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一首像出征時檄文的詞,大氣磅礴,不可不讀

宋詞中豪放派,首推辛棄疾了,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讀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此詞叫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陳同甫就是陳亮,也是南宋著名的抗金義士,他和辛棄疾是平生知己,所謂英雄相惜。而破陣子,這個詞牌本來就來自於李世民,秦王破陣樂,秦王破陣舞都是李世民親自編定。秦王破陣舞,就要用到2000人以上,皆身披鎧甲,手執旌旗,兵士戰馬入戰場,盡展大唐開國氣象,所以尤為壯觀。而破陣子,就取其中一段子為小令,但是他的精神應該是和秦王破陣樂相同。所以音樂背後的雄心壯志,辛棄疾這首詞表現的淋漓盡致。我都能看見疆場上八百里營帳之景,刁斗習習,吹角連營。

辛棄疾一首像出征時檄文的詞,大氣磅礴,不可不讀

醉裡挑燈看劍,這一句看起來太稀鬆平常。但辛棄疾的看劍不只是一般人拿著端詳,其實辛棄疾是非常喜歡看劍的,你看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裡說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裡這個吳鉤它就是一種刀,但後來也泛指所有的刀劍。因為吳越之地所煉製的這個冷兵器,在古代是最為有名的,南京之前也叫冶城,之前其實就是吳王的兵器庫,也會冶煉這些刀劍兵器。李賀名句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所以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挑燈看劍,不是一般文人做做樣子的,要是隻是做做樣子,就沒必要挑燈看劍了。挑燈就是挑亮燈芯,仔細端詳。我們知道就像狙擊手和自己的狙擊步槍要人槍合一,一個戰士和自己的武器要融為一體一樣,一個真正的將軍,一個真正的高手,要和他手中的劍非常熟悉,所以時不時他就會去撫摸,就去端詳。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和他的挑燈看劍,其實體現了他是一個真正的有本事有能力的高手。看劍就是一個功夫高手的本能,醉裡挑燈看劍,人喝過酒之後,醉了之後,他的行為越發能體現出他本能的一面。一句醉裡挑燈看劍氣體現出來辛棄疾一語上陣殺敵的豪情,另一方面其實也體現出了辛棄疾能夠上陣殺敵的本領和素養。

夢迴吹角連營,人醒之後吳鉤看罷,酒醒來聽,號角一片,這是什麼?這是他無比熟悉的真實生活。辛棄疾和蘇東坡是宋詞豪放派的兩大代表,但這種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這種感覺蘇東坡寫不出來。因為他沒有帶過兵,沒有打過仗,沒有這種真實的軍營生活,文人想象的沙場激情,有時候大多其實是隔靴搔癢,唯有辛棄疾這樣曾經真的在沙場搏殺過的大好男兒才能真正的領會秦王破陣樂的精髓,才能把那種在沙場搏擊天地的豪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夢迴吹角連營迅速回到了辛棄疾所熟悉的軍營生活。

辛棄疾一首像出征時檄文的詞,大氣磅礴,不可不讀

八百里分麾下炙,這是在幹什麼呢?如果沒有真實的軍營生活體驗戰場生活體驗的話,這一句又摸不著頭,800裡其實指的是一種牛叫800裡駁。世說新語裡說與石崇鬥富的王凱家裡就有這種牛,說明這種牛是很珍貴的,可是這種珍貴的牛排來幹什麼用呢?八百里分麾下炙,這是要把這麼好的牛給殺了,給烤了分給將士們。因為古人作戰,在大戰之前犒賞三軍,尤其是要大吃一頓,而決戰之前為了犒賞三軍激勵勇氣,這個大吃一頓一般要吃牛肉或者是羊肉,不能吃豬肉,古人認為豬肉不值錢。春秋戰國的時候弦高犒師這個事件,秦軍要去偷襲他的祖國鄭國的時候,弦高一面趕快派人把12頭牛送給秦軍,一面回去鄭國送信,秦軍相信了,因為他能拿12頭牛來犒勞他,已經非常貴重了。還有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名將叫華元,他是宋國的大將,曾經半夜潛入楚軍大營劫持了楚軍統帥之法讓楚軍退避三舍,一時威名名重天下。他後來和這個鄭國作戰的時候,在戰前分肉犒賞時,他唯獨漏掉了一個人,他就沒分給誰呢?沒分給他的馬車伕,他的司機很重要的呀,唯獨漏了他一個。結果第二天一開打司機二話不說,駕著戰車,直接衝到對方陣營裡,華元還沒開打就成了對方的俘虜。所以這一句話立刻就把那種軍營生活提到一個節點的位置上來了,瞭解軍營生活的就知道大戰在即了。

五十弦翻塞外聲,為什麼是五十弦呢?所以這就可以解答李商隱的那句錦瑟無端五十弦,因為後來的弦都是25弦,大家就不理解。因為最早的瑟他是50弦,當然這裡的50弦就泛指的各種軍樂合同,演奏了塞外聲樂。所謂鐵馬秋風塞北聲呀,在唐宋時邊塞曲稱為軍樂的一種典型象徵。酒喝過了,肉吃過,軍樂也想起了,接下來要怎麼樣。大戰在即,點兵列隊,所以叫沙場秋點兵,這是有很深厚的軍營體驗才能這麼寫的這麼連貫的詞。

辛棄疾一首像出征時檄文的詞,大氣磅礴,不可不讀

辛棄疾下片接著上片往下寫語境,語義沒有變化,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是一個真正的軍人,真正的戰士,他寫這首破陣子,不是為了所謂文學創作,而是要藉手下筆,回到當年快意恩仇,鐵馬金戈報效家國的沙場生活。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是什麼?這是繼沙場秋點兵之後出兵作戰了。兩句話讀來就能感受到沙場的緊迫感。的盧別有深意的,這裡不是隨便為什麼不喜歡赤兔,烏騅馬。我們熟悉三國的都知道,的盧,蒯越說的盧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會妨主,所以叫的盧馬。劉備卻不信邪就騎了這匹馬,後來蔡瑁設計要陷害劉備,劉備從酒席中慌忙逃走。前有檀溪,後有追兵,劉備這個時候想起的盧妨主來了,一個勁的瘋狂的抽打的盧,的盧徑直跨越檀溪而去,所以的盧馬本領不可小覷。對比辛棄疾的一生,這個典故用的就非常有深意了。

這裡就要說下辛棄疾,辛棄疾出生在濟南,他出生包括他成長都是在敵佔區,辛棄疾和李清照一起被稱為濟南二安,當晚景淒涼的李易安流落江南寫下聲聲慢的時候,20出頭的陸游大概正滿心歡喜的迎娶自己的表妹唐婉。而這個時候才剛剛十多歲的辛棄疾為一直跟親愛的祖父辛贊生活。辛棄疾回憶在他少年的時候,他的爺爺經常帶著他登高望遠,告訴比這山河更壯美的神州大地大好河山,如今和他們一起身陷敵手,但有志男兒,是要報效家國,收復神州的。所以辛棄疾從小雖然生活在敵佔區,可是他幼小的心靈裡,在爺爺的影響下,早已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後來等到他的爺爺去世之後,20歲的辛棄疾了帶2000人在金兵佔領區挑起了一面大旗。後來參加聲勢浩大的耿京起義軍,在其中擔任掌書記,就相當於是秘書長處理各種事務。南宋紹興32年,公元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建立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消息,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已經被金兵攻潰而叛徒,張安國已經帶著耿京的人頭到金軍大營討賞去了。手下一聽這個消息,各自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個時候就體現出辛棄疾的冷靜兵法之神奇,以及膽略超人,在眾人紛紛退卻之際,他卻認為這個時候應該是金兵警惕性最放鬆警惕的時候,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殺叛賊張安國無法面對耿京,更又無顏面對南宋朝廷。所以辛棄疾以驚人的勇敢和果斷,領50多人夜襲金軍,準備擒拿賣主求榮的張安國,這時候正在和金軍主將在主將大營裡頭,在大帳中把酒言歡,想破頭也想不到辛棄疾有這樣的膽略,敢於50人投入5萬人的金軍大營,這時候真是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啊。金軍主將和張國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50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創造了戰爭史上的神話,帶著張安國的人頭全身而退。所以馬作的盧飛快,弓霹靂弦驚根本不是什麼文學創作,而是辛棄疾真實的生活。

辛棄疾一首像出征時檄文的詞,大氣磅礴,不可不讀

其實文學作品中的奇術和劍法真不如真實生活之萬一。不要懷疑這種事的真實性,其實在戰爭史上,東西方在這個世上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比如說後來中東戰爭,以色列名將沙龍,也是後來的國防部長。把埃及的軍隊殺的人仰馬翻,然後全身而退,但能做到這樣,不是靠想的,要有感覺,還要有水平,沒那個本事,你想都不敢想了。為什麼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要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因為他和他手中的劍,胯下了馬,背上的弓的,融為一體了,那是一個熱血男兒的生命整體啊。可惜辛棄疾畢竟生長於敵佔區,雖然功勳卓著,南渡之後,宋孝宗都非常欣賞他,可是保守派懷疑派卻紛紛中傷,暗中掣肘。想了卻君王天下事,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就像《青玉案元夕》裡所說的,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雖然身處宵小之輩,造謠中傷的惡劣環境,可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真正的戰士,一個真正的勇士,一個真正的將軍,絕不會放下自己心中戰場殺敵的使命與豪情。贏得生前身後名,這不就是辛棄疾作為一個戰士的人生的使命和價值所在嗎?所以過河殺賊才是他,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才是他。最後一句可憐白髮生,這首詞從頭一直到贏得生前身後名這首詞都不像詞了,而像一篇出征時的檄文,大氣磅礴,不愧配得上秦王破陣樂。但最後一句可憐白髮生,瞬間跌回冰冷的現實。豪放之外頓生沉鬱頓挫,真是大手筆,最後這一句的逆轉,就像我們常說的反轉劇,一下讓人從不斷攀升而上的沙場豪情,一下子跌回冰冷的現實,巨大的落差讓每一個都心生無限感慨,跌宕起伏。辛棄疾手中的筆真如他手中的劍,輕挑劍花,劍芒微閃,直擊每一個人的靈魂。

理想不能實現,空懷萬丈豪情,誰見當年辛幼安可憐如今白髮生。這裡的可憐是對冰冷現實的批判,他絕不是要放棄心中的理想與壯志,因為辛棄疾在另一首詞《賀新郎》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拭手,補天裂。那個到死心如鐵才是男兒本色的辛棄疾,英雄本色的辛棄疾。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