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词人!(二)

辛弃疾: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词人!(二)

文/琳琅

上接:辛弃疾带着叛将和义军回到临安,叛将张安国被朝廷处斩......

原文请看

《辛弃疾: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词人!》

屡献奇策却从不受用的卓越的军事家

临安的朝廷给辛弃疾和他带来的义军办了个体面的收编仪式:

全部打散,当即分编到各路军中

—— 一天之内 辛弃疾手中近万兵权被拿了个干净!

与之相换的是一份【江阴签判】的官职

“兵权没了就没了,提笔为官也能舒展心中抱负”

初入南宋官场的辛弃疾尚对朝廷官僚风气一无所知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 《西江月》

呕心沥血以三渡江淮的亲身感受,为江南宋廷勾勒出牢不可破的淮河防线的蓝图 ———— 《练民兵守淮》

并首次开创性的提出了“游击战”的概念

“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我退,彼退我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

七百多年后有位姓毛的伟人将这一卓越的核心思想写进了《论游击战》中

然而临安朝廷却并未予以任何理会

辛弃疾开始理解岳飞当年的无奈与痛苦了

赵构啊赵构!为了坐稳你的皇位,真的可以舍弃中原北国万里江山不顾么!

我大宋君臣 何以鼠目寸光至此啊!!

那时的辛弃疾经常会登上江阴城墙,按剑北望,一望就是许久

当日携万人南下,只盼能早日北逐金贼,复我中原!

如今兵权已去,官袍在身,何时才能再有机会沙场驰骋,报国杀敌?

世路风波恶。喜清时、边夫袖手将帷幄。... 任蟾光、飞上阑干角。何时唱!从军乐?

————《贺新郎》

如果说高宗赵构的软弱媚和是南宋偏安的根源的话

那么新登基的孝宗皇帝的锐意进取则让辛弃疾们看到了希望

绍兴三十二年 高宗赵构退位,同年皇太子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

孝宗即位后,立即为岳飞平凡,并启用抗金老臣张浚

为江淮宣抚使

兴隆元年 兵进淮北,初战告捷,连下灵璧、泗、宿等数县

而此时的辛弃疾看到了机会,久居金地的他深知金军“战力虽强,但调动不易”的特点,给出了“分兵杀虏”的良计:

用关陕、西京、淮北和海上这四路佯攻,调动金军主力,待江淮前线空虚之时,以数万精兵奇袭,可一举收复山东

而张浚也好、孝宗也好,却没能有这种战略眼光,只顾一路出兵,与金军硬碰硬

可惜 时不予宋:前线将帅不和、金军主力南下,宋军在符离遭逢大败,一路丢盔弃甲,退守淮河

这一败也带给了雄心壮志的孝宗以极大的挫折,

随着一代抗金名臣张浚病逝,金军一度攻破两淮防线,兵下滁州、长江告急,局势危急,

孝宗不得已与金议和:岁币加倍、淮北之地尽数割还...... 史称“隆兴北伐

辛弃疾野闻朝廷议和,心中郁结、捶胸顿足,连夜写了“万字平戎策”——《美芹十论》上奏孝宗,

里面提到的敌我分析 真知灼见,无论江湖、庙堂,有听闻者无不为之惊叹,争相传诵,然而却不能左右宋金议和的大势

隆兴议和后,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

六年后,乾道六年,金世宗欲迁北宋诸帝陵寝,孝宗大怒,遣使北上,

辛弃疾趁机再次上奏更为成熟的“万字平戎策”—— 《九议》,其中理论使江南士子为之集体高潮

辛弃疾更是提出了“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中国之忧方大 ”的神预言;

(金国60年后果然被蒙古所灭,后蒙古灭宋,席卷欧亚)

然而这样一份字字珠玑、金玉良言的万字平戎策和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样被南宋朝廷束之高阁,白白浪费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

——— 《鹧鸪天》

将战场血性带入官场的铁血州官

祖父是金国官吏,自幼在金国长大,辛弃疾的这样一份“归正人”的身份,

注定在莺歌燕舞、浮靡当道的南宋官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

空有一身沙场称雄的本领,却郁困于这腐朽破败的官场,

遥想前事,栏杆痛拍,心中苦闷,何人能懂?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可以想象,胸怀抱负、热血刚直的辛弃疾在南宋那种腐败的官场上遭受着怎样的排挤和委屈

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江陵知府、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大理少卿、湖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

不到二十年,换了十几次任命,最长的不过三年,辛弃疾与当年苏轼有着相似的经历

冥冥之中 惊世的才能与多舛的命途仿佛才是标配

在屡次的迁谪的过程中 辛弃疾也找到了自己另外一个为之奋斗的战场

淳熙二年(1175年) 茶商起义,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规模浩大、来势汹汹,

初秋 辛弃疾受任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

辛弃疾到任后,首先改造军队、挑选精兵良将,扼守咽喉要道,大肆进山搜捕,

压缩茶寇的生存环境;又抚剿并施,引诱其投降;并安插间谍潜入策反、刺探......

仅仅数月之后,茶商叛乱即宣告剿灭,所降茶寇全被辛弃疾铁血斩首,自此湘赣之地再无乱事

辛弃疾在平茶商之乱一役中所表现出极为卓越的军事素养

而此时才看出辛弃疾的真正才能的孝宗,因为宋金和议,也只能让辛弃疾转战各地,充当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的救火员

淳熙五年(1178年) 辛弃疾调任兴隆(南昌)知府兼任江南西路安抚使,时年江西大旱、粮食歉收、物价飞涨,辛弃疾一到任就接到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不过 这个难题在辛弃疾眼里算不得什么,他很快拿出了战场磨练出的军人素养,杀伐决断、雷厉风行

他当即下令: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将一些伺机哄抬物价的粮商,公开斩首、以儆效尤,顿时稳定住了物价行情。

然后辛弃疾组织政府出面采买粮食用以赈济灾民,甚至不顾辖区之别,毅然拿出三分之一的粮食赈济信州(上饶)百姓

孝宗对辛弃疾的作为大加赞赏

后 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辛弃疾受任知府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时年福建之地,海盗横行、屡治无果,让朝廷十分头疼

辛弃疾到任后,立即将狱中在押囚犯全部处死,以铁血手腕震慑刁民

令福建百姓尽皆胆寒,再也无敢偷盗为非者,福建之地再现升平之景

不过辛弃疾也有爱民惜民的一面,一日稼轩巡审长溪县囚犯,

用法仁慈,当场就释放了五十余名轻刑犯,为百姓称道

但是辛弃疾大刀阔斧的铁血政策却吓坏了文质彬彬的朝廷官员们

他们纷纷上奏指责辛弃疾嗜杀成性,连篇累牍、言辞锋利,义正言辞的站出来“为百姓做主”!

可是

金兵南侵的时候,他们可曾上阵杀敌?哪怕一兵一卒?

隆兴北伐的时候,他们可曾上书请缨?哪怕只言片语?

茶商叛乱的时候,他们可曾治乱平叛?哪怕一城一寨?

江西旱灾的时候,他们可曾疏财赈灾?哪怕一分一毫?

一群饱暖思淫欲的酒囊饭袋,吃饱喝足才会躺在温柔乡里,打着饱嗝发着牢骚

辛弃疾 你本是北地猛虎,何须理会那些孱弱柴犬们的嗷嗷乱吠

......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 《破阵子》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