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的“酷吏”——张汤

忠心的“酷吏”——张汤

中国的史书,利来喜欢将官员进行分类,从最初的忠臣奸臣泾渭分明,再到后来"清流"……千百年来人们总想对官员做个概括,但是不管怎么分来概括都会觉得不够具体和清晰。人性是最为复杂的,而手握权力的官员则更是错综复杂的矛盾综合体。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历史上对他的定义是"酷吏"。对于"酷吏",传统的解释就是用残酷的方式方法,审讯统治的官员。

张汤,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在幼年时就表现出对司法审讯的浓厚兴趣。据史书记载,张汤幼年时某一天父亲外出公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大怒、鞭笞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都取来,罪名确定,将者鼠在堂下处以磔刑。他的父亲看见后,把他审问老鼠的文辞取来看过,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非常惊奇,于是便渐渐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从而将张汤引向了一条专职司法的道路。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成为一名长安吏,并且一做就是很久。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为张汤幼年时表现的天赋而感到惊讶,原因在于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作为长安丞,张父每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处理诉讼案件,必然经常在张汤面前处理公务,书写文书,久而久之张汤便开始慢慢模仿。"子承父业"最主要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张汤却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绝高的情商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让张汤明白自己想要走出长安吏这一狭窄的圈子,走向更广阔天地必须做出政治投机,而这个投机对象必须是个潜力巨大的人。天公作美,一位贵人就这样出现在张汤面前,他就是周阳侯田胜。

熟悉汉朝历史的人,一看到这位贵人的姓氏就自然想到武安侯田蚡,没错这位田胜就是田蚡的弟弟,也是汉武帝生母王太后的弟弟。周阳侯田胜因罪被拘押在长安,但是作为分管狱讼的官员,张汤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对被困狱中的田胜照顾有加,这一来二去自然就让田胜心生感动。在田胜出狱之后便来说为张汤多方引荐,一步步的将张汤拉出那个一眼望不见的尽头的仕途生涯,拉进了张汤原本只能仰视的圈子——权贵阶层。

朝中有人好办事,张汤开始了自己的权力之路:担任给事内史,为宁成掾,因为办事无误、又被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令他处理诉讼。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让我们在感叹张汤的际遇之时,也为张汤的能力所折服。机遇只是让人看见希望,而能力才是将希望变现的法宝。若是没有能力空有希望最后只能变成失望,在自怨自艾中慢慢绝望。

显然,张汤不会绝望,因为他的能力让他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整个封建社会,最高的高度就是皇帝,若是获得了皇帝的青睐,那么荣华富贵便接踵而来。机会又来了……

"金屋藏娇"流传千百年的传奇,但是这背后的故事确实充满着阴暗与奸诈。少年时的刘彻或许是出于真心,也可能是母亲王夫人的刻意教导,让幼年的汉武帝许下了对阿娇钟爱一生的诺言,但是诺言背后的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去。到了窦太后逝世,阿娇的母亲窦太主也走出权利中心,汉武帝手中的权力稳固之后就 彻底将往日的情分抛去。但是阿娇对此却毫无察觉,女人内心的敏感与脆弱让她只能依靠撒泼、骄纵来维护自己的地位。最后面对已经完全远离自己的皇帝,这位陈皇后竟然妄图依靠巫术迷信去诅咒自己的情敌。也正是这次的诅咒事件,彻底的将阿娇打入了冷宫。但是长门宫里的寒风不是汉武帝的最终目的,他想要的是彻底清扫窦氏留下的政治势力。

张汤等来了他的机会,作为一把刀,他出色的完成了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女巫楚服等教陈皇后祠祭厌胜,挟妇人媚道;事觉, 上使御史张汤穷治之。汤深竟党与,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资治通鉴》】张汤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不光彩的,他将这个原本只是女人们的战争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深入挖掘,牵连进去的人员竟然达到三百多人,我们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而身首异处,家破人亡。但是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就是让原来的大长公主,现在的窦太主,权势曾一度可以左右皇位继承的这样一位强势人物也不得不向汉武帝摇尾乞怜,虽然刘彻没有赶尽杀绝,但是曾经严重威胁刘彻皇位的势力已经被彻底瓦解。自此,张汤成功的向武帝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一把合格的刀。

立了功就要赏,这是汉武帝最基本的常识。【上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 拘守职之吏,作见知法,吏传相监司。用法益刻自此始。《资治通鉴》】参与了法律制定的张汤,开始使尽浑身解数不断丰富法律条文,务求繁密严苛。严格的控制了官吏,使官吏互相监督,互相举报。从今天的角度来讲,张汤的作法确实是有进步意义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是今天仍被倡导的法治理念。但是张汤的出发点并非是用法律弥补施政的不足,用法律去规范国家治理的行为,而是单纯的去满足汉武帝控制官吏加强君主集权的欲望,于是"酷吏"的名声渐渐传出。

前面说过,张汤的情商之高绝,眼光之长远绝对是一时无二的。张汤在担任中大夫时,顺应武帝喜好儒家学说的潮流,也开始学习《尚书》等儒家典籍,用古代的经义和法令判决疑难案件;同时假装尊敬儒家学者,与董仲舒、公孙弘等人保持良好关系。而且,在审判案件的轻重拿捏完全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去做,若是遇见武帝想要宽宥的就派执法宽松的官员去审理,若是遇见汉武帝想要严惩的就派执法严峻的官员去审理。这样一来,既没有公开的偏袒,但是也完全照顾了武帝的想法。

或许有朋友会问,既然张汤的手段如此下作,为何没有招致所有人的抵制与打压呢?原因在《资治通鉴》中也提到了【汤于故人子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张汤虽然手段卑劣,执法严苛,断狱不公,但是由于他对朋友子弟照顾有加,向王公大臣问候请安不避寒暑,所以张汤的名声竟然出人意料的好。偶尔有不和谐的声音抨击张汤,也被张汤凭借熟悉法令的优势一一驳倒。

简在帝心,又官声俱佳。此时的张汤权势达到了鼎盛。像文学作品中一样,张汤需要一块垫脚石才能彻底奠定自己反派的角色。这块垫脚石就是素以廉洁正直而步入九卿高位的颜异。汉武帝为了支持对匈奴的战争,在财政上想法设法开源节流。汉朝多鹿,于是便与张汤商量着发行"白鹿皮币",即将白鹿皮作为诸侯朝觐时必须使用的礼品,从而用国家权力强制诸侯高价收购中央政府发行"白鹿皮币"。后来因为作价太高,不久之后就废止了,经济学中将这一事件视为超发货币的一个例子。颜异对于这样一个吃相难看的法令自然是反对的,他的理由是"诸侯赠送的礼物才值几千,但是用于包裹礼物的白鹿皮却要价四十万,这是本末倒置。"中肯的观点却没有得到武帝的赞同,反而让张汤与武帝深感不快。恰好颜异的一位客人议论诏令初下时有不恰当的地方,颜异听到后没有应声,微微撇了一下嘴唇。张汤抓住机会奏称:"颜异身为九卿,见到诏令有不当之处,不提醒皇上,却在心里加以诽谤,应处死刑。"从此以后,有了"腹诽"的案例,而公卿大臣们大多以阿谀谄媚的办法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写到这里,到了该交代结局的时候了。和读者猜想的一样,张汤的所作所为让他绝对得不到善终。随着掌权时间的增加,张汤充当武帝手中刀的同时必然树敌过多,而平日里张汤假借武帝名义作威作福的行为更是将他与其他同僚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直至爆发。御史中丞李文与张汤不和。张汤所赏识的官吏鲁谒居暗中唆使人上书汉武帝,告发李文有奸恶之事。汉武帝交张汤处理,张汤将李文判罪处死。张汤明知是鲁谒居所为,但当汉武帝问到:"告发的事是从哪里引起的呢?"张汤假装吃惊道:"这大概是李文的故人对他不满而引起的。"后来鲁谒居生病,张汤亲自给他按摩脚。赵王刘彭祖一向怨恨张汤,听说此事后,上书汉武帝告发说:"张汤身为大臣,竟给一个小吏按摩脚,我怀疑他们有大阴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鲁谒居病死了,此事又牵连到鲁谒居的弟弟,被囚禁在导官看守所。张汤也因审问别的囚犯到了导官,见到鲁谒居的弟弟,打算暗中救助,表面上却装作不理会。鲁谒居的弟弟不知张汤心意,怨恨张汤,便让人上书朝廷,揭发张汤与鲁谒居同谋告发李文。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减宣处理,减宣与张汤结怨,及至抓住此事,便穷追到底,但一时还没有结案奏报。就在此时,汉文帝陵园中所埋钱币被人盗挖,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约定一同向汉武帝请罪,可到了汉武帝面前,张汤却独自不谢罪。汉武帝命张汤负责审理庄青翟在此事中的责任,张汤企图给庄青翟加上"丞相已知故纵"的罪名,庄青翟非常害怕。丞相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以前都曾作过九卿或二千石官,做官都比张汤早。张汤曾几次代行丞相职权,知道这三位长史一向尊贵,就故意欺凌折辱他们,将他们看作低级小吏一般,所以三位长史都对张汤心怀怨恨,想置张汤于死地。于是,他们与庄青翟商议,派官吏逮捕审讯商人田崐信等,然后散布说:"张汤向皇上奏请政事,田信每每事先知道,囤积居奇赚了大钱,再分给张汤。"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便问张汤:"我做的事,商人每每事先知道,多屯积货物,好像有人将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不谢罪,又作吃惊的样子说:"很可能有这回事。"减宣也将调查鲁谒居一事的结果奏闻。因此,汉武帝认为张汤心怀奸诈且当面欺瞒,派赵禹严厉谴责张汤,张汤只得上书向汉武帝谢罪,并指控:"陷害我的,是三名丞相长史。"然后自杀而死。

我们看看张汤的结局其实并非是一场有预谋的死局,而是平日里积压的怨气突然有了宣泄的出口,在一瞬间喷涌而出。而正是这样汇成一股的怒火让张汤最终被逼自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张汤死后其家产不超过五百金,这让张汤官商勾结谋取不义之财的罪名不攻自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