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識人,懂得四種方法,足以看透一個人

知人識人,懂得四種方法,足以看透一個人

知人是與人打交道的依據,也是一門極為高深的學問。孔子曾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可見善於瞭解人、識別人確非易事。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治國理政,都不能不知人。知人雖然很難,但不是沒有辦法。孔子是怎麼知人的呢?

孔子知人的法則,可以概括為“視”“觀”“察”三字。他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審視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觀察他行事的動機和方法,瞭解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從他的所為、所思、所樂三方面去考察,就能看清其人品。生活中,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知人識人,懂得四種方法,足以看透一個人

觀 察 其 言 談

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懂得分辨別人說的話,就不可能識別人。他看中那些剛毅堅韌、質樸少言的人,認為“剛、毅、木、訥,近仁”,要求君子要“訥於言而敏於行”;反對花言巧語、言行不一的人,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並警告說“巧言亂德”;他還反對那種說大話空話的人,認為“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說話大言不慚的人,往往很難說到做到。

知人識人,懂得四種方法,足以看透一個人

觀 察 其 行 為

儘管一個人的言談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作為識別人的標準,但孔子依然提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人和言並不是完全一一對應的,不能簡單憑一個人說了什麼就對他作出判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認識一個人,不僅要看他說什麼,更要看他做什麼。因此,能言善辯的子貢,以其卓越的經商、外交才幹,經常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而不善言談的顏回同樣以好學求仁的力行得到了老師的極高評價。

知人識人,懂得四種方法,足以看透一個人

觀 察 其 過 錯

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觀察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的優點,還要看他所犯下的錯誤,人們所犯的錯誤有很多類型,從一個人的過失中,可看出他心中“仁”的分量。另外,觀察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也能知其品行:“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君子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並能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加以檢討和改正。

知人識人,懂得四種方法,足以看透一個人

觀 察 眾 人 對 其 的 評 價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孔子強調,認識一個人,需要參考他人的評價,但不能簡單聽從人們各種各樣的毀、譽,“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要細心考察這個人所以被毀、所以被譽的原因,能做到“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的人,才值得交往。

此外,孔子還有一些更為簡單、直接的知人方法:“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在各種緊急關頭和考驗面前,仍能堅持忠信仁義之人,便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知人識人的智慧,就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從日常生活的一枝一節中全面深入、由外向內地觀察。換個角度看,這些法則其實也在告訴我們應該要如何為人:要經常反思自己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是否存好的動機,是否樂於安於做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