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研究︳(十四)以太坊視角下,通證及通證經濟概要


區塊鏈研究︳(十四)以太坊視角下,通證及通證經濟概要

十年前中本聰創造比特幣系統分佈式記賬技術,開啟區塊鏈時代,為貨幣在人與人之間直接點對點支付流轉提供了“去中心化”共識基礎設施,但對貨幣諸如虛擬、現實世界中個人權益交易等領域卻未給出直接解決路徑。

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理念指引下,後來者V神等,立足比特幣區塊鏈,引入圖靈完備智能合約,創造了以太坊,為Dapp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提供了虛擬世界土壤,引領世界進入了通證時代。

通證是什麼呢?

比特幣系統中的通證就是比特幣,顯然貨幣或者代幣是一種通證。從比特幣系統設計看,作為一種“去中心化”激勵共識機制的獨特產物,比特幣這個通證,因激勵共識而生,背後不僅以電力能源等現實世界能量消耗為基礎,還體現了區塊鏈價值網絡的魅力,可以視為區塊鏈“去中心化”共識形成所必須付出的成本。

成本體現價值。如此看,通證本質上可以視為體現虛擬與現實世界價值的“有價證券”,可以是貨幣,也可以是一種權益或權利的憑證,一種類似通行證的令牌等等。

這種概念上的擴展,基於以太坊圖靈完備智能合約為下一代分佈式應用開發帶來的便利。開發者能夠創建任意的基於共識的、可擴展的、標準化的、特性完備的、易於開發和協同的應用。從非小號上的簡介看,作為一個平臺和一種編程語言,Ethereun(以太坊)可用來編程,分散,擔保和交易任何事物:投票,域名,金融交易所,眾籌,公司管理,合同和大部分的協議,知識產權,還有得益於硬件集成的智能資產。這為立足以太坊平臺構建產業經濟領域多元場景交易提供了無限可能,是比特幣之後豐富通證種類的虛擬世界基礎所在。很多人稱以太坊是區塊鏈二代,以區別於比特幣,也許原因就在於此吧!

一般來講,以太坊之上有三種應用。第一類是金融應用,包括子貨幣,金融衍生品,對沖合約,儲蓄錢包,遺囑,甚至一些種類的全面僱傭合約。第二類是半金融應用,比如為解決計算問題而設立的自我強制懸賞。最後,還有在線投票和去中心化治理這樣的完全的非金融應用。

基礎設施有了,繁榮不可阻擋。截止2018年8月,在全球各數字貨幣交易所進行交易的“通證”超過2100種,我國通證交易活躍者約為400萬人,並快速增長。在這一過程中,據楊昂然、黃樂軍《區塊鏈與通證》一書所言,目前公開顯示資料中,孟巖(CSDN副總裁、柏鏈道捷CEO)最早提出把Token譯作通證,而非代幣。

依託技術進步與實踐探索,伴隨繁榮的Dapp經濟、從業者對概念認知的不斷提升,我們不知不覺步入了通證時代。自2014年7月24日以太幣上交易所以來,以太坊於2018年1月14日價格登頂,達到1506美元,流通市值1406.6億美元,並於之後遭受“腳跟斬”,回落到2019年時下的143.75美元價格與150.84億美元的市值(2019年2月20日17:19非小號行情價格)。


區塊鏈研究︳(十四)以太坊視角下,通證及通證經濟概要


價格登頂之前,伴隨ICO獨特的數字貨幣融資方式,一批Dapp繁榮起來,逐鹿中原,而2018年1月14日價格登頂之後的瀑布式價格大跌,也令不少在高位換取以太幣的創業者不寒而慄。其中因兌換法幣不及時而被深度套牢乃至收縮業務、破產的創業者不在少數。

與任何一種新興產業的崛起一樣,以Dapp為代表通證經濟的崛起也勢必經歷一波三折,在曲折前進中收穫果實與希望。而即便與飽受爭議的股市相比,通證交易規範化建設的相對遲滯,也使得通證價格大起大落乃至淪為空氣幣數見不鮮,加劇了通證領域創業創新的風險。諸如2017年10月12日用0.0127個以太幣(1.83美元)創造出1000億個Key的幣乎咕嚕創業神話,估計再也見不到了。

不過,這並不妨礙通證經濟發展的潮流大勢,而通證也已在上一輪波濤洶湧般地向上崛起中,邁入了貫通虛擬與現實世界經濟的大道,默默醞釀著些什麼,並終將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完結)

參考:

1.楊昂然 黃樂軍 著《區塊鏈與通證》 機械工業出版社

2. 以太坊白皮書

3. 幣乎 kobegpfan 《幣乎掘Key(1)警告:你查過Key的底細嗎?》

4. 非小號

5. 幣乎 oleole九日筆記 《以太坊分叉危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