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和汉武帝对着干的竟是他,司马迁评价极高!

臣子想于国于民有所稗益,就必须坚持利国利民的原则,及时有效地向帝王进谏忠言,以增进帝王的道德并纠正错误的政策。

正因周公能作《多士》、《毋逸》等文章议周朝兴盛与商封灭亡的历史经验来告诫成王,而召公、毕公能率领诸侯在先王庙里以文王、武王创业之艰辛来勉励康王务必节俭,才有长达四十多年的成康之治。

正因管仲能劝告齐桓公克制欲望重礼守信,齐桓公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正因伍奉与大夫苏奋不顾身巧谏、强谏楚庄王,楚庄王才能一鸣惊人,问鼎于周王室。

最喜欢和汉武帝对着干的竟是他,司马迁评价极高!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裘;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以谔谔以昌,殷封墨墨以亡。”

对此,司马迁深有感触,他用饱蘸热情的笔记下赵简子对敢于直谏的臣子周舍的怀念:“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

这既是对赵简子从善如流的赞美,也是对周舍忠诚直谏的褒奖。对于其它的诤臣,司马迁同样加以热烈的赞赏。

至于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大臣汲黯,更是其笔下第一流人物。

最喜欢和汉武帝对着干的竟是他,司马迁评价极高!

汲黯“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东越互相攻击,武帝派他去视察,汲黯认为越人互相攻击只是其习俗使然,不足以枉屈天子使者之驾,到吴地就擅自返还;

河内失火,武帝派遣他去视察,汲黯认为河内失火只是导致房屋烧毁的后果,而河南水旱灾害己造成一万多户人家穷困到父子相食的地步,两者相比,后者更需救助,故矫称武帝之命,拿着使节,打开河南仓粟来贩济灾民。

汲黯虽然因为数次直谏而不得久居高位,但仍不改初衷。武帝招收文学儒生时,开口闭口说“吾欲云云”,汲黯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最喜欢和汉武帝对着干的竟是他,司马迁评价极高!

面对汲黯的指责,武帝哑口无言,只能变色罢朝,埋怨汲黯太过惹直。武帝讨伐匈奴、招怀四夷时,汲黯经常建议恢复和亲政策,对于武帝当朝权贵公孙弘、张汤、卫青等,汲黯也不惧怕,与他们分庭抗礼,“见蛤未尝拜,常揖之”,与卫青“亢礼”,当面揭发公孙弘等“徒怀诈饰智以职权人主取容”而张汤等“专深文巧低,陷人于罪”。

为此,汲黯差点丧命,但他仍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原则。长安令没有准备齐全奉迎匈奴的马匹,武帝竟要对他处以死刑,汲黯向武帝直言长安令无罪,并指责武帝“疲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的荒唐行径;当武帝欲斩与匈奴降卒做买卖的五百多个老百姓时,汲黯指责武帝前既已因伐匈奴而劳苦天下苍生,后又将匈奴降卒奉若骄子以至于要杀无知百姓五百人,是“庇其叶而伤其枝”的本末倒置的愚蠢行为。

最喜欢和汉武帝对着干的竟是他,司马迁评价极高!

汲黯不畏权贵、不怕牺牲,一生都在为正义仁德而战,司马迁极推崇这种铮铮铁骨,借用了汲黯自己的话来颂扬他这种以社程为重的高尚情操:“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己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正是由于以天下为己任,汲黯才能不爱一己之躯,在馅诀成风的朝廷中坚持说真话、

讲正理,以期能扶武帝于王道,使得天下太平而百姓安宁。汲黯对汉王朝的忠贞正如庄助所言:“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摩之不去,虽自谓贵育亦不能夺之矣”,就是武帝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承认汲黯近于远古的社翟之臣。

最喜欢和汉武帝对着干的竟是他,司马迁评价极高!

远在吴地图谋不轨的淮南王对他也心怀畏惧,称他“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清人吴见思评曰:

“汲长孺在汉廷是第一流人物,其惹直犯颜处极好铺张,史公偏借武安侯、借庄助、借大将军、借张汤、借淮南王、借司马安,反从他人身上形容出来,而汲长孺意思情性、气概节谊,无不全观,反强于只写一汲黯,如画家写像,绝无神气也。此所谓绿叶扶花之意。”

然而,汲黯这样的社翟之臣并没有得到武帝的重用,屡次被外调,最终以诸侯相闲居淮阳,对此,司马迁抱着深切的同情与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