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

<table> 我國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

/<table><table> /<table>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要在推動科技體制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上下功夫。而據統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一詞出現了18次,“科技創新”作為整體一共出現5次。

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創新驅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科技經費投入不斷創下新高,並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在全球範圍內都絕無僅有。國家統計局3月5日發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超1.96萬億元,同比增長11.6%。

不斷增加的研發經費投入,換來的是科技創新領域的豐碩成果。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研發整體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情況。按照科技“三步走”戰略目標,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如今僅剩兩年時間,我國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趙曉娜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成為全新“高點”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大力培育專業精神,促進新舊動能持續轉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表示,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感受到,科技創新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家進步的根本推動力。

“人類進步的本質,就是科技的進步。”袁嵐峰認為,當今世界,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科技先進的國家,從根子上說,科技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生產力的上限。在我國,新興產業已經產生了大量的經濟效益,成為發展新動能,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從“向科學進軍”到迎來“科學的春天”,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科技一直在搶抓機遇,不斷開拓創新。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辦公廳原調研室主任胥和平曾參與多項科技政策的制定。在他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政策出現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又是一個新的高點,這跟以往是很不一樣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貫穿一系列科技政策的核心,就在於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實施和推動創新驅動戰略。

2015年3月13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2016年8月,國務院正式發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這是首次將“科技創新”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頂層規劃,不僅包含科技政策,還包括配套的經濟、財稅、貿易、產業、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政策。

研發支出繼續保持

兩位數增長

隨著科技政策的不斷演變、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科研基礎條件大為改善,我國已成為世界科技投入大國。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科技經費投入不斷創下新高。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提出自主創新戰略以來,研發經費支出年平均增長達到19.59%,相繼超過了韓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

而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2016年中國的研發支出是4102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4643億美元,比整個歐盟高出17%,是日本的2.7倍,德國的3.9倍,法國的7.4倍,英國的9.6倍,俄羅斯的11倍。

令人振奮的是,這一數字仍在不斷攀升,並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國家統計局3月5日發佈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超1.96萬億元,同比增長11.6%。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8.5%,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而作為國際上通用的、反映國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2002年首次突破1%;2014年又邁上2%新臺階,達到2.02%;2018年提升至2.18%,引發全球矚目。

“我國經濟體量增長快,這個成績的取得是在GDP達到90萬億這樣大規模體量下完成,非常不容易。”胥和平表示。

科技部負責人表示,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首位,科技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更加凸顯。

不斷增加的研發經費投入,換來的是科技創新領域的豐碩成果。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佈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等列入其中。

基礎前沿研究能力

有待提升

“科研成果湧現,是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

不過,蓬勃發展的科技創新領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與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研發整體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情況,基礎前沿研究能力仍然不足,缺乏顛覆性創新技術。

長期觀察科技政策的人士認為,基礎研究為應用研究與試驗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決定了國家的中長期競爭力。德國和日本重視基礎研究投入,而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有待提升。

南方日報記者根據公開數據測算,2009年,我國基礎研發經費在研發經費中的佔比達到5.01%,隨後又重新跌回4%,直到6年後的2015年,這一比例才重新站回5%的臺階,但至今仍未突破6%。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指標普遍超過15%,差距巨大。

“總的來講,一切科學技術的源頭還是基礎研究。”兩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對中國科技界來講,基礎研究的能力和產出是我們的一個短板。我們對基礎研究應該要給予足夠重視,否則科技創新就沒有源頭了。

在胥和平看來,我國處在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其中產業的很多新興技術不斷成長和發育,一些傳統技術正在不斷更優化,都給企業帶來了技術創新多方面的空間和機遇,這就需要企業、產業界、投資界更多關心技術創新、推動自主創新,從應用層面去推動我國科技的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要求,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佔比。

而具體到每個科研人,如果談到最大的“煩惱”,就是項目經費管理的繁瑣。“科學家要掌握財務知識,如果能精通會計業務就更好”,道出了科研人員對科研經費管理過於呆板的無奈。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要在推動科技體制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上下功夫。

未來兩年研發投入

每年要增13.5%以上

“我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就一定能夠迎來各類英才競現、創新成果泉湧的生動局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到2020年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這被認為是我國現代化過程的重大任務。

如今,距離2020年僅有兩年時間,我國離創新型國家,還有多遠?在科技部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對創新型國家進行描述,即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要走在世界前列。

王志剛認為,“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就看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是不是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發展的動力是不是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勞動主體是不是更多具備科技創新能力和精湛的技能,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是不是更多地用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來衡量,是不是有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企業、研究院所,科技合作是不是成為國與國合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全民科學素質是不是有個較大的提高……”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的全球排名從2017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7位,首次也是唯一一個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表示,中國的表現是今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最突出的內容。中國排名的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國領導層設置的戰略方向,即發展世界級的創新能力,同時將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基礎轉向依賴創新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以此保持競爭優勢。

不過,根據“十三五”規劃,我國預期2020年的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2.5%的創新型國家標準。如今僅剩兩年時間,研發投入強度離創新型國家標準還差0.32個百分點的距離。諸多專家坦言,完成任務並不容易。

袁嵐峰則給出了更為具體的指標:考慮到GDP增長率在6.5%左右,這意味著在剩下的兩年中,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要增加13.5%左右,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當然,現在講到進入創新型國家,我們還是有短板的。”王志剛也坦承,科技部未來將更多地、緊緊地依靠廣大科技人員,更好地去傾聽和服務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一切願意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人。

策劃統籌:鬱石

■對話

專家:我國科技發展仍存在“短板”

基礎性研究要努力跟上

顛覆性創新要實現超越

嘉賓名片

胥和平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辦公廳原調研室主任

張士運 北京科技戰略決策諮詢中心學術帶頭人、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主任

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南方日報:從2013年起,我國研發經費就穩居全球第二。國家統計局最近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超1.96萬億元,同比增長11.6%。這個增速在全球是怎樣的水平?

胥和平:在過去20年裡,中國的科研經費增長是全世界唯一最快的。要知道,在2000年,我國全社會研發費用還沒有超過1000億元,在這17年的時間裡,我們的研發費用逼近2萬億,這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當時我到世界各國去開會,不少國家表示非常羨慕,說中國研發經費增長不得了,現在我們的科研經費遠遠超過日本。

張士運:從R&D經費規模來說,我國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從增速來說,雖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但連續多年以兩位數的增速超過美國、日本、德國這些發達國家的增速很多,增速保持世界前列。自2012年以來,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研發投入增速相對平穩,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南方日報:上述《統計公報》還顯示,2018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至2.18%。這在國際上是個怎樣的水準?按照計劃,到2020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將達到2.50%,達到創新型國家的水平,您認為這一任務能否完成?

胥和平:2.18%的研發投入強度在國際上是中等偏上水平。從國際上來看,以色列、韓國的研發投入強度是最高的,達到或接近4%;美國的研發投入強度在2.5%以上,也是比較高的;去年歐盟國家的研發投入強度是2.13%左右,因此我們超過了歐盟國家平均水平,這是很令人振奮的。

到2020年實現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有人士測算,還是存在一些困難的。不過,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差距不會太遠。更重要的在於,我國經濟體量增長太快,這個成績的取得是在GDP達到90萬億元的規模體量下完成,這個增長非常不容易。

張士運:從研發投入強度來看,近年來,我國一直在穩步提升。2014年達到2.02%,首次突破2%;2017年達到2.13%,2018年又有所提升。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2.18%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是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這說明國家對科技的投入特別重視。

根據2016年的排名,我國研發投入強度排在11位,在發展中國家是領先的,接近於發達國家。至於2020年達到2.5%的投入強度,目前來看比較難實現。

但是在這一方面,政府正在積極發揮作用,政府的投入越來越大,也將吸引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企業的投入,如果能夠形成全社會投入、特別是大企業的積極性,我感覺還是有希望的,即使實現不了,也會接近這個目標。

應推動企業更多參與自主創新

南方日報:進行科技創新風險大、不確定性程度高,快速增長的科研經費,為我們科技事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

胥和平:這些年,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猛,無論是技術研究還是企業基礎創新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目前來看我們一些基礎研究原創性的東西較少,一些核心關鍵技術還存在短板,這些方面都需要更多經費長期穩定持續投入。研發經費的這種快速增長,給我們加大科技的原創性投入和基礎研發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保障,應該說態勢非常好的。

張士運:科研經費的大量投入,不但代表著政府對科技的重視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發社會從事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這是我國是否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實現產業變革重大機遇的一個決定性力量。

南方日報:整體來說,我國科技發展的短板在哪裡?未來應該在哪些方面著重發力?

胥和平:科技事業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體系,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性研究,有技術開發也有產品開發,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有時候我們在有些領域發展快一些,有些地方可能條件不具備,發展得慢一些,這都是正常現象。

現在我們通過去年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們進一步強化了一種認識,那就是要科技發展得長久,我們必須在原創性研究、基礎研究上取得更大的進步;要贏得未來國際科技競爭,我們必須在一些核心關鍵技術上有更大的投入、更大的突破,能獲得更多話語權,這一點中央在最近一兩年的各種文件裡都有所體現,我想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努力的。

從企業層面來講,我國處在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其中產業的很多新興技術不斷成長和發育,一些傳統技術正在不斷更優化,都給企業帶來了技術創新多方面的空間和機遇,這就需要企業、產業界、投資界更多關心技術創新,能夠推動自主創新,從應用層面去推動我國科技的發展。

張士運:未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原創創新的能力要加強,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基礎研究、前沿研究,我們要努力跟上;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實現顛覆性技術的創新不但要跟上,還要實現超越。

在自然科學領域,目前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僅有屠呦呦一個人,而這代表的是原始創新能力。另外一個衡量一個原始創新能力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基礎研究佔研發經費的佔比,目前我國在5%多一點。即使在北京這樣一個全國科技資源最集中、經費最密集的地方,這一指標也僅在12%—14%左右,沒有達到發達國家15%以上的普遍水平,這裡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需要迎頭趕上。

另外一個指標——高被引科學家數,就是那些所著論文被引用頻次很高的全球頂尖科學家。這個方面我們和美國有一定差距。2017年,我國高被引科學家不到250名,和美國相差6倍多,這些頂尖的科學家還比較缺乏,需要我們去努力。

<table><tbody>年份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億元)基礎研究 佔比(%) 20181118.005.69
2017975.505.54 2016822.895.25 2015716.125.05 2014613.544.71 2013554.954.68 2012498.814.84 2011
411.814.74 2010324.494.59 2009270.294.66 2008220.824.78 /<tbody>/<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