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功法知多少

道家修煉的功法,主要有心齋、坐忘、緣督、導引、吐納、聽息、踵息、守靜、存想、守一、辟穀、服食、行炁、胎息、外丹、內丹等等。。。

道教功法知多少

心齋

心齋,“齋”即清心之義,心齋指內心清虛寧靜。最早出自《莊子·人間世》:“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思是說:大道至虛至靜,因此人心應當清虛寧靜,以合大道。所以道家所講的真正齋法,不是外表吃素謂之齋,乃指內在的心裡乾淨,這也是道家修養的高妙義諦之所在。

坐忘

坐忘,即靜坐忘身。見《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意思是說:肢體廢去不動,聰明免去不用,離開形體去掉思慮,心同於無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道家這時的坐法,不是後來佛教的盤腿打坐法,而是坐於杌上或席地而坐。

緣督

緣督,指遵循中道,或雲運行督脈。見於《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意思是說:遵循中道(或運行督脈)作為途徑,就可以做到保養身體,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養親人,可以做到盡享天年。後世修煉中的任督周天,即依此作為理論根據。

導引

導引,即導行肢體,以通經絡。《莊子。刻意》雲:“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說:象熊一樣攀援樹木而自懸,如鳥一樣展翅而伸腿,這是為了長壽的需要,是導引鍛鍊、保養身體,象彭祖長壽的這一類人的愛好。在三國時華陀所傳之五禽戲,即屬道家之導引法。

吐納

吐納,指吸進清炁,而呼出濁氣。《莊子。刻意》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意思是說:用呼吸之法,吐出濁氣,而吸人清炁。這就是道家修煉的調息之法。後文築基煉炁之吐納法,即淵源於此。

聽息

聽息,又稱“聽炁”。指靜中用炁聽呼吸,以凝神合道。見《莊子·人間世》:“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意思是說,不要用耳朵去聽呼吸,要用心去聽呼吸;又不要用心去聽呼吸,要用炁去聽呼吸。因為這時心與炁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聽而用炁聽。這種方法,也是道家調息入靜的一種。聽息法的目的,最後是要達到無心而聽炁;世俗流傳的數息法,最後還是有心在數息。比較而言,用“聽息法”比用“數息法”,更為容易入靜,而且入靜的層次更深。

道教功法知多少

踵息

踵息,指內呼吸功深,而達於踵。據《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說:古代修道的人,他們睡覺不會做夢,他們醒來不會憂愁,他們吃東西不求厚滋味,他們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內直接到達腳後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夠由外到達於咽喉。這是修道人所用的內呼吸,與平常人所用的肺呼吸,決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機最多隻能到達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卻可以直接到達足後跟,可見古代修煉的真人,已經具備很深的修煉功夫。

守靜

守靜,即收心求靜以守之。源出《道德經》:“歸根日靜,靜日覆命。”意思是說:歸到生命的根本,就是人靜,入靜之後,生命可以得到回覆。成為後世道家修煉學的重要義理。《太平經》雲:“求道之法靜為根。”

存想

存想,又稱存思、存神。即內聚精神,不使外遊。《天隱子》日:“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存想的意思,原來是存想自己身上的神靈。因為道家認為人身各處,都有神靈統領,存想這些神靈,就能使其守在自己身上,從而可使生命牢固,做到長生久視。道家最早的主要修煉經典《黃庭經》,其中所述即為存神法。

道教功法知多少

守一

守一,即守心一處,或守一於道。《莊子·在宥》雲:“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意思是說:我守心一處,而處於身內陰陽二炁的和諧之中。守心一處,或可大之而守於道,或可小之而守於竅。後世道家修煉之中的守規中法、守丹田法、守祖竅法、守會陰法等等,即來自於此。

辟穀

辟穀,又稱斷谷、絕谷、斷食、闢糧、絕粒、休糧、斷糧等。辟穀約可分為五種類型:1.不食五穀雜糧,即米麵之類。2.不食人間煙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鹽,中華道家又稱為“上清齋”。4.禁絕一切食物,專門服炁。5.服用藥物,代替食物。辟穀的目的,一是為了清潔內臟,從而達到淨化內炁的效果。一是為了休息腸胃,從而達到治癒身體某些疾病的效果。一是為了解決住山修煉之時,避免斷糧之後造成困境。

服食

服食,又稱為“服餌”,指服食藥物或外丹。《服炁精義論》日:“諸藥以代於谷,使炁味兼致臟腑而全也。”服食有時是為了服用藥物,以達到幫助修煉的某些效用;有時是為了代替飲食,以解決因為吃飯帶來的負擔;有時是為了服用外丹,以堅固自己的形體。但是服用外丹,必須有充足的內修作為根基,才能降伏其性,不為所制。

行炁

行炁,亦稱引炁、運炁、通炁、逼炁、閉炁等。指調動體內真炁,以通經脈。《抱朴子內篇》說:“初學行炁,鼻中引炁而閉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出入之聲,常令人多出少。”意思是說,開始學習行炁的方法,從鼻孔引炁閉住,然後引入身體內部,但是都不要讓耳朵聽到呼吸出入的聲音,經常要做到進炁多而出少。這裡也是閉炁的一種方法。

胎息

胎息,即如胎兒般以肚臍呼吸,直至用毛孔呼吸。高層次丹道的胎息,指與天地同其呼吸。《雲芨七籤》日:“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意思是說:人能按照嬰兒在母親腹中時的呼吸方法,自我服用內炁,攥拳握固(如嬰兒一般以餘四指攥住大拇指,叫做握固),守心一處,這種方法名為胎息。胎息是道家內呼吸的重要目標,最後精炁神歸於丹田一處,即可結丹。

道教功法知多少

外丹

外丹,又稱煉丹術、金丹術、燒煉法、黃白朮、地元丹法、地元神丹等。指用爐鼎等器具,燒煉金石草木,煉成神丹,以為修煉之用。《抱朴子內篇》雲:“夫金丹之藥物,煉之愈久,變化愈妙。……服此二藥,煉人身體。”外丹的方法,大約有兩種:一是黃白朮,又稱點金術,是用礦物質煉成黃金白銀,以充道財;一是地元外丹,即神丹,即是為了服食之用,以求長生。

內丹

內丹,指以人身三寶精、炁、神作為藥物,在體內修煉成丹。筆者認為,內丹的修煉方法應當早於外丹,試看《莊子》所載廣成子教導軒轅黃帝的一席話,即屬高層次的內丹法。但其名稱,乃與內丹相對而言,在隋朝時羅浮煉士蘇元朗昭示之,見《羅浮山志》:“(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推測內丹開始流傳較為隱秘,由蘇元朗著書始才顯露於世。至唐末出現鍾離權、呂洞賓所倡之“鍾呂金丹道”,內丹學說遂逐漸形成完整系統,自後流傳久遠,成為道教功法之主流。

道教修煉學,就是在以上眾多修煉功法的基礎之上,經過歷代修煉家的不斷髮展完善,終於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體系,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