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詭道也”:行軍打仗的十二種“騙術”

文 | 藝軒

古代戰爭中,想要獲取勝利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實力是必然的取勝因素。就像孫子所說的那樣,得先有“計”,才能開打。這個“計”也並非指的是“計謀”,而是“計算”。計算一下自己有多大勝算,如果勝算大的話,那麼才能打,勝算不大最好不要打,否則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付出的戰爭成本是非常之高的。

那麼,就像孫子所說的這樣,有勝算才打,沒有勝算就不要打,但這樣的情況也不併是常有的,畢竟戰場上瞬息萬變,哪有那麼十分把握的事情呢?那難道就沒有什麼“竅門”來取得勝利?當然有,孫子為此就給出了十二條“詭道”,也可以叫做“騙術”。

“兵者,詭道也”:行軍打仗的十二種“騙術”

古代戰爭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子在這句話中講出了十二條“詭道”,也可以理解成十二種“騙術”。

第一種騙術:“故能而示之不能”;這句話的意思說,原本我自己能的,但是我向你示弱,假裝讓你知道我不能,以此來麻痺你,看不清我的虛實。

第二種騙術:“用而示之不用”;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準備要用的,但是我假裝不用。

第三種騙術:“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此句的意思是說,我們已經到達了你的領地,你的鼻子下了,但是我卻給你放出信號說,我還在千里之外。或者是我還在千里之外,但是卻假裝我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了,讓你覺得有壓迫感。而這種騙術的“完美”運用者就是拿破崙。有一次,拿破崙在戰場上突然遭遇到一支奧地利部隊,此時的拿破崙手中只有一支小部隊,而奧地利人數眾多,但是拿破崙並沒有逃跑,而是裝出主力部隊的架勢,逼迫奧地利軍隊投降。果然,奧地利軍隊就上當了。當他們繳械之後才發現,原本應該是自己俘獲拿破崙的,沒想到反被他俘虜了。

“兵者,詭道也”:行軍打仗的十二種“騙術”

孫子像

第四種騙術:“利而誘之”。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就是以利誘的方式使得敵軍犯錯。

第五種騙術:“亂而取之”;把敵軍攪亂,來個渾水摸魚,從而在亂中取勝。

第六和第七種騙術:“實而備之”和“強而避之”,這兩條意思相近,所以就放到一起來講。它的意思是說,在敵軍的兵勢堅實的情況下,那我方就要小心防備。但如果敵軍的兵勢十分強大的情況下,那就不是小心防備這麼簡單了,而是要趕緊避其鋒芒,不要與之正面交手,否則下場就會很慘烈。

第八種騙術:“怒而撓之”;所謂的撓,實際上就是撓癢的撓。但是這兒指的不是撓癢,而是激將法。就像諸葛亮為了逼司馬懿出城和他決戰,就將一件女人的衣服送與他,只可惜司馬懿不吃這一套,死活不肯出城。而在這其中,諸葛亮就充當了這個所謂的“撓手”。

“兵者,詭道也”:行軍打仗的十二種“騙術”

古代戰爭

第九種騙術:“卑而驕之”;假裝自己很卑微,讓對方感到驕傲,然後放鬆警惕,最後你在一舉取勝。官渡之戰中,曹操為了使得袁紹放鬆警惕,好讓自己的兵馬到達指定作戰位置,於是便對著袁紹就是一陣猛誇,最後袁紹沉浸在這馬屁聲中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而曹操的兵馬已經全數到位,終而攻破袁紹大軍。除此之外,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也恰好印證這一說法。勾踐投降夫差之後,他就顯得特別卑微。卑微到什麼程度呢?夫差生病了,他去嘗夫差的大便,以觀察他的健康情況。漸漸的夫差就放鬆警惕,最後勾踐臥薪嚐膽,一舉滅了夫差。

第十種騙術:“佚而勞之”;就是要折騰敵人,使他疲於奔命,不停的騷擾他,使得他越發混亂,最後在他的勞累中將他滅掉。

第十一種騙術:“親而離之”;所謂“離”,其實就是指離間計。離間計在古代戰爭中用的次數就很多了,就比如赤壁之戰的前夕,周瑜就用離間計使得曹操殺了水師都督蔡瑁。這才為周瑜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十二種騙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句話也是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句話,其意思也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說,在敵軍不防備的時候,給他來一個突然襲擊,最後取勝。

“兵者,詭道也”:行軍打仗的十二種“騙術”

垓下之戰項羽—劇照

十二種騙術我們說完了,那是不是隻要學會這十二招,在戰場上就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呢?當然不是,所謂“兵不厭詐”,這些方法你知道,敵人也同樣知道。所以在運用的時候,也得考慮多方因素。否則單靠著這十二條騙術上戰場的話,其下場顯而易見,所以打仗最主要的還是靠實力。

這就像考試一樣,如果你只是學方法技巧,但是卻沒有真正的實力,那麼可能有些題目靠著技巧能夠作對,但是大部分題目依然是一籌莫展。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