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唐朝與吐蕃持續百年的「唐吐」之戰

吐(tǔ)蕃(bō ),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

1、吐蕃的起源及建立

吐蕃一詞,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蕃,藏語作“bod”,為古代藏族自稱。根據較普遍的說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轉而來;也有人認為,蕃意為農業,與卓(bro,牧業)相對。吐,多數人認為是漢語“大”的音轉,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稱“大蕃”而音譯;也有解釋為藏語“lho”(意為山南,吐蕃王室的發祥地)或“stod”(意為上部,即西部)的音轉。

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 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7世紀初,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蘇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諸部,將首邑遷至邏些(今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雖然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但是因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創制,所以很難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歷史正確性。在《賢者喜宴》等藏文歷史書和在敦煌發掘的古藏文歷史文獻裡記載著在松贊干布之前的吐蕃贊普的許多傳說。

解析:唐朝與吐蕃持續百年的“唐吐”之戰

2、吐蕃的疆域

吐蕃在其贊普(首領)松贊干布時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瓊結縣)遷都邏些(一作邏娑,今西藏拉薩市),兼併了蘇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項、白蘭,擊敗吐谷渾,取得其舊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地,不僅統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佔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亂後,吐蕃向東、向南擴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紀後期至9世紀初,吐蕃的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蔥嶺,東至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居延海,南至喜馬拉雅山南麓。9世紀中葉,吐蕃發生內亂,國勢衰落,以後內部分裂。10世紀時,河隴地區只剩下一小部分,祁連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屬於吐蕃的吐谷渾部落,在今青海地區的吐蕃族稱為脫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區的稱為烏思,其東為波窩、敢,其西為藏,今阿里地區、克什米爾地區分為納裡、古格、佈讓、日託、麻域等部。

解析:唐朝與吐蕃持續百年的“唐吐”之戰

3、吐蕃的統治

松贊干布的吐蕃王朝適應奴隸社會的需要,制定法律及職官、軍事制度,統一度量衡,創制文字,與唐朝及天竺(今印度)、尼婆羅(今尼泊爾)廣泛交往,引入封建文化,佛教也於此時正式傳入吐蕃。

8世紀後半期,墀松德贊為贊普時,吐蕃實力最為強盛,統轄範圍除青藏高原外,遠達安西四鎮(今新疆天山南路)及河西隴右(今甘肅省)等地。此時,佛教在與本教不斷鬥爭,並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王朝開始設置“卻論”(僧相),開佛教僧人掌政之先聲。

在吐蕃社會中,王室和貴族是奴隸主階級,其餘的人都是屬民。屬民包括平民和奴隸。8世紀中葉以後,不僅屬民反抗奴隸主階級的鬥爭迭起,在奴隸主階級內部,王室和貴族之間的權力角逐也很激烈。王室和貴族的鬥爭,往往以宗教上佛教和本教的鬥爭反映出來。

牟尼贊普在位期間,曾三次下令平均屬民財富,以緩和階級矛盾,毫無成效。9世紀初,墀德松贊、墀祖德贊父子兩代贊普,相繼大力發展佛教。其時,王朝政務把持在佛教僧人缽闡布之手。墀祖德贊規定了一人出家為僧,七戶平民供養的制度,還制定了嚴刑峻法,鎮壓反佛勢力,又極力與唐朝和盟(公元823年所立“唐蕃會盟碑”,一稱“甥舅和盟碑”、“長慶會盟碑”,至今在拉薩大昭寺前保存完好),以抑制貴族勢力,最後遭到崇信本教的貴族權臣殺害。其後,達瑪在貴族勢力的擁戴下即贊普位,厲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殺,王朝崩潰。

9世紀後半葉,在經過一場席捲吐蕃全境的奴隸平民大起義之後,吐蕃奴隸制社會全面瓦解。

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墀德祖贊聯姻, 促進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經濟、 文化交流。與二公主嫁入吐蕃的同一時期,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陸續傳到吐蕃,對吐蕃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吐蕃的畜產品及裝飾、遊藝等,也傳入中原地區。

松贊干布曾接受唐朝官位(駙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賨王),奠定了吐蕃與唐朝政治上的親密關係。唐朝與吐蕃之間雖然長期處於和戰不定的局面,但雙方交往密切,民間接觸更為頻繁,“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是唐、蕃關係的主流。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手工業。冶鐵有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設鐵索橋。

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歷史的寶貴資料。

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解析:唐朝與吐蕃持續百年的“唐吐”之戰

唐與吐蕃戰爭

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陝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地區為保衛邊防與對西域的控制,和吐蕃進行的長期作戰。

吐蕃是居住在我國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於公元6、7世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吐蕃與唐時戰時和,幾乎與二者存亡相始終。

唐朝吐蕃戰爭,對當時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唐蕃戰爭中,雙方運籌謀劃,機變百出,廣泛使用了長驅直入,直搗腹心,誘敵深入,相機殲敵,機動防禦,伺機反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疑兵阻敵,伏擊,迂迴,遠程奔襲,夜襲等戰略戰術,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高祖和太宗時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肅迭部東南),這是最早見於記載的唐蕃之間的交戰。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率軍進攻唐松州(治嘉誠,今四川松潘),被唐軍擊退(參見“松州之戰”)。十五年,唐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贊干布,唐蕃關係在此後30餘年內十分融洽。

二、高宗時期

高宗李治即位後,唐與吐蕃的戰爭逐漸增多,規模也日益擴大。

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羈縻州,又聯合于闐(今新疆和田)攻陷龜茲(今新疆庫車)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朝被迫罷龜茲、于闐、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鎮;此前數年,吐蕃已攻滅吐谷渾,佔有其地。唐高宗任命阿史那忠為西域行軍大總管,出征西域;任命薛仁貴為邏娑(今西藏拉薩)道行軍大總管,進攻吐蕃並援送吐谷渾還故地。此役,唐軍出動10餘萬人,欲長驅直入,一舉擊敗吐蕃。唐軍進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後,薛仁貴以路險帶輜重行軍不便,率先頭部隊輕裝前進,在積石河口擊退吐蕃軍,駐軍烏海(今青海興海西南)等待唐軍主力到達。唐軍主力未能輕裝前進,行動遲緩,未至烏海即遭20萬吐蕃軍的襲擊,大敗退走,輜重也全部丟失。薛仁貴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論欽陵率大軍40餘萬進攻唐軍。唐軍傷亡殆盡,薛仁貴被迫與吐蕃約和退軍(參見“大非川之戰”)。

儀鳳三年(678年),唐高宗派中書令李敬玄等率兵18萬再次進攻吐蕃。雙方先戰於龍支(今青海民和東南),吐蕃退走。唐軍繼續深入,在青海湖附近與論欽陵率領的吐蕃主力激戰,唐軍大敗。唐將黑齒常之率敢死隊夜襲吐蕃軍,唐軍才得以乘敵混亂之際退回鄯州(今青海樂都)(參見“唐與吐蕃青海之戰”)。

此後,唐在河隴一帶改取守勢,屯田備邊。吐蕃在河隴以至劍南一帶的戰略則是穩紮穩打,逐步擴大其佔領區域。對唐的進攻多限於邊境地區,一般不大舉深入。在西域戰場,由於從唐本土至該地的道路遙遠險阻,後勤供應困難以及雙方的兵力大多用於其它戰場等原因,唐蕃都有兵力不足的問題。因而都很注重與當地土著連兵,致使唐蕃之間的戰爭有時表現為針對對方盟友或對方聯盟的軍事行動。

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派鴻臚卿蕭嗣業發兵征討依附吐蕃的疏勒軍。延載元年(694年),唐將王孝傑大敗吐蕃與西突厥餘部的聯軍。由於西域地域遼闊,各城國、部族相距較遠等原因,唐蕃雙方在這裡的軍事行動多是遠程行軍,大進大退。如垂拱三年(687年),吐蕃翻越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進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鎮,長驅東向,其前鋒直達敦煌(今甘肅敦煌西)。長壽元年(672年),唐將王孝傑率兵從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出發,轉戰數千裡,直至於闐等地,大破吐蕃,復取安西四鎮(參見“安西之戰”)。戰後,唐派重兵駐守四鎮,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綜觀這一時期的唐蕃戰爭形勢,唐在西域略佔優勢,吐蕃則在河隴佔有優勢。唐朝初年在軍事上對周邊各族大都佔有明顯優勢,唯獨吐蕃是個例外。除軍事指揮原因外,還有其它多種原因。如吐蕃國法嚴整,上下齊力,內部較穩固,民風剽悍尚武,且河隴一帶的軍事地理形勢對其十分有利。吐蕃位於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臨下,直入平川;而唐擊吐蕃卻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軍作戰十分不便。

解析:唐朝與吐蕃持續百年的“唐吐”之戰

三、玄宗時期

唐玄宗時期(713—755年),唐蕃戰爭仍主要在河隴和西域兩個戰場上進行。兩個戰場互相策應,仍以河隴一帶為主戰場。在劍南一帶也仍有一些較小規模的戰事。在河隴戰場上,唐自李敬玄兵敗青海之後,已改變了從青海長驅直入吐蕃的戰略;但也並未採用秦漢以來常用的修築長城,分兵把口,進行防堵的辦法,而是依託一系列堅固據點——軍鎮,相對集中兵力,實行機動防禦,並伺機反攻,逐步擴大控制區域。吐蕃則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東南黃河曲流處)為後勤基地,不斷攻掠河隴一帶。

開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兵10餘萬進攻唐臨洮(今甘肅臨潭)、蘭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等地,唐派隴右防禦使薛訥、太僕少卿王晙率兵反擊。唐軍主力並不固守城池,而是實施機動,尋機殲敵。十月,唐軍以夜襲發起進攻,大敗吐蕃於武街(今甘肅臨洮東)附近的山谷中,然後又追擊逃敵,連戰連捷(參見“武街之戰”)。此後,經多年戰,唐鞏固了河隴一帶的防務,自開元十七年後開始發動一系列主動進攻。當年,唐朔方節度使李禕率軍遠程奔襲,一舉攻下吐蕃佔據的戰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並分兵據守各重要地點,拓境1000餘里(參見“石堡城之戰”)。開元二十五年,吐蕃攻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北部),小勃律向唐告急。唐玄宗命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擊吐蕃。唐軍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軍。開元二十六年,唐將杜希望先後攻佔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門源)、河橋(今甘肅臨夏)等地。開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佔石堡城。天寶八載(749年),唐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率軍奪回石堡城(參見“石堡城之戰”),又派兵在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九載,唐軍攻佔吐蕃樹敦城(今青海共和南)。十二載,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濟、大漠門(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盡收九曲部落,一舉奪取了吐蕃東進的後勤基地。十三載,唐蕃分界線已向西推進到青海湖至黃河河曲以西一線。至此,唐在河隴戰場上已佔明顯優勢。 在西域戰場上,唐蕃雙方仍經常遠程攻戰。如開元二年,吐蕃以小勃律進入西域,北行數千裡,與突厥連兵攻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開元十五年,吐蕃贊普親征,繞道河西西部,攻陷瓜州(治今甘肅安西東南),又與突騎施連兵攻安西(今新疆庫車)。天寶六載,唐將高仙芝率騎兵萬餘,從安西出發,遠程奔襲依附吐蕃的小勃律,行軍數千裡,歷時百餘日,先後攻下吐蕃重兵鎮守的連雲堡(在今阿富汗東北噴赤河南源附近)和小勃律都城,俘小勃律王而還(參見“唐擊小勃律之戰”)。這一時期,唐在西域依託安西、北庭所轄各軍鎮,號令當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斷鞏固和擴大其控制區域。吐蕃起初是和後東突厥汗國及突騎施等(主要是和後者)聯盟,同唐多次較量,爭奪的重點在安西四鎮及北庭一帶。後東突厥及突騎施衰落後,唐蕃爭奪的重點又轉移到蔥嶺以南地區。先是吐蕃取得子一些勝利,後來唐朝大舉反擊,獲得全勝。

天寶六載(747年),高仙芝攻下小勃律,附近依附吐蕃的20餘個小國重新歸附唐朝。天寶九載(750年),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師國(今巴基斯坦奇特拉爾)。天寶十二載,唐將封常清先後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和西域東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至此,唐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唐也發展到了其頂峰。

四、安史之亂後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調河西、隴右、西域等地軍隊的精銳東援。吐蕃乘虛而入,當地守軍力不能支,河隴、西域之地先後為吐蕃所佔。唐蕃戰爭的主要戰場東移到今寧夏、甘肅東部、陝西以及四川西北部,唐蕃雙方由以河隴、西域兩個戰場互相策應改為以今陝甘寧一帶和今川西北一帶兩個戰場互相策應。吐蕃經常長驅直入唐境,唐都長安也處於吐蕃的威脅之下,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甚至一度攻佔長安。當時,唐將郭子儀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廣設疑兵,嚇阻敵軍。吐蕃不知虛實,據長安10餘日後退走。

這一時期,唐朝大量從內地調兵到邊境防禦吐蕃。因吐蕃多在秋高馬肥時進攻,這些軍隊被稱為防秋兵。唐朝雖然在戰略上完全處於防禦態勢,但仍力爭以戰役和戰鬥上的進攻來挫敗敵軍,採用的仍是依託堅固據點實施機動防禦,並伺機反擊的戰略。如永泰元年(765年),吐蕃與回紇等連兵入侵,圍涇陽(今陝西涇陽)。唐軍避其銳氣,嚴守不戰,並離間二者的關係。待吐蕃撤退時,又與反戈的回紇合擊追擊,大破吐蕃(參見“奉天、靈臺之戰”)。大曆三年(768年),吐蕃攻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唐朔方騎將白元光反擊,在靈武外圍殲敵2萬。同時唐將李晟迂迴敵後,奇襲吐蕃後勤基地定秦堡(今甘肅臨洮境內),焚其積聚,迫使吐蕃撤圍退走。德宗貞元二年(786年),吐蕃入侵,長安震動。李晟派精兵於汧城(今陝西隴縣)設伏,擊敗吐蕃(參見“汧城之戰”)。此後又派兵襲破吐蕃後方的摧砂堡(今寧夏固原西北),並焚其積聚,吐蕃被迫北撤。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攻靈(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朔(治今山西朔縣)等州。唐以“圍魏救趙”之策,派西川節度使韋皋從成都西山攻入吐蕃。韋皋軍轉戰千里,大破吐蕃,迫使吐蕃從靈、朔撤兵南下(參見“維州之戰”)。

這一時期,唐和吐蕃都很重視建立反對對方的同盟。起初是吐蕃聯合回紇、南詔攻唐,後來唐分化瓦解了吐蕃與回紇、南詔的同盟關係,並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敵,其兵力大半駐在西域,抵禦大食的東進。從此,吐蕃再也無力大舉攻唐。

解析:唐朝與吐蕃持續百年的“唐吐”之戰

五、穆宗至唐末時期

從唐穆宗至唐末(821—907年),唐蕃戰爭已入尾聲。吐蕃此時已進入衰亡時期,由於對大食、回鶻等的戰爭佔用了其大部兵力以及內部矛盾加劇,已無力東進。唐朝也由於內有藩鎮割據混戰,外有與南詔等的戰爭,也無力西進。於是雙方自穆宗長慶年間會盟(參見“長慶會盟”)修好之後,除偶有邊境衝突外,一直沒有發生大的戰事。至於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河隴漢人在張議潮率領下驅逐吐蕃之役,嚴格地說已不屬於唐蕃戰爭的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