湖南平定後,趙匡胤開始謀劃攻蜀事宜。南方各勢力雖然實力不強,但蜀據天險,崇山環繞,易守難攻。而且蜀主孟昶得悉宋朝已經平定湖南和南平,對宋軍早有防備,一面派兵屯駐三峽要塞,一面遣使與北漢相約,同時出兵夾攻宋朝。

也是宋朝合該完成統一大業,就在趙匡胤不知如何進攻蜀地之時,上天送給他一個大禮物──後蜀派出的使者歸降於宋,並詳細的告知後蜀的兵力部署。

趙匡胤知蜀駐軍形勢後,於乾德二年十一月,以水陸二路合擊的方式,出兵攻蜀: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將,率步騎3萬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劉光義)為將,領步騎2萬溯江西直逼成都。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後蜀方面,孟昶得知宋朝出兵,命王昭遠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今四川廣元)、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

十二月,王全斌率領的北路宋軍攻入蜀境,連克興州(今陝西略陽)、興元。蜀軍眼見宋軍即將攻入蜀境要地,採取燒絕棧道的策略,阻斷宋軍攻勢。王昭遠則率軍屯駐利州,派兵於大、小漫天寨(今利州城北)駐守。

由於棧道被燒,王全斌攻勢受阻,他一面遂率主力迂迴南進,一面由崔彥進趕修棧道。接下來的幾次進攻,宋軍皆敗。

當時氣候嚴寒,京師大雪,趙匡胤穿紫貂裘在講武殿外巡視,心想:“我被服如此,體尚覺寒。念西征將帥,衝犯霜霰,何以堪此。”於是脫下裘衣,派人送去前線,賜給主帥王全斌,並告知諸將,實因裘衣太少,無法賜給每位將領。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宋軍因為皇上這個贈裘的舉動,全軍感泣,士氣大振。乾德三年,蜀軍在王全斌與崔彥進的分合進逼下,聞風而退,利州、劍門相繼失守,王昭遠被俘。

另一方面,東路軍劉廷讓的進攻勢如破竹,自從佔據夔州(今四川奉節),開啟長江入蜀大門之後,一路直逼成都,軍隊還沒進入成都與北路軍會師,後蜀孟昶已經舉城投降。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南漢統治者劉鋹則拒絕投降。宋消滅後蜀之後,雖然南漢已經失去屏障,但南漢地處五領之南,而且有廣州市舶之富,所以對宋來說,消滅南漢還得費一番功夫。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東西夾攻 火燒興王府滅南漢

趙匡胤派兵征服南漢,其策略為避開五嶺,先從西路進軍,直向賀州,引誘敵軍將其殲滅後,然後從東攻擊,即從連州往韶州進軍,目標是都城興王府(今廣州市)。

開寶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宋軍統帥潘美率軍直指賀州,南漢劉鋹則派大將伍彥柔率領水師沿鬱江、賀水西援。此役,南漢軍隊被埋伏的宋軍破,伍彥柔戰亡,宋軍因而佔領賀州。

潘美為牽制南漢主力軍隊,以便乘虛襲擊興王府,揚言要沿賀水順流而下,直取興王府。劉鋹於是派遣老將潘崇徹率領5萬兵將進駐賀江口(今廣東封開西北)。這一舉動正中潘美計策。潘崇徹進駐賀江口後,揮師轉向,連克昭、桂、富等州,直逼韶州。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同年十二月,宋軍進至韶州(今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10萬於蓮花峰(今韶關東南)下迎擊宋軍。宋軍以強弓勁弩破其陣,佔領韶州,韶州是南漢北方門戶,失陷之後,舉國震驚。

劉鋹增兵鞏固興王府城池,令郭崇嶽領兵6萬屯馬逕(今廣州北)。此時屯駐賀江口的潘崇徹見大勢已去,率領其投隊投降。於是,宋軍全力往興王府進軍。開寶四年,宋軍進至馬徑,與郭崇嶽6萬兵將遭遇。宋軍採取火攻策略大敗南漢,繼而攻陷興王府。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多路包圍 北宋收拾苟安南唐

宋滅南漢後,據有長江上中游及下游江北地區和珠江下游地區,從戰略上形成了對南唐的三面包圍。南唐後主李煜為苟安求存,一面主動削去南唐國號,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備戰,以防宋軍進攻。

趙匡胤看了李後主的表奏之後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並立即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則稱病固辭。開寶七年十月,趙匡胤宋下令發動進攻。以曹彬、潘美,統領10萬大軍出荊南,並調吳越軍從杭州北上策應;另外再派遣王明牽制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秋浦,今安徽貴池),佔領採石(今安徽當塗北)。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八年一月,宋軍與10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宋軍獲勝,突破唐軍阻礙,形成對金陵的包圍態勢。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此後,在西路王明軍隊和東路吳、越兵將配合下,殲滅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率領的10萬救援軍,十一月,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滅亡。

圍城打援 先退遼軍再下北漢

趙匡胤於滅亡南唐後不久駕崩,趙光義繼位,迫使吳越王錢俶獻出兩浙13州,陳洪進獻出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二州。至此,北宋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便開始集中力量準備消滅北漢。

北漢依仗遼的支持,經常南下騷擾宋境。趙匡胤在位時曾於開寶元年、開寶二年和開寶九年三次出兵攻遼,但都無功而還。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太宗趙光義吸取以往進攻北漢均因遼兵南援而失敗的教訓,在作了較充分的準備之後,遂制定圍城打援的策略,先退遼軍、後取太原。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太宗親率大軍出征,其進攻路線是:北路以

潘美、崔彥進等人為將,目標是圍攻太原;郭進率軍駐守石嶺關,阻擊遼軍,孟玄喆扼守石嶺關、鎮州(今河北正定),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太宗也率主力一部從鎮州直趨太原。

大宋出兵,北漢主劉繼元緊急向遼討援。遼派出耶律沙、耶律敵烈從東出兵,另以耶律善補率軍出北路,分路進援北漢。同年三月,郭進突擊遼東路援軍耶律敵烈於石嶺關,耶律敵烈大敗身亡,北路援軍聞訊撤退。四月,宋軍肅清外圍的遼國援軍,集中十萬兵力猛攻太原。劉繼元困戰將近一個月,在沒有援軍而且內部厭戰的情況下,於五月舉城出降,北漢亡。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四月中旬,宋軍數十萬包圍太原,趙光義親臨太原城下四面巡視督戰。劉繼元在困守孤城、外無援兵、內部厭戰的情況下,於五月初五出降,北宋統一戰爭至此結束。

北宋王朝建國之初,國力並不強盛,能夠在一連串的統一戰爭珠取得最後的勝利,其軍事上的原因,最主要是先南後北戰略方略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此外,針對不同戰事,不論是分路進攻、迂迴包夾、圍城打援等等,北宋戰術運用靈活,因此統一戰爭能夠的順利進行。

改變中國歷史的歷次戰爭之北宋統一之戰

自公元963年至979年,這16年的戰爭,結束了自唐朝中葉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