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首像出征时檄文的词,大气磅礴,不可不读

宋词中豪放派,首推辛弃疾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词叫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就是陈亮,也是南宋著名的抗金义士,他和辛弃疾是平生知己,所谓英雄相惜。而破阵子,这个词牌本来就来自于李世民,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舞都是李世民亲自编定。秦王破阵舞,就要用到2000人以上,皆身披铠甲,手执旌旗,兵士战马入战场,尽展大唐开国气象,所以尤为壮观。而破阵子,就取其中一段子为小令,但是他的精神应该是和秦王破阵乐相同。所以音乐背后的雄心壮志,辛弃疾这首词表现的淋漓尽致。我都能看见疆场上八百里营帐之景,刁斗习习,吹角连营。

辛弃疾一首像出征时檄文的词,大气磅礴,不可不读

醉里挑灯看剑,这一句看起来太稀松平常。但辛弃疾的看剑不只是一般人拿着端详,其实辛弃疾是非常喜欢看剑的,你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这个吴钩它就是一种刀,但后来也泛指所有的刀剑。因为吴越之地所炼制的这个冷兵器,在古代是最为有名的,南京之前也叫冶城,之前其实就是吴王的兵器库,也会冶炼这些刀剑兵器。李贺名句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所以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挑灯看剑,不是一般文人做做样子的,要是只是做做样子,就没必要挑灯看剑了。挑灯就是挑亮灯芯,仔细端详。我们知道就像狙击手和自己的狙击步枪要人枪合一,一个战士和自己的武器要融为一体一样,一个真正的将军,一个真正的高手,要和他手中的剑非常熟悉,所以时不时他就会去抚摸,就去端详。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和他的挑灯看剑,其实体现了他是一个真正的有本事有能力的高手。看剑就是一个功夫高手的本能,醉里挑灯看剑,人喝过酒之后,醉了之后,他的行为越发能体现出他本能的一面。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气体现出来辛弃疾一语上阵杀敌的豪情,另一方面其实也体现出了辛弃疾能够上阵杀敌的本领和素养。

梦回吹角连营,人醒之后吴钩看罢,酒醒来听,号角一片,这是什么?这是他无比熟悉的真实生活。辛弃疾和苏东坡是宋词豪放派的两大代表,但这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种感觉苏东坡写不出来。因为他没有带过兵,没有打过仗,没有这种真实的军营生活,文人想象的沙场激情,有时候大多其实是隔靴搔痒,唯有辛弃疾这样曾经真的在沙场搏杀过的大好男儿才能真正的领会秦王破阵乐的精髓,才能把那种在沙场搏击天地的豪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梦回吹角连营迅速回到了辛弃疾所熟悉的军营生活。

辛弃疾一首像出征时檄文的词,大气磅礴,不可不读

八百里分麾下炙,这是在干什么呢?如果没有真实的军营生活体验战场生活体验的话,这一句又摸不着头,800里其实指的是一种牛叫800里驳。世说新语里说与石崇斗富的王凯家里就有这种牛,说明这种牛是很珍贵的,可是这种珍贵的牛排来干什么用呢?八百里分麾下炙,这是要把这么好的牛给杀了,给烤了分给将士们。因为古人作战,在大战之前犒赏三军,尤其是要大吃一顿,而决战之前为了犒赏三军激励勇气,这个大吃一顿一般要吃牛肉或者是羊肉,不能吃猪肉,古人认为猪肉不值钱。春秋战国的时候弦高犒师这个事件,秦军要去偷袭他的祖国郑国的时候,弦高一面赶快派人把12头牛送给秦军,一面回去郑国送信,秦军相信了,因为他能拿12头牛来犒劳他,已经非常贵重了。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名将叫华元,他是宋国的大将,曾经半夜潜入楚军大营劫持了楚军统帅之法让楚军退避三舍,一时威名名重天下。他后来和这个郑国作战的时候,在战前分肉犒赏时,他唯独漏掉了一个人,他就没分给谁呢?没分给他的马车夫,他的司机很重要的呀,唯独漏了他一个。结果第二天一开打司机二话不说,驾着战车,直接冲到对方阵营里,华元还没开打就成了对方的俘虏。所以这一句话立刻就把那种军营生活提到一个节点的位置上来了,了解军营生活的就知道大战在即了。

五十弦翻塞外声,为什么是五十弦呢?所以这就可以解答李商隐的那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因为后来的弦都是25弦,大家就不理解。因为最早的瑟他是50弦,当然这里的50弦就泛指的各种军乐合同,演奏了塞外声乐。所谓铁马秋风塞北声呀,在唐宋时边塞曲称为军乐的一种典型象征。酒喝过了,肉吃过,军乐也想起了,接下来要怎么样。大战在即,点兵列队,所以叫沙场秋点兵,这是有很深厚的军营体验才能这么写的这么连贯的词。

辛弃疾一首像出征时檄文的词,大气磅礴,不可不读

辛弃疾下片接着上片往下写语境,语义没有变化,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是一个真正的军人,真正的战士,他写这首破阵子,不是为了所谓文学创作,而是要借手下笔,回到当年快意恩仇,铁马金戈报效家国的沙场生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是什么?这是继沙场秋点兵之后出兵作战了。两句话读来就能感受到沙场的紧迫感。的卢别有深意的,这里不是随便为什么不喜欢赤兔,乌骓马。我们熟悉三国的都知道,的卢,蒯越说的卢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会妨主,所以叫的卢马。刘备却不信邪就骑了这匹马,后来蔡瑁设计要陷害刘备,刘备从酒席中慌忙逃走。前有檀溪,后有追兵,刘备这个时候想起的卢妨主来了,一个劲的疯狂的抽打的卢,的卢径直跨越檀溪而去,所以的卢马本领不可小觑。对比辛弃疾的一生,这个典故用的就非常有深意了。

这里就要说下辛弃疾,辛弃疾出生在济南,他出生包括他成长都是在敌占区,辛弃疾和李清照一起被称为济南二安,当晚景凄凉的李易安流落江南写下声声慢的时候,20出头的陆游大概正满心欢喜的迎娶自己的表妹唐婉。而这个时候才刚刚十多岁的辛弃疾为一直跟亲爱的祖父辛赞生活。辛弃疾回忆在他少年的时候,他的爷爷经常带着他登高望远,告诉比这山河更壮美的神州大地大好河山,如今和他们一起身陷敌手,但有志男儿,是要报效家国,收复神州的。所以辛弃疾从小虽然生活在敌占区,可是他幼小的心灵里,在爷爷的影响下,早已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后来等到他的爷爷去世之后,20岁的辛弃疾了带2000人在金兵占领区挑起了一面大旗。后来参加声势浩大的耿京起义军,在其中担任掌书记,就相当于是秘书长处理各种事务。南宋绍兴32年,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建立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消息,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已经被金兵攻溃而叛徒,张安国已经带着耿京的人头到金军大营讨赏去了。手下一听这个消息,各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辛弃疾的冷静兵法之神奇,以及胆略超人,在众人纷纷退却之际,他却认为这个时候应该是金兵警惕性最放松警惕的时候,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杀叛贼张安国无法面对耿京,更又无颜面对南宋朝廷。所以辛弃疾以惊人的勇敢和果断,领50多人夜袭金军,准备擒拿卖主求荣的张安国,这时候正在和金军主将在主将大营里头,在大帐中把酒言欢,想破头也想不到辛弃疾有这样的胆略,敢于50人投入5万人的金军大营,这时候真是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啊。金军主将和张国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50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带着张安国的人头全身而退。所以马作的卢飞快,弓霹雳弦惊根本不是什么文学创作,而是辛弃疾真实的生活。

辛弃疾一首像出征时檄文的词,大气磅礴,不可不读

其实文学作品中的奇术和剑法真不如真实生活之万一。不要怀疑这种事的真实性,其实在战争史上,东西方在这个世上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后来中东战争,以色列名将沙龙,也是后来的国防部长。把埃及的军队杀的人仰马翻,然后全身而退,但能做到这样,不是靠想的,要有感觉,还要有水平,没那个本事,你想都不敢想了。为什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要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因为他和他手中的剑,胯下了马,背上的弓的,融为一体了,那是一个热血男儿的生命整体啊。可惜辛弃疾毕竟生长于敌占区,虽然功勋卓著,南渡之后,宋孝宗都非常欣赏他,可是保守派怀疑派却纷纷中伤,暗中掣肘。想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就像《青玉案元夕》里所说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然身处宵小之辈,造谣中伤的恶劣环境,可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真正的战士,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真正的将军,绝不会放下自己心中战场杀敌的使命与豪情。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不就是辛弃疾作为一个战士的人生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吗?所以过河杀贼才是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才是他。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从头一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首词都不像词了,而像一篇出征时的檄文,大气磅礴,不愧配得上秦王破阵乐。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瞬间跌回冰冷的现实。豪放之外顿生沉郁顿挫,真是大手笔,最后这一句的逆转,就像我们常说的反转剧,一下让人从不断攀升而上的沙场豪情,一下子跌回冰冷的现实,巨大的落差让每一个都心生无限感慨,跌宕起伏。辛弃疾手中的笔真如他手中的剑,轻挑剑花,剑芒微闪,直击每一个人的灵魂。

理想不能实现,空怀万丈豪情,谁见当年辛幼安可怜如今白发生。这里的可怜是对冰冷现实的批判,他绝不是要放弃心中的理想与壮志,因为辛弃疾在另一首词《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拭手,补天裂。那个到死心如铁才是男儿本色的辛弃疾,英雄本色的辛弃疾。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