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中美已經各行其路

關於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中美已經各行其路

從區塊鏈被世人認知到現在已經有十年的時間了,經歷了17年的瘋狂和18年的涼涼,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也逐步在波濤洶湧中走向成熟,作為一個具有顛覆性的新型互聯網技術橫空出世,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自然會積極佈局,搶佔先機。

而由於制度和國情的差異,中美在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發展也是各行其路,各取所需,但是無論怎樣,最終的結局都是殊路同歸,共同擁抱跨時代的區塊鏈技術革命。

首先,在監管方面:中國將區塊鏈作為一種互聯網信息服務技術,由國家網信辦作為監管主體。今年1月10日,網信辦發佈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而對於區塊鏈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則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監管。

美國則將區塊鏈視為一種金融科技的工具,因為其加密貨幣的融資行為和證券融資接近。去年7月,美國SEC(證券交易委員會)表示加密貨幣的發售”受聯邦證券法的管制”, SEC和CFT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成為主體監管機構。

在技術監管方面,中國採用備案制進行監管,美國則沿用證券發行的註冊制;對於加密貨幣,中國禁止1CO融資,美國可以在《證券法》的許可範圍內融資——逐漸演化成STO模式。

在區塊鏈技術應用方面:中國區塊鏈應用傾向於無幣區塊鏈的發展,主要以聯盟鏈為主,屬於多中心化或者半中心化狀態。採取了先應用後融資的傳統模式。

而美國的區塊鏈應用項目主要集中在數字資產交易,由於應用領域的加密貨幣流通性較好,安全性高,多以共聯從鏈的公開性區分,美國的應用大部分是公鏈。

區塊鏈技術本身是深層次的變革,它包含很多層次,分佈式賬本、價值傳輸網絡、通證經濟模型、資產的數字化,是逐步深入的過程。中國的聯盟鏈應用更多集中在分佈式賬本層面,隨著區塊鏈和數字化技術的完善,價值的流動是有可能逐步實現的。

中國的區塊鏈技術核心是服務於實體應用,而美國的區塊鏈技術仍然致力於解決區塊鏈的底層問題。這造成中美區塊鏈在技術方面的發展側重點不同。

或許,中國更加重視區塊鏈應用到實體經濟,是當下階段區塊鏈發展較為缺失的短板。區塊鏈不能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如果不能賦能實體經濟,其交易價值得不到支撐。

而區塊鏈之所以被認為是價值互聯網,因為其鏈上資產可以被交易,價值得以更快速高效流通。美國重視鏈上資產的交易監管,或許將給中國提供這方面的監管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