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詮釋“兵者~詭道也”之戰

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有這樣的描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用兵打仗是一種是千變萬化、出其不意之術,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是一部璀璨文明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戰鼓雷鳴、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戰爭史。如果要統計一共發生了多少次戰爭是不可能的了,但如果就哪一次戰役完美詮釋和踐行了我們的標題“兵者~詭道也”,我認為非戰國時期的“圍魏救趙”莫屬。

公元前354年,魏國上將軍龐涓親領20萬大軍進攻趙國,圍逼邯鄲,趙向齊國求救,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領八萬兵援救,自此這一載入史冊的經典戰役拉開帷幕。


完美詮釋“兵者~詭道也”之戰


·詭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倘若從齊國邊境援赴邯鄲,路程有千里之遙,縱使騎兵星夜兼程,也要三到四天,這對於兵貴神速來說無疑犯了大忌,更何況現在邯鄲城已經被圍數日,城破之日危在旦夕,如果千里奔襲難免讓龐涓以逸待勞;大梁乃魏國新建之都,意欲昭示天下其霸主地位,糧草、輜重無數,是魏國必守之地,更何況距離齊國邊境只有三百餘里路程,若齊國攻其不備,當如天兵降臨,讓大梁恐慌,竟而逼迫龐涓搬師回救,如此邯鄲危局緩解。孫臏的這一次戰略調度不但解決了直接援救邯鄲可能存在的危險,更重要的在於打亂了魏國兵力的部署,讓敵方開始跟著或者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運動了起來。


完美詮釋“兵者~詭道也”之戰


·詭道——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如果說這場戰鬥進行到了上面這一階段,齊國的出兵援趙計劃也就算是完成了,但是作為戰爭的藝術家,孫臏並沒有就此停下來,他料定龐涓作為戰國名將,既然決定回來救援大梁,定然會長途奔襲,以掩耳不急迅雷之勢與大梁守軍裡應外合,把齊軍包餃子,如此才能於私解心頭之恨,於公得戰勝之名。就在龐涓原以為自己與齊軍決戰的地點在大梁城下時,孫臏早已經暗自撤軍至桂林,藉著廣袤的森林和大山,埋伏於此,至此戰爭之勢由原本的魏國以逸待勞變成了齊國以逸待勞。在森林野戰之中,魏軍奔襲的騎兵很難發揮其機動的特性,更別說產生衝擊力了,失去了這兩個特點,讓所向無敵的魏國鐵騎幾乎全軍覆沒,所謂兵敗如山倒,其天下聞名的重甲步兵魏武卒也潰不成軍。


完美詮釋“兵者~詭道也”之戰


·詭道——卑而驕之,亂而取之,佚而勞之

孫臏的計謀能如此完美實施並且實現,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在於對於龐涓這位昔日師弟的心理推測和判斷。魏國攻趙,意在滅國,試問在戰國初期又有哪個大將能有滅國之名,更何況龐涓仗著天下無敵的騎兵和驍勇善戰的魏武卒,他有本錢驕傲,師出鬼谷子更讓他有能力驕傲,然而就在他要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被一個宵小之輩暗中使詐,在他看來實力不足的齊軍不敢堂堂正正來戰,卻跑去搞偷襲,實乃無恥,大好的建功立業機會就這樣子沒了,實在可恨,惱羞成怒之後連日回軍,殊不知自己的心已經開始亂了,而軍隊自然也跟著亂了,面對著以逸待勞的齊軍失敗已經是遲早的事情。


完美詮釋“兵者~詭道也”之戰


在那個春秋或者更早商周時期,戰爭的場面更多是兵對兵,將對將,雙方站好位置,列好方陣,隨著主帥的一聲將令,開始奮勇廝殺,真正所謂的“狹路相逢勇者勝”。而這次魏齊之戰,就像是一顆劃破天空的流星,讓人們第一次認識到戰爭的空間原來可以這麼大,居然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然後牽著敵方的鼻子走,讓戰國初期的步兵與騎兵的野戰進入到運動戰中來,進而上升到戰爭指揮的藝術,從而真正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這不經讓人們想起了兩千多年後我們的偉大戰略家毛主席在長征途中指揮的得意之戰——四渡赤水,硬生生的將國民黨40萬軍隊玩弄於鼓掌之間,避實擊虛、圍城打援、聲東擊西、兵貴神速、審時度勢,將兵法中的奧義與現實情況相結合,使戰爭的進程完全按照自己的劇本進行,或許,這正是兵法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