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泼水,被误会了千年的女子

西汉年间,有崔氏女嫁与贫穷书生朱买臣为妻,后因嫌其家穷,迫使朱买臣写下休书,另觅富家再嫁。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重用,衣锦还乡,崔氏女听说后前去相认,请求重回朱家,朱买臣命人在马前泼下一碗水,说道:“只要你能将水收回来,我就认你回家!”崔氏女羞惭,后来悬梁自尽。

这就是后来被广为传诵的戏曲,《马前泼水》,闻者无不谴责崔氏嫌贫爱富,不知羞耻,朱买臣也成为了后世读书人的榜样。

马前泼水,被误会了千年的女子

然而真实的历史呢?

崔氏起初没有嫌弃朱买臣家中贫穷,并且“亦负戴相随”,好一副夫唱妇随的画面。然而朱买臣却是喜欢一边走一边高声诵读文章,“担束薪,行且诵书”,负荷伐薪高调行走在众人之间。而崔氏,想必为人比较低调,觉得这样很羞愧,屡次制止,朱买臣不知是否是与她作对,反而变本加厉,唱诵声更大了。如此,看来这两人还真是不合拍啊。

妻子要求离去,朱买臣笑着说自己以后一定会富贵,却并无任何实据佐证,谁都不知道结局,谁也不是未卜先知的智者,不仅是他的妻子,即便是旁人看来,也都会觉得这是胡说八道。

离婚之后,崔氏与丈夫扫墓的时候遇到朱买臣,见他又冷又饿,还召唤来给他饭吃。看来前妻对朱买臣还算是有情有义。

马前泼水,被误会了千年的女子

后来,朱买臣被同乡推荐给汉武帝,又蒙汉武帝任命为会稽太守,终于衣锦还乡。这个时候,戏剧的一幕出现了,朱买臣没有像常规一般,高头大马,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去到官邸。反而穿着过去的旧衣服,怀揣印绶,徒步走进郡邸。这个行为很让人怀疑他的用心,是要考验人性的弱点,还是另有目的?若说不想别人察觉,却又在与守邸人一起吃饭时,故意露出印绶的带子,行为绝对称不上光明正大。

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妻子,夫妻二人正在打扫街道,不意竟沦落至此。但尽管是落魄之人,崔氏并未与现在的丈夫再次离婚,足见其并非嫌贫爱富之人。

而朱买臣此时的做法呢?“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好一个“呼”字,朱买臣此时趾高气扬、小人得志的形态跃然纸上。如果真要报当年一饭之恩,亦或是尚念昔日夫妻之情,赠予银两也就是了。再不济,从此天涯不见,只作陌路之人,也算是离异夫妻最好的结局了吧。朱买臣竟将前妻安排在太守府中,令她看自己日日莺歌燕舞、荣华富贵在享、功名利禄在手的荣耀吗?

崔氏也是有气节之人,并未如改编的戏剧中一般,苦苦哀求朱买臣收留她重回朱家,反倒是一月之后自缢身亡,这其中是不是有朱买臣在推波助澜我们不得而知,但她一定是不愿忍受朱买臣的各种羞辱,用自己的方式了断两人间的恩怨。

马前泼水,被误会了千年的女子

朱买臣其人,心胸狭窄,行事无君子之风,从其后来作风也可窥得一二。朱买臣曾与廷尉张汤有怨,后来他诬陷并告发张汤谋反,使武帝疑心,导致张汤自杀身亡。自己也不得好死,终为武帝所杀。

不可否认,朱买臣确实身负才华,然而从道德品性上看,绝非上等。韩信在富贵之后对漂母一饭之恩尚有回报,即便是当年侮辱过自己的淮阴少年,也能以德报怨,赋予官职。同样是一饭之恩,朱买臣如此心胸,岂能谓之大丈夫耳。

崔氏这样的女子,史书中并未见一字褒贬,为什么在千百年后却成了这么个反面典型呢?无他,写书写戏剧的几乎都是贫穷文人,时刻梦想着自己有一日能飞黄腾达,却又不治生计,不善产业,难免会为妻子家人所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以朱买臣先贫后贵的“珠玉在前”来为自己的形象辩护,更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之后,之前看不起侮辱自己的人,会匍匐在自己脚下。

恰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母之口表达的观点:“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真是一语中的,一言道尽这些所谓文人的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