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詞將——辛棄疾

鐵血詞將——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愛國詩人,這是我們冠在辛棄疾頭上最響亮的帽子。

但是拋開愛國詩人這個頭銜,歷史上真實的辛棄疾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首先,辛棄疾可以說是人中豪傑,是文人中武力指數最高的幾個。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並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在此年中發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從此刮目相看。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裡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裡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第二年,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

底下將士人心惶惶之際,辛棄疾站了出來,高呼道“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覆命?”

他竟直接帶領著50名勇士,直衝對方萬人的大營。當時張安國正在金營與金將酣飲,辛棄疾直接闖入,在一片混戰中生擒了張安國。隨後,辛棄疾押解著張安國,快馬加鞭,一路闖關南下,抵達當時的南宋杭州。

這個消息傳出之後,可謂在都城響起一聲驚雷,時人評價“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

鐵血詞將——辛棄疾

對於辛棄疾的出現,宋高宗趙構卻並未表現出驚喜,甚至還有些擔憂。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瞭解,加上宋高宗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那是他噩夢的開始。南宋官場是一個只懂享樂、不思進取的大染缸,上上下下討厭暴力,流行不抵抗主義。有理想有抱負的幹部根本沒有出路,主戰派更要靠邊站。他似乎遇到了假朝廷,從1181年到1207年,他被開玩笑一般、頻繁調任多達37次。

在福建、浙江、江蘇等一些地方的為官生涯,往往時間不長就以罷官收場。總之,朝廷怕他,煩他,不想讓他好好工作。

淳熙八年(公元1182年),辛棄疾由江西安撫使改任浙西提刑,還沒走馬上任,就遭到監察御史王藺的彈劾。王藺控告辛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的軍人作風太粗魯,用錢不節儉,殺人很隨意,這樣的人,怎麼能用?朝廷果然明察秋毫,馬上更改任命——辛棄疾被撤銷一切職務。

雖然為官斷斷續續,但那些年,辛棄疾一直在堅持他的執政理念:對屬下嚴苛,對百姓寬厚。他對百姓有特別深厚的感情,覺得在相對和平的時期,應該努力讓群眾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由於他的武將經歷,朝廷曾派他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亂,平叛結束後,他連夜給宋孝宗寫了一封信。他控訴說,“田野之民,郡以聚斂害之,縣以科率害之……而又盜賊以剽殺攘奪害之。不去為盜,將安之呼?”這段話的大意是,基層老百姓飽受壓榨,不當盜賊,他們又怎麼能活得下去呢?

他向朝廷建議:(歷威嚴,輕以文法繩下,官吏惴慄),他對手下的官吏非常嚴格,動輒追究法律責任。

相比之下,他對百姓極盡仁厚關懷。在福建做提點刑獄時,辛棄疾給犯人判罪,第一原則就是“寬厚”,這在福建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比居外臺,讞議從厚,閩人戶知之)。有一次他還親自複審某縣60多名囚犯,釋放了其中50多人。南宋官場一向崇尚庸碌保守,辛棄疾的作派與體制產生了劇烈的衝突。然而,有什麼不可以?

鐵血詞將——辛棄疾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他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次年,他晉見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被加為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並奉朝請。不久後,被任命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

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不久後,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後,他還被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棄疾趕赴行在奏事,試任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再次辭免。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朝廷聞訊後,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紹定六年(1233年),追贈光祿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經謝枋得申請,宋恭帝追贈辛棄疾為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