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述說作者孤傲清高,真實應該是驚喜場面

南宋詞人辛棄疾,身份和其他的詞人明顯不同,他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他出生在北方,組織起義軍抗金。最讓人感到驚奇的,他在起義軍將領被叛徒張安國殺害後,竟然率領五十多人組織成敢死隊,偷偷潛入有幾萬人的金營中,把叛徒張安國擒拿,並且押解到了健康,由南宋政府處置。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述說作者孤傲清高,真實應該是驚喜場面

辛棄疾的膽識和魄力,是其他詞人所不具備的,當時的南宋政府,宋高宗把皇位傳給了宋孝宗,宋孝宗剛剛繼位的時候,是主張抗金的,像辛棄疾這種真性情的奇男子,很快就受到了宋孝宗的賞識。並且被委以重任,不過北方人的豪爽,在偏安思想嚴重的南方人看來,還是有些格格不入的,他多次要求抗金的主張,一直被擱淺。直到他臨死的時候,還是壯志未酬。

《青玉案元夕》大概寫於淳熙元年或者二年(1174年或者1175年),那時候辛棄疾大概三十四、三十五歲左右(辛棄疾是1140年出生的),許多資料中,把辛棄疾描寫的一生鬱郁不得志(多數詩人、詞人都是這樣描寫的),不過辛棄疾的詩詞中,多數都體現在慷慨、豪放,性格決定命運,像李白、辛棄疾、蘇東坡這樣的人,都是懂生活、會生活的人,人生苦短,為什麼專注於昏暗的層面,所以他們的生活很好,在詩詞中充分體現了陽光的一方面,當然、難免有感慨的地方,感慨的一倆句的詩詞句子,往往被後人抓住了,就大力渲染,說他的一生,始終鬱郁不得志。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述說作者孤傲清高,真實應該是驚喜場面

所以《青玉案元夕》的寫作背景,不像一些資料渲染的那樣,甚至有驚喜的一些層面。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從字面上解釋就是:

煙花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述說作者孤傲清高,真實應該是驚喜場面

這首詞的名字叫元夕,就是元宵節的夜晚,作者用大部分詞語做了鋪墊,一直渲染元宵節的熱鬧場面,如果一直這麼寫下去,就是一個抒情散文,估計也不會流傳到現在了。妙筆生花的地方就是在“眾裡尋他千百度”。作者要幹什麼?找人,應該是一起看煙花、花燈的時候,和夥伴人走散了,找了很半天,突然一回頭,原來她在燈火零落的地方呀!許多人認為,當時的宋朝政府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述說作者孤傲清高,真實應該是驚喜場面

可是這首詞非得這麼解釋嗎?“那人”會是誰?一般來說稱呼“那人”,就像我們北方人說“那誰”一樣,就是身邊最熟悉的人,辛棄疾除了妻子,小妾和情人也不少,估計這個人就是辛棄疾的一位情人(這事是男人都會懂)。當時辛棄疾和情人到街上看熱鬧,和情人走散了,情人丟了,辛棄疾就開始急忙尋找,找人嘛,就得到人多得地方找,並且大聲呼喚情人的名字,可是怎麼找也沒找到,辛棄疾非常焦急,可是突然一回頭,發現情人正在他的身後,原來情人沒有走遠,一直跟在他身後,和辛棄疾開個玩笑。只能說這個美女聰明,知道辛棄疾只會到人多熱鬧的地方去找她,所以鑽了他思維死角的空子,就是兩個情愛男女的嬉鬧,沒有什麼超凡脫俗,孤傲清高的場面。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述說作者孤傲清高,真實應該是驚喜場面

元宵節我們經常和家人走散,當找到對方的那一刻,是驚喜的感覺,辛棄疾也不會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