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睡与爷爷奶奶睡的区别

孩子和父母睡与爷爷奶奶睡的区别

小喇叭:

各位家长朋友们,我们于2019年2月18日正常工作。在此,启动2019年新年工作,免费集体答疑工作将继续服务于大家,欢迎踊跃报名!

孩子和父母睡与爷爷奶奶睡的区别

前面在和妈妈们聊天,一位宝妈问到,她家闺女从小跟着爷爷奶奶,这到三岁要上学了接到自己的身边,但是到晚上哭闹着要找奶奶,有的时候闺女都是哭着睡着的,宝妈很是心疼,相信有不少人有这样情况,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事情怎么解决?

其实孩子从小跟谁睡觉都是有说法的,在宝宝的心理上就是跟谁睡就会跟谁亲,大家都知道老人的育儿观念和我们年轻人是有很大不同的,即便是文化程度的不同,但是所经历的还是有很大差异,导致孩子的性格也是不一样。

宝宝跟不同的人睡,性格也会不同。

孩子从小跟着妈妈睡

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在妈妈的子宫里面,出生以后会通过妈妈的抚摸来感受安全感,妈妈陪着宝宝睡觉,可以零距离的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让宝宝消除心中的焦虑、孤独等,从妈妈身边获得安全感。

表现:

(1)容易融入别的小朋友团队,和小朋友一起玩;

(2)大胆的跟别的小朋友交流;

(3)性格大方,懂得分享;

(4)孩子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帮忙;

宝宝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会充满信心,在给别人交流的时候会有自信有底气。

从小跟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睡

孩子从小跟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睡觉,不能说缺乏安全感,但是祖辈给不了孩子全面的安全感,有很多的事情老人都不喜欢放手,这样孩子就不能锻炼自己,有的时候老人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害怕别的小朋友打孩子,慢慢就给孩子养成了孤独、不爱说话,严重了会形成自闭症。

表现:

(1)喜欢粘着人,不喜欢别人交流;

(2)看不见大人在身边就会哭闹;

(3)遇到生人就会躲藏到大人背后;

(4)睡觉的时候喜欢紧贴人睡觉,有的时候睡着会睁开眼看看,然后在睡觉;

也不是说孩子不能让老人带,父母白天要上班,还是需要中间衔接的人,但是晚上可以让孩子和父母睡觉,老人家也不能因为心疼子女上班辛苦为由,来主动揽下带孙子睡觉一事,通常,老人非常想带孙子睡觉,孩子可爱,睡在自己身边很有满足感,年轻的父母更不能把工作当借口,把孩子24小时托付给父母,这样看似是轻松了,但是父母却在替你承担,你与孩子的那层关系会经不住考验的,通常会在学龄期有所体现。

宝宝跟谁睡,差别竟这么大?

专家指出:孩子从小跟谁睡,心理上就会跟谁更亲近,长大以后的性格也就更接近谁。那么孩子跟谁睡,长大后会更优秀呢?

孩子从小和父母睡还是和老人睡,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出差别,但是孩子三岁后差别就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没有过度,到上幼儿园直接把孩子从爷爷奶奶那里接过来,在此希望年轻的父母要考虑到这一点,这边前来咨询的许多案例都与此相关,孩子离开了爷爷奶奶不知道如何与妈妈相处。父母可别不在意,差别在这里:

孩子吸入的气体有差别

老人和年轻人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不同,老人的各项器官机能也逐渐减弱,所以他们晚上睡觉就需要更多更充足的氧气,孩子和老人睡觉,会被夺走大量的氧气,并且老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比较浑浊,孩子有可能会吸入这种气体,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和老人睡觉的孩子体质大都没有和父母睡觉的孩子好。

老人会给孩子盖很厚穿很厚

冬天气温很低,如果孩子和父母睡,父母可能会想办法将室内的温度调高,尽量给孩子盖轻薄保暖的被子,这样不会压到他。而奶奶就不一样了,她怕孩子冻着,就只能往孩子身边盖一层又一层的被子,这可能会让孩子喘不过气,影响睡眠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

老人会更由着孩子

很多孩子都是晚上比较兴奋,越是该睡觉的时候越没有睡意,孩子如果和妈妈睡,妈妈可不会一直迁就他,晚上不睡白天就起不来,会影响第二天一整天的精神状态,所以妈妈会让孩子赶快睡觉,慢慢就会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但是奶奶可是会惯着孩子的,他不睡觉奶奶也没有办法,只能陪着一起玩。孩子喜欢熬夜,身体素质当然越来越差。

看到这里,妈妈们还敢让孩子和奶奶睡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文末留言。如果孩子的奶奶没有上面说的一些行为,那让孩子和奶奶睡也无可厚非。但是父母最好还是让孩子和自己睡,这样才能让他的身体更棒,更符合自然法则。必定老人家的睡眠质量也是有要求的。还是那句话,养孩子,需要亲力亲为。

温馨提示:头条号上现有不少家长咨询儿童心理问题,因三言两语无法获取全面信息,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刘鸿雁工作室提供集体答疑(免费)和一对一咨询服务,预约请加微信号“lhyxinli”,注明“头条号”。

来源:本文根据新浪育儿相关文章整理。

儿童心理成长的微信号:ertong_xinli,是儿童心理资讯和服务平台,欢迎关注。

咨询预约/联系我们

问题快速查找:A叛逆,B爱发脾气,C固执,D嫉妒,E敏感,F急脾气,G磨蹭, H爱告状,I哭闹&耍赖,J立规矩,K胆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别人东西,O教育方法,P做个好爸爸,Q入园焦虑,R不合群,S兴趣培养,T注意力,U性心理,V二孩教育。请关注本号后回复对应的字母,如“叛逆”回复“A”。

点击好看让更多家长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